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教育理论发展与教育实践研究
0.00     定价 ¥ 35.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57875411
  • 作      者:
    程兴中,刘冠男,刘洋
  • 出 版 社 :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精彩书摘
  3.从理论教育的层次和方法上考虑,理论教育必须联系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理论教育联系不同对象的实际,就是要求从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防止千篇一律、脱离实际的僵化模式和教条主义形式。任何个人、任何群体都会因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阅历以及其他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层次性。比如,按人的思想觉悟分,一般有先进、中间和后进三个层次;按年龄分,有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少年三个层次;按受教育的学历分,有大学、中学、小学三个层次;按社会职业分工分,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领导干部等层次。而且在各个层次内部,还存在着相互区别。比如,不同差异。有需要层次的不同,有思想道德的不同、智慧的不同、意志和性格的不同等等。因此,理论教育必须依据这些特点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坚持理论教育目的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即明确理论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性。思想教育所包含的理论,主要是政治教育理论和思想教育理论。因此,在政治教育中,必须结合人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确定具体教育内容,积极开展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等“四信”教育。通过教育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对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任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问题。在思想教育中,联系人的不同思想及觉悟程度,确定教之有效、容易接受的教育内容,切实加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五观”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人生观;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崇高的道德观;自觉遵纪守法的法治观。
  第二,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教育对象,找准教育的结合点。在新时期,理论教育的结合点,首先是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加强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又好又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把全体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第三,从实际出发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注意解决消极地适应教育对象的发展水平,降低要求、迁就缺点等不负责任的倾向,要提高教育人的责任意识,站在教育对象的前列,准确地找到教育对象进步的起点。还必须注意解决只抓先进、抛弃落后的错误现象,要“长善救失”,使各级各类的受教育者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长足的发展。更要注意解决只注重群众教育而忽视干部教育、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教育问题。
  (二)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原则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思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形成的认识结果。人的思想作为人的精神现象,是以人脑为器官,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借助心理活动而形成的。思想一经形成,就会反过来影响心理的活动取向和反应强度。
  首先,从思想形成的层面分析,思想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对思想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四种形态发生着作用:一是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激发。心理活动状态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心理活动某种特定的综合的表现形态。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受人的需要和客观现实的影响。人的认知需要能否在现实中获得实现,将会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二是态度的产生。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现实生活中由具体的情境性刺激反复强化而产生的。态度与人的立场观点相联系,态度中作为认识倾向的那个部分,是通过思想观念表现出来,并以思想观念形态贮存在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因此,态度可以预测或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和思想观念。三是心理定势的形成。心理定势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能够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前后的一致性。从定势角度看人的思想,一旦形成某种思想观念,就会左右其认识活动在这种思想观念的范畴内发展。转变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之所以困难,原因就在于人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而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四是信念的树立。信念作为人所遵循的生活准则,是在对现实的积极态度支配下,经过缜密的独立思考之后,对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和准则确信无疑并从内心深处接受下来自愿为之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思想观念而言,信念也是一种载体,它所载负的内容是思想观念所代表的生活目标和准则。具有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准则,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继而就会借助相关的思想观念反映出来。思想观念与理想信念是统一的。考察一个人的信念,就可以了解他的思想,同样.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也可以了解他的信念。
  其次,从思想形成的激励因素分析,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践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实现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过程中:一是在认知过程。主要表现为:疏情导理,就是当情感上的障碍使人不接受理性的指导时,需要用疏情导理才能使其接受;思中明理,也就是当认知不清时,需要提高认知,动员思维活动,使其去分析问题,明辨是非;行中辨理,就是对一些道理理解不深刻,还需要在行动中加深理解时,为其提供适当的活动条件,促成其转化。二是在情感过程。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特点
二、教育内涵
三、教育原则
四、新时期教育作用

第二章 新时期教育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与现状分析
一、教育成效性的历史证明
二、“当前”教育成效性的缺失及分析
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四、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与时俱进

第三章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管理实效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二、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三、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理论意义
四、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树立人格平等观提升现代教育管理水平
一、人格内涵
二、树立人格平等观是教育有效性的前提
三、教育过程中实施人格平等观的方式
四、教育与人格完善的结合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