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时光积淀——工会“大学校”培育好工匠
2022年10月,金秋的北京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举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将“大国工匠”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时间回到2009年。这一年的12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赫然出现中国工人的照片。这本被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杂志,评选“中国工人”为2009年的年度人物。《时代》周刊总编辑理查德·斯坦格尔的解释是:“中国工人是观察中国对世界影响的一个角度,这种影响实在无法估量。”
彼时,许多国家的经济正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滑向谷底,而中国经济却“风景这边独好”,成功实现了“V”形反转。“中国工人”的力量也因此成为西方国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亿万职工群众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工会都致力于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在推进历史前进的伟大实践中大显身手。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工会建立了一系列适合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展现风采的平台,并根据经济发展和时代需求不断衍生、完善。
从劳动和技能竞赛,到“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从支持技能成果转化,到建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一系列的举措,让不计其数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一大批一线工人登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领奖台,在国家发展、经济建设中贡献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力量。
舞台:劳动竞赛出英雄
凡是共同劳动,都存在着竞赛的可能性。马克思说:“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
劳动和技能竞赛是社会主义国家为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所开展的群众性竞赛活动,以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为目的。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创导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在中国,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始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无论是直接参与劳动和技能竞赛的企业、职工,还是组织竞赛活动的各级工会,都可以列举出诸多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的好处:增强广大劳动者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和推广新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法,改善劳动组织,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鼓励劳动者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国家和集体多作贡献,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等等。从竞赛活动中产生的一批又一批劳动模范,更成为工会组织为国家建设培养工匠型人才的重要群体。
“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南泥湾》传唱至今,而背后的故事却已鲜为人们谈起。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发动了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1939年初,中共中央发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号召,组织军民开展以开垦荒地、增产粮食为主的大生产运动,在边区政府和军队、机关、学校里建立了一批工矿企业。1940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推动边区和各根据地军队、机关、学校发展自给性的农、工、商业。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最先响应中央号召,决定在陕甘宁边区职工中开展生产劳动大竞赛,并于1941年3月20日发布了《关于迎接“五一”生产大竞赛的各项办法》。边区总工会还专门聘请150位知名人士组成“五一”劳动竞赛评判委员会,其中有朱德、李富春、林伯渠、邓发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号召一出,陕甘宁边区的职工积极响应,延安地区的八路军印刷厂、制药厂、被服厂、化学厂、纺织厂、农具厂等29个企业和绥德的9个工厂也参加了劳动竞赛。
军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生产运动热火朝天。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开荒种菜,学习纺纱。1943年春,延安第一次开展了劳动竞赛,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毛泽东夸他:“你的功劳很大,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劳动英雄。”据统计,1943年,有80%的劳动力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
几年时间,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晋绥、北岳、胶东、太行、太岳、皖中六区扩大耕地600万亩以上;陕甘宁边区机关和部队所需细粮(小米)3900万公斤,边区许多部队所需粮食、经费全部实现自给。与此同时,陕甘宁边区建立了公营工厂82个、合作工厂200多个,公营工业职工达万人。这些工厂可以炼铁、炼油、修理机械、制造某些军火。
大生产运动唤醒了革命根据地这块沉睡的土地,带来的不仅是粮食和物质产品,还有千万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指出:它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这是不能拿数字来计算的无价之宝。
如歌曲《南泥湾》的主角——三五九旅,在短短3年时间里开荒201万多亩,把野狼成群、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也成就了一段充满革命浪漫情怀的“南泥湾佳话”。
1941年3月20日,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布了《关于迎接“五一”生产大竞赛的各项办法》,其中对劳动模范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竞赛英雄模范人物当选具备的条件:一、工作上能遵守劳动纪律,节省原材料,爱护工具;二、技术优良,超过个人生产计划;三、出品质量精美;四、技术上有特别发明与贡献。” 可以说,竞赛选拔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工匠。
1941年4月25日,陕甘宁边区召开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有274位劳动英雄受到表彰,其中46位是技术革新能手。
自此,大生产运动拉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劳动模范表彰活动的序幕。而在生产竞赛产生的劳动英雄中,赵占魁可以被称为“第一人”。
赵占魁是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高达2000摄氏度的高热熔炉面前,他始终“冲锋在前”:无隔热石棉衣防护,终日汗流浃背,却从不叫苦叫累;每天都早上班、晚下班;努力钻研技术,改进工艺,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并时时注意节约原材料;关心爱护青年工人,常把节约下来的钱交给合作社兴办集体福利事业,或借给附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待遇与得失,克己奉公,每遇论功行赏的时候总是让开,认为那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赵占魁被誉为“边区工人一面旗帜”。他的身上体现出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以主人翁责任感对待工作,把自己锻炼成一名劳动英雄、技术能手、节约模范。这种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的精神,带动了广大边区群众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事业。
1942年5月,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派人到边区农具厂检查工作,发现了赵占魁这个先进人物,决定予以嘉奖。消息一发表,毛泽东立即给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发打电话说:“奖励赵占魁这件事做得很好,这不是奖励一个人的问题。你们把他的优点总结出来,树立标兵,推广到各工厂、各生产单位去。”朱德则称赞赵占魁是用革命者态度对待工作的“新式劳动者”。
无论从当年来看,还是从现在来看,赵占魁的事迹都不算是什么惊人的事,但他是“寓共产主义精神于平凡的工作中”的典范。向赵占魁学习的群众运动首先在他所在的班、股开展,继而在全厂逐步开展起来。军工局、边区总工会、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也都相继发出号召,在延安和全边区的职工中开展学习赵占魁运动,并派干部到中央印刷厂、茶坊机器厂、延安被服厂等工厂广泛宣传赵占魁的模范事迹,组织推动开展学习赵占魁运动。
引 言
第一章 时光积淀———工会“大学校” 培育好工匠
舞台: 劳动竞赛出英雄 / 011
技协: 小革新做出“大文章” / 022
引领: 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种下人才“金种子” / 033
第二章 勇立潮头——— “大国工匠” 闪亮登场
缘起: 制造强国的高层考量 / 045
行动: 把工匠精神传播开来 / 054
推进: 让“大国工匠” 家喻户晓 / 059
第三章 打造品牌———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联合: 各级工会打造“工匠偶像” / 070
海选: 地方工匠闪亮登场 / 076
代言: 一线工匠解码工匠精神 / 084
第四章 行动升级———缔造工匠人才梯队方阵
布局: 形成全面培育工匠人才格局 / 097
追求: 创新有我 创造有我 / 104
积累: 凝聚制造强国的青春动能 / 107
进阶: 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
力量” / 114
大 事 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