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物理学课程思政(人物篇)
0.00     定价 ¥ 48.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59856586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孙小军,男,1973年生,博士,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物理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物理》主编。研究专长:核物理。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包括国际权威期刊Phys. Rev. C等刊物上共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
展开
精彩书摘
  《物理学课程思政(人物篇)》:
  初上航天路
  当任新民还在读书的时候,卢沟桥的炮声打破了卢沟晓月的宁静,也打破了任新民的读书梦。那年,他是大三的学生。日本人横行霸道靠的是什么?是刀、是枪、是大炮。于是任新民从化学系转入了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三年后,时年25岁的任新民成了一个造武器的人,当然是造保卫和平之武器的人,他被分配到重庆兵工署21厂任技术员,同时担任中央工校教员、兵工学校大学部助教,后来又担任讲师。当时,任新民万没有想到几年后他会真正和武器结了缘。当然从武器发展起来的今日火箭早已成为和平的象征。
  50年代,当任新民刚刚开始涉猎航天时,一个重要的人物对他的航天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就是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数不多的几位知名的科学家之一——钱学森。
  冬季的哈尔滨,冰封雪飘。走在寒冷的北风里,任新民心里却像揣着一个小火炉,因为钱学森就要来哈军工参观。钱学森是任新民早已仰慕的科学家。作为哈军工火箭武器教研室主任和炮兵工程系副主任的任新民将负责向钱学森介绍两个系的情况,心情自然是紧张掺杂着兴奋。但其时,多年艰苦的留学生涯,从事科学事业练就的坚韧、耐力已把任新民磨砺成了一个内热外冷、感情绝少外溢的硬汉子。那天,钱学森详细而以真地参观了教学室、实验室,不时向任新民问一些教学和科研上的问题。任新民除了条理清楚地介绍必要的情况外,没有说一句多余的恭维话。照任新民后来的话说,俩人初次见面只是“一般性”的接触。这和1956年钱学森受中央委托组建航天部的前身——老五院时,首先想到任新民,甚至更早些时候,在钱学森向中央上呈关于建立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时,提到的高级技术人员中,最先提到的就是任新民是否有关系,已说不清。但同是科学工作者的相通,使钱学森对任新民的赏识,从他的哈军工之行,与憨厚甚至略显木讷的任新民的初次接触就已开始。
  1956年春天,被郭老热情讴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的第一个春天来到了。在这个中国科技精英的大聚会上,任新民又看到了钱学森,并作为以钱学森为首的研究制定我国发展原子弹、火箭、喷气机技术等新兴技术规划的一批科学工作者之一,参与了工作。因为这层关系,俩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同年,党中央开始着手实施规划。钱学森授权组建我国火箭导弹的专门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天,任新民被告知立刻整理行装到北京报到。他想起几天前寄自北京的钱学森的一封来信。信中希望任新民能够到国防部五院工作,并说,希望任新民为他推荐一些优秀的火箭专门人才。对于钱学森的这种信任,任新民很是感动,除了尽快赶到北京,他想不出还有什么是对这种信任更好的报答。
  初组建的国防部五院下设10个研究室。研究室的技术领导是由一批现在都已成为学识卓著的航天专家的科技人才来担任的。任新民初到这里,任第六研究室,也就是总体室的主任。从那时开始,中国开始集中力量迈开火箭研制的艰难步伐。任新民也是从那时起正式开始了他的航天生涯。
  “放卫星的人”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首次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中国航天活动总乐章的序曲奏响了。“长征一号”火箭作为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被载入我国航天发展史册。从那时开始,任新民的名字就和长征系列火箭连在一起了。
  那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晚上,任新民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是他和其他卫星发射功臣在接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任新民永远也忘不了,周总理在向毛主席及在场的西哈努克亲王介绍他时,称他为“我们放卫星的人”。
  1975年3月31日,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签署上报的由任新民参与讨论制定的那份关于发展中国通信卫星的报告,摆在毛泽东主席的面前。而当毛主席用红笔重重地画上红圈时,代号为“331”的我国通信卫星工程拉开了序幕。任新民也被历史推上了舞台的主角位置,他被任命为这项工程的总总师——总设计师、技术总指挥。
  有位卫星的总设计师这样比喻通信卫星,他说,一颗通信卫星的作用就好像是在地球上竖起了一座通天塔。建造通天塔,这工程该是何等巨大。庞大的通信卫星工程包括五大系统,它们分别是运载火箭、通信卫星、发射场、测控通信系统、通信地面站。身为该工程的总总师,任新民就在这中间起指挥防调作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新一代通信卫星工程的顾问。
  不知已经是多少次了,任新民坐在卫星控制大厅,目光在几个监视屏上巡视。他知道一会儿,外面伴随着冲天的火光的将是一片惊喜和感叹声。那场面他作总总师时没有一次亲眼见到。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他的位置,就在这里。
