第 1 章 高原湖泊底栖动物研究概述
1.1 底栖动物的概述
1.1.1 底栖动物的概念及分类
底栖动物(zoobenthos,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常见的如各种水生昆虫、水蚯蚓、螺蛳、河蚌等(梁彦龄和王洪铸,1999)。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底栖动物是一个生态学概念,而非分类学概念。就淡水生态系统而言,底栖动物在分类学上包括了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门类,常见的类群有海绵动物门(Spongia)、刺胞动物门(Cnidaria)、苔藓动物门(Bryozoa)、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线虫动物门(Nematoda)、环节动物门(Annelida)、软体动物门(Mollusca)和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在脊椎动物方面,一些营底栖生活的鱼类和两栖类也属于底栖动物范畴。但在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底栖动物一般仅指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
底栖动物个体差异较大,在实际研究中研究人员常根据筛网孔径的大小将它们划分为三类:不能通过500 μm孔径网筛的底栖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macrozoobenthos),包括腹足类、双壳类等(图1.1),以及大多数的水生昆虫(图1.2);能通过500 μm孔径网筛但不能通过42 μm孔径网筛的动物称为小型底栖动物(meiozoobenthos),包括轮虫、小型寡毛类及线虫等;能通过42 μm孔径网筛的动物称为微型底栖动物(microzoobenthos),包括原生动物和一些底栖动物的幼虫等。按个体大小划分的这种方法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与分类阶元和生态习性无关,且该划分方法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武断性,如一些种类的幼体可能属于小型底栖动物,而成体则可能属于大型底栖动物(梁彦龄和王洪铸,1999)。利用这种划分方式在研究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时可能问题不大,但在分析密度和种类组成时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例如,Strayer(1985)对镜湖的底栖动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仅调查大型底栖动物,在密度上会造成98%以上的遗漏,在种类组成上会造成2/3的小型关键种丢失。
功能摄食类群(functional feeding group)是根据无脊椎动物摄食对象和方法的差异进行的一项分类,最早由Cummins(1973,1974)在研究水生昆虫时提出,是河流连续体概念(river continuum concept)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1详细列出了不同类群水生昆虫的摄食方式和食物类型。按照功能摄食类群划分,底栖动物主要可分为4种摄食类群:撕食者(shredder),主要以枯枝落叶和粒径较大的有机颗粒为食,如蟹类;收集者(collector),其中直接收集者(collector-gatherer),主要以收集水体中粒径较小的有机颗粒为食,如寡毛类,过滤收集者(collector-filter),主要以滤食水流中粒径较小的有机颗粒为食,如双壳类;刮食者(scrapers),主要以刮取附着藻等固着生物为食,如螺类;捕食者(predator),主要以捕食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如蜻蜓幼虫、龙虱幼虫等(梁彦龄和王洪铸,1999)。
除按大小和功能进行的分类外,根据研究目的,底栖动物还有诸多的分类方法。如按底栖动物的起源划分,可分为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和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Heino(2013)结合相关文献(Bilton et al.,2001),按底栖动物的运动或飞行能力,将底栖动物划分为扩散能力弱(如寡毛类、腹足类、双壳类等)、扩散能力中等(如双翅目的摇蚊科和蠓科等)、扩散能力较强(如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广翅目和双翅目的大蚊科、虻科等)和扩散能力强(如蜻蜓目、半翅目的划蝽科和鞘翅目的龙虱科等)的动物。这些分类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往往能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因而在生态学中广泛应用。
1.1.2 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数量丰富,在水体中分布广泛,在淡水生态系统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ovich et al.,1999)(图1.3)。首先,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Benke,1993;Wolfram,1996):它们是一类重要的碎屑分解者,能加速水体中的枯枝落叶和动物尸体的降解,在一些河流上游,据估计可以降解河流中落叶的20%~73%(Cushing et al.,1995;Wallace and Webster,1996);它们是重要的消费者,通过摄食藻类、浮游动物等来实现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Lamberti et al.,1989);它们是鱼类重要的天然饵料,其中软体动物每克干重提供的能量为19.65 k J,寡毛类和水生昆虫为23.12 k J,鱼类对它们的转化效率可达32%(梁彦龄和王洪铸,1999);作为水体中次级生产者的重要一员,不少底栖动物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虾、蟹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其次,底栖动物通过捕食、钻穴、建巢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底栖动物通过钻穴等活动增加了水体底层溶氧,促进了泥水界面的物质交换,加速了营养物质的转移(Lindegaard,1994)。除此之外,摇蚊等水生昆虫通过羽化,可以把水体中过多的磷带离水生生态系统(Tokeshi,1995)。
底栖动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对污染等不利的环境因素很少有回避能力,是了解河流、湖泊等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健康状况的关键类群之一(Heino et al.,2004),甚至可以用来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等(Brown et al.,2007)。相比浮游植物、鱼类等生物类群,底栖动物由于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泛、寿命较长、迁移能力弱、易于采集和分类鉴定,且不同种类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等优点,是目前国际上水质生物评价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类群之一(Morse et al.,2007)。
一些营固着生活的底栖动物也是污损生物的重要成员,常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较大的危害。例如,贻贝(Dreissena spp.)、淡水壳菜(Limnoperna fortunei)、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等软体动物的大量生长往往可以堵塞管道,且由于具有坚硬的外壳,多不易去除。水螅[如滨水瘤螅(Cordylophora caspia)和水螅属(Hydra spp.)]、淡水苔藓虫[如羽苔藓虫(Plumatella spp.)和Pectinatella magnifica]、海绵[如针海绵属(Corvospongilla spp.)和Oncosclera spp.]及一些营筑巢生活的水生昆虫等也是污损生物的常见类群,它们的暴发性生长不仅可以堵塞管道,也常给污水处理厂、冷却水处理系统和排水灌溉系统等带来严重影响(Wood and Marsh,1999;Nakano and Strayer,2014)。1.2 湖泊底栖动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2.1 湖泊底栖动物的分布特征底栖动物在湖泊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同生境中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