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创业基础
第一节创业内涵
一、创业的定义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随处可及创业的话题,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不同媒体上关于创业的报道。但什么是创业,一直是国内外科学家长期讨论的话题。
汉语的“创业”由“创”和“业”组成。所谓“创”,就是创造,即创建、创立、创新之意。“业”的范围没有什么限制,主要体现在结果上。《辞海》中对“创业”的解释是“创立基业”,如《孟子 梁惠王下》中的“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以及《出师表》中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均使用了“创业”的这种含义。所谓的“创业”是广义上的创业,是指“事业的基础、根基”,既可以是古代的“帝王之业”和“霸王之业”,也可以是百姓家业、家产和个人事业。“创业”这个概念在汉语使用中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突出了创业初期的困难;二是突出了创业过程中开拓创新的重要性;三是突出了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就和贡献。因此,可以说创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主体通过主观努力而取得的新的结果。
“创业”一词在英文中也有较多的表达方式与不同的内涵。一般用venture、start-up、business venture、new business venture等表示狭义的创业,指创业者通过创建公司、寻找商机、整合资源,不断实现潜在商业价值的过程,也指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个人和家族企业的创造活动。国际上对创业的定义并不统一。entrepreneurship在国外常作为表达创业的专业词汇,它代表广义的创业,指创业者所进行的具有开拓性的、创造性的,可以为国家、集体以及个人增加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实践活动。entrepreneurship是由entrepreneur演变来的,英文的entrepreneur有两个含义:一是企业家,通常被理解为在一个已经成熟的企业中负责经营和决策的领导人;二是创办人,通常被理解为即将创办新企业或刚刚创办新企业的领导人。在这里,创办人本质上是创业者,而企业家在本质上也是创业者,是那些在现有企业中具有创业心态和创业行为的领袖型人物。当然,无论是创办人还是企业家,都不是指企业中执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普通经理人员,二者之间是有明显差别的。可见,创业可以指从零开始创建新企业,也可以指将一个有问题的企业改造成一个重新焕发生机的企业。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学者们对创业有颇多定义。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用德尔菲法对创业的概念进行了探究,认为创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和创业行为的结果两个方面: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包括人格特征、创新性等;而创业行为的结果则可理解为创造价值、追求利润、成为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及创建组织。欧美地区与创业相关的核心期刊和主要教科书中共计出现了77个创业定义(王延荣,2015),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开始、创建、创造”“新事业、新企业”“创新、新产品、新市场”“追逐机会”“风险承担、风险管理、不确定性”“资源或生产方式的新组合”等。这些关键词基本上反映了创业活动的不同方面:追逐利益和价值、追求成长等反映出创业的目标;追逐机会、创造变革、整合资源、管理创新、创建新企业或发展新企业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或途径;风险承担、先进的认知与行动、活动过程等反映了创业活动的基本属性,如表1-1所示。
结合以上关键词和相关学者给出的定义,关于创业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些观点:
(1)创业是一个发现和开发机会的过程。创业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和开发机会的过程。
(2)创业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由机会驱动的,而不是由现有资源驱动的。
(3)创业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创业者和其创业伙伴通过努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优化和整合他们拥有的资源的过程。
(4)创业就是创办一个新企业。创业活动具有开拓性、自主性、功利性等基本特征,创业的目的在于获得利润。
(5)创业就是创新,创业者就是创新者。通过创新,创业者可以克服消费者需求无
限性与产品功能有限性的内在矛盾,拉动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创业是通过发现、捕捉甚至创造机会来整合资源、获取商业利润、创造个人和社会价值的活动或过程。它也是劳动者在期望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基础上,为自己或他人创造就业机会的过程。创业的直接目的是营利,但其实质是创造新价值的行为及过程。
因此,本书最终还是认同哈佛大学霍华德 史蒂文森(Howard Stevenson)教授对于创业的定义:创业是在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组合不同资源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该定义强调创业包含两个过程:一方面是识别创业机会,包括发现和创造创业机会,这是创业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是开发创业机会,即创业者通过组织创业资源来创造新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胡望斌,2018)。创业者在发现和开发机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往往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原材料创新、市场创新以及组织创新。因此,创业过程不仅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更是创业者创新精神的体现。
创业管理是对机会识别和开发过程的管理,是一种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企业管理活动强调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一种标准化、常态化的管理活动。管理活动与创业活动的逻辑区别见表1-2。
二、创业的特征
(一)开拓性
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的活动,致力于利用机会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创业的开拓性是指创业者发现或创造新事物,并用各种方法开发新事物,产生创新结果的特性。对创业者个人来讲,创业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创业过程包含着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诞生,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张香兰等,2018)。从整个经济社会的角度看,创业无疑是产品和服务不断更新与演进的重要推动力。
(二)不确定性
创业活动的结果常常是未知的。当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并且每个选择的结果都不确定、发生的概率也不明确时,人们就很难做出科学的决策。创业预期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会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同一件事,这会加剧创业活动的不安全感。创业活动的不安全感有两层含义:一是创业活动自身的不安全感,二是人们感受到的创业活动的不安全感。有长期经营经验的创业者认为市场相对成熟,易于控制,但是新进入者则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创业行为的不确定性来源于创业活动的不安全感,是指创业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影响下,行为决策复杂多变,很难决定他人和自己的下一个行为。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创业者要积极面对风险而不是躲避风险(王延荣,2004),面临意外的随机事件时,可以通过学习他人或历史经验加强临场反应,迅速行动,借助与别人的合作和联盟来应对不确定性。
