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类书服饰类文献汇编(16开精装 全22册 原箱装)
0.00     定价 ¥ 19800.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40263997
  • 作      者:
    赵连赏
  • 出 版 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精彩书摘

中國悠久而絢爛的歷史造就了内容宏富的文化,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就是寶貴的遺産之一。﹃衣﹄作爲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需求之一,不僅承載著重要的物質實用價值,同時又有著其獨具特色的文化意義,服飾與禮儀的結合,使得上至天子公卿,下至四民百姓,終一人之一生,都與服飾文化密相關聯,因而也産生和保留了大量的有關古代服飾的文獻資料。在龐大的文獻體系中,類書由于其所包藴的分類體系和各科知識,正成爲各種專門之學强有力的文獻支撐。類書的編纂並非簡單的謄録傳鈔之作,而是一個滲透著編目邏輯和學術意識的解構、抄録、重組的編排過程。也正是如此,類書中的服飾資料也因體現著類書編纂者對歷朝歷代服飾的應用、審美、價值的觀點和學術背景,成爲我國古代服飾發展史的有效呈現和載體,並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和應用研究。有鑒于此,我們在﹃類書文獻分類輯存﹄系列之下,整理《類書服飾類文獻彙編》,將歷代重要類書文獻中的服飾類文獻輯録編排,影印出版。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流,在古書典籍的傳説紀録中不乏綫索:如﹃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炎帝神農氏﹃身自耕,妻親織﹄等故事。而從考古所得的發掘資料如各種古人類活動遺址中出土的﹃骨針﹄﹃穿孔石珠﹄﹃紡輪﹄﹃織機﹄,以及岩畫、陶繪、民族實地調查資料等都表明,至少在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服飾的使用、工藝和制度上有了長足發展,並有了初步的審美,爲中華民族上國衣冠、文物制度奠定了基礎。商周時期,隨著生産力的提高和等級制度的確立,冠服制度成爲一種等級禮儀的外在表現形式,上有十二章服的帝王服制,下有麻衣葛布的平民大衆,何種場合配以何種服飾,﹃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這一服飾制度對歷代王朝統治影響深遠,後世雖因時代演進和喜好、審美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制度内涵基本保持始終。春秋戰國時期,服飾文化百花齊放,款式豐富多彩,既有以﹃禮﹄爲核心内涵的深衣,又有楚服的浪漫、﹃胡服騎射﹄的吸收。秦漢時期,統一的王朝建立,絲綢貿易遠通西域,紡織、服飾生産進入興盛,至漢代輿服制度建立,展現尊榮而典雅的服飾特點。魏晋時期,各民族交流融合,服飾文化也突出了交融特點,胡服廣泛流行並逐步中原化;在長期戰亂動蕩的社會下,又有輕蔑禮法,追求奇異飄逸不羈的服飾文化傾向。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環境開放自信,服飾愈發精巧華麗,出現了坦胸露臂、女著男裝、融合民族特色等獨特服飾文化。宋元時期,受理學影響,服飾特點含蓄、莊典,同時又有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韻和痕跡,如《群書類編故事•冠服類》中有﹃朝服本戎服﹄條,就是鈔自《朱子語録》中言朝服從戎服中吸收演化的事例。至明清時期,服飾更加繁縟精巧,世俗和皇權、等級和變革並存。朝服、補服的盛行,婦女霞披、坎肩、旗袍等樣式的流行,都是滿漢文化交融的結果。
古代服飾文化,歷經先秦秦漢時期的形成期,至魏晋隋唐融合完善期再到宋元的曲折發展期而至明清時繁榮變革期,均展現出不同時期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獨特服飾特點,又一以貫之有著共同的發展基礎和内涵。體現在類書中,則可見在類書分類中很早就有了服飾大類的單獨分類部門並且還將衣服與飾用品分列,如《編珠•服飾部》《北堂書鈔•服飾部》《海録碎事•衣冠服用部》《增補萬寶全書•衣服門》等。另外還有些類書,將制衣作冠的服飾材料單獨羅列爲一目,如《類雋•布帛類》《唐類函•布帛部》《奩史•綺羅門》《兩漢雋言•絳衣篇 綺穀篇》。由于服飾在古代禮制中還扮演著重要角色,因而,在一些類書的分類中也得到了體現,比較明顯的分類如《白氏六帖事類集•衣服印綬》《玉海•車服》《潛確居類書•服御》《經史子集合纂類語•章服》《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 禮儀典•衣服》《楚騷綺語•帝服》。可以看出,類書中的服飾文獻無論從其分類思想、編排結構還是其收録内文、留存史料來看,都對古代服飾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本編輯録歷代類書中的服飾類文獻,先按照類書編排的兩大方式:即類編(包括通編和專編)與韻編分列;其下再以著者朝代、版刻先後爲序依次排列。所收古籍版本精良,常見和稀見並陳,包括:宋刻本七種,元刻本三種,明刻本六十餘種,清刻本近四十種以及一些珍貴的域外刻本、稿鈔本,希望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研究有所助益。限于時間和條件,本編收録仍有不全面之處,以待方家不吝賜教,並期日後有所補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