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南路走来:廖华、李学英随军征战纪实/“中共南路革命史料整理暨研究”系列丛书》:
(一)塘蓬阻击战,突出敌重围
1945年10月上旬,在广东遂溪、廉江地区,突破敌人包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抢夺胜利果实,开始大举进攻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广东南路抗日根据地也面临敌人“围剿”的危险。中共南路特委研判局势,认为雷州半岛是敌人势必全力控制的地区,而十万大山一带是两省两国交界地区,地形较好,敌人兵力比较薄弱,我党工作及武装斗争有一定基础,又有中越边境可以回旋,因而决定第一团突破敌人包围,挺进十万大山地区。
9月下旬,团长黄景文、政委唐才猷接到特委关于第一团迅速突围挺进十万大山的指示。当时,第二、第三营还在海康北上途中,但为执行特委命令,黄、唐两人当即果断决定分两批带领部队突围。由团长黄景文率领团部和第一营作为首批突围部队,政委唐才猷等待第二、第三营从海康北上后率部继续突围,并相约突围后于廉(江)博(白)边界会合。
1945年10月3日,国民党反动派对我广东南路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动大举进攻。国民党第六十四军,推进到遂溪县老马、山家、界炮一带解放区,“围剿”敌后抗日军民。大小村庄都驻满了敌军,大的村庄驻1个营或1个连,小的村庄驻1个排或1个加强班。我军被敌人逼到野外,日间隐藏在甘蔗地或丛林里已挖好的地下隐蔽室,夜间才能出来活动,靠当地群众偷偷送点饭团维持生命,或在蔗林里吃点甘蔗充饥止渴。
10月5日,黄景文团长奉命率第一团第一营营部及第一、第二连从界炮附近突围,集零为整,由班、排边走边集合为连、营,穿过敌人重重包围和封锁,到达廉江县新塘地区。
团长先派侦察员入村联络,得知敌人的1个团部和1个连就驻在该村,对周围村庄进行“扫荡”,我们无法进村,随即下令上山,在半山腰找丛林隐蔽。
拂晓后,敌人在山顶上部署了岗哨,我们就在岗哨下面的半山腰隐蔽,敌人哨兵不但没有发现我们,反而像是给我们放哨一样。当地群众把饭做成饭团,裹在小孩腰间,三五成群地把饭团送到我军隐蔽处,敌人哨兵在山顶看不到群众给我军送饭。天黑后,敌人哨兵撤回村了,我军便由群众带路从新塘出发,经过一夜行军,到达廉江塘蓬山区,依山区有利地形活动。
敌保安团和高雷挺进队共700多人,得悉我军从遂溪突围到廉江后,即从廉江新塘地区发起追击,到达塘蓬地区。我军随即展开阻击战,以制止敌人追击。两军从上午9时多开始,激战到晚上7时许。敌配迫击炮2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10多挺,处于绝对优势,从早到晚向我阵地猛烈轰击,并组织了5次冲锋。我军只有轻机枪2挺、步枪100多支,但射击较为精准,作战英勇顽强,敌5次冲锋均被我军打下去。经过一整天鏖战,观察确认毙敌30多人,伤敌约40人;我军牺牲3人,轻伤4人。
入夜后,敌我双方均撤离战场,敌撤至廉江县政府所在地——塘蓬镇。我军则转移到广西博白县边境的烟塘地区,等候唐才猷政委率领的第二批突围部队到达,以及在廉江活动的第三团第一营(后改编为第一团第二营)等部队的到来。
(二)塘口截击车队,敌送钞票地图
1945年10月7日,在广东省遂溪县塘口村,伏击敌运输车队。
6日当天,天高云淡,早晚凉爽,游击队员们耐心地等候着情报。晚上11时,遂溪县城送来了情报,敌人将于次日由遂溪县城用两辆大卡车运送“关金券”钞票到湛江市,有10多人枪护送,配轻机枪l挺,早上8时出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