(三)特殊性
创业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其特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业活动是在非常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的,颠覆性、创造性和混乱的局面经常出现并且往往难以预测,比如谁是顾客以及顾客的价值取向经常是未知的,并呈现出模糊性强且变化快的特点。第二,创业活动是创业者在资源高度约束下进行的活动。大多数创业者都经历过“白手起家”的过程。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拥有或能够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在这种约束下,创业者会寻找不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创业项目,或者积极寻求资源获取渠道和整合手段的创新,探索创新的资源整合新机制,为创业成功提供保障。第三,创业活动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个人及其团队的能力。
(四)风险性
创业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风险:
(1)资金风险。企业创办起来后,创业者就必须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企业的日常运作。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如果连续几个月入不敷出或者由其他因素导致企业的现金流中断,都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威胁。相当多的企业在创办初期会遇到资金紧缺问题,导致其业务拓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最终错失商机。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由技术因素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包括技术成功的不确定性、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等。
(3)机会成本风险。创业者在企业初创期,必然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原来的事业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选择创业除了付出直接成本外,还要遭受原先事业受损带来的隐性成本,这个隐性成本就是机会成本,因隐性成本而产生的风险就是机会成本风险。
(4)竞争风险。如何面对竞争是每个公司都应该时刻考虑的问题,尤其是新企业。一些大企业为了兼并或压榨小企业,往往采用低价销售的方式。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规模优势或实力,短期内降价不会对其造成致命伤害;而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则可能带来彻底毁灭的风险。因此,初创企业有必要考虑如何应对同行的激烈竞争。
(5)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一项高新技术产品由于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突发性灾害等原因而出现失败的可能性(雷家骕和冯婉玲,2001)。因此,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时,必须重视环境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预测,将环境风险降到最低。
(6)管理风险。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管理风险,包括:决策随意、信息匮乏、理念不清、患得患失、用人不当、忽视创新、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尤其是知识、经验不足。学生的经济实力不足和心理素质低会增加大学生创业的风险。
三、创业的作用
创业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Gartner,1985),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二〇一三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我们总结了创业的五点作用。
(一)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业企业的产生,尤其是技术型创业往往伴随着新技术、新方法进入市场,特别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对提高全社会科技生产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技术型初创企业的建立往往伴随着某些技术或应用流程的创新和发展,创业企业的成功将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缓解社会失业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产业结构正在优化调整。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失业现象。而且,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注册人数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创业不仅能够直接解决创业者的就业问题,而且创业成功的企业还会解决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如果社会能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就业压力将大大减轻。
(三)促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合理
创业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得好,就必须有一定的竞争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初创企业的成功与加入或多或少会影响现有的产业经营结构,加强行业竞争,创造强者生存的局面。竞争的加剧,促进了资源向经营良好、效率较高的企业流动,也促进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从而实现更高的社会效益,增加社会福利,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四)有利于知识向资本的转化
知识密集型企业在一个国家所有企业中的占比往往能反映这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知识密集型企业能够为社会带来较高的附加值,推动社会实现创新发展,这也是我国要在企业经营方式上提倡转变发展模式和转变管理模式的重要原因。高科技企业往往是由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创业者创办的,知识和管理已经成为公司利润分配的重要因素,国家在创新创业方面也有优惠政策,从资金到办公场所均有扶持,增强了创业者的热情和促进了初创企业的发展。因此,创业的成功有利于知识转化为资本。有了知识的支撑,资本才能发挥强大的作用,进而推动我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影响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
美国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与 20世纪 80年代诞生于硅谷的大量创业企业密不可分。这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使得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保持在 2%~3%。目前,我国已进入创业时代。一大批创业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真正成熟,但是,这些初创企业充满了力量和活力。有了政府创业政策的推动,它们将发展成为健康的公司。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