  提起我国运载火箭历史上那场常规发动机和氢氧发动机之争,恐怕没有人会否认“中国的氢氧发动机的发展史与任新民息息相关”的说法。当任新民以一个科学家的自信、坦诚和严谨使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将氢氧发动机从“长征三号”的“另”一种方案改成“第”一种方案的时候,任新民他们也开始了书写这段历史的艰难历程。
  1983年,临近中秋,任新民随“311工程”第一支试验队,开进西昌基地。那一年,中秋、“十一”、元旦、春节四个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任新民是和1000多名试验队员在基地度过的。
  1984年4月8日,三级以氢氧发动机为心脏的“长征三号”火箭托着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夜空划出漂亮的弧形直冲霄汉。这一年,我国中央电视台“五一”联欢节目第一次通过我国自己的卫星向全国转播。“十一”那天,天安门前,国庆35年阅兵式上威风凛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英姿折射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1985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二号”卫星及测控通信技术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那一年,任新民荣立一等功。其实作为一名航天专家,任新民在为航天的发展尽心尽力的同时,机会也一次又一次为他赢来了他不愿出面接受的各种荣誉。
  ……
展开
目录
目 录陈芳允:中国卫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奠基人 …………………………………… 1陈能宽:中国爆轰物理的开拓者 ………………………………………………… 9程开甲:人民科学家 ……………………………………………………………… 15邓稼先:许身国威的两弹元勋 …………………………………………………… 24方守贤:中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 31郭永怀:我国核武器化的奠基者 ………………………………………………… 34黄 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者 ……………………………… 40黄纬禄:巨浪之父、东风-21 之父 ……………………………………………… 50黄旭华:深潜人生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 58黄祖洽:一生两辉煌 ……………………………………………………………… 67林俊德:全军挂像英雄 …………………………………………………………… 72卢鹤绂:中国核能之父 …………………………………………………………… 76彭桓武:物理学家与诗人 ………………………………………………………… 81钱 骥:中国第一颗卫星之父 …………………………………………………… 86钱三强与何泽慧:核物理界中的绝代双骄 …………………………………… 91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及应用数学之父 ……………………………………… 102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 113任新民:中国航天“总总师” …………………………………………………… 121束星北:中国雷达之父…………………………………………………………… 129孙家栋:深空牧星人……………………………………………………………… 136屠守锷:火箭总体设计专家 …………………………………………………… 145王承书:隐于时代的奇女子 …………………………………………………… 1531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158王淦昌:以身许国之楷模 ……………………………………………………… 166王明贞:深藏功与名的中国居里夫人 ………………………………………… 177王希季:国之需 我之责 ……………………………………………………… 182吴大猷:中国物理学之父 ……………………………………………………… 187吴健雄:东方居里夫人…………………………………………………………… 196吴乾章:中国晶体学之父 ……………………………………………………… 202吴有训:我国现代物理学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 ……………………………… 207吴自良:攻克原子弹“心脏”的优质链条人 …………………………………… 217杨嘉墀: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 ………………………………………………… 224姚桐斌: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的奠基者 ……………………………………… 234叶企孙:现代中国科教兴国的先驱者 ………………………………………… 240于 敏:中国氢弹之父…………………………………………………………… 245余瑞璜:鲜为人知的世界一流晶体学家 ……………………………………… 254曾庆存:科学的攀登者…………………………………………………………… 259张文裕:献身祖国科教事业的光辉典范 ……………………………………… 265张宗燧:第一位中国统计物理学家 …………………………………………… 272赵九章:中国卫星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 284赵忠尧:中国核物理事业先驱者和奠基人 …………………………………… 292周光召:敢于怀疑权威…………………………………………………………… 301周培源:科学巨匠………………………………………………………………… 313朱光亚: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 32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