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基于认知形态学的汉语类词缀构词研究
0.00     定价 ¥ 59.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301330982
  • 作      者:
    张未然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未然,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兼职研究员,201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巴黎城市大学(原巴黎第七大学),获两校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形态学、汉语词汇、国际中文教育。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 言 …………………………………………………………… 1
1.1 选题缘起 ……………………………………………………………… 1
1.2 类词缀研究综述 ……………………………………………………… 3
1.2.1 类词缀的界定 ………………………………………………… 4
1.2.2 类词缀的特点 ………………………………………………… 5
1.2.3 类词缀的范围 ………………………………………………… 9
1.2.4 不同范式的类词缀研究 ……………………………………… 12
1.2.5 小结 ………………………………………………………… 21
1.3 研究方法 …………………………………………………………… 22
1.4 研究范围 …………………………………………………………… 26
1.4.1 类词缀的确定………………………………………………… 26
1.4.2 类词缀的选取………………………………………………… 31
第二章 本书理论框架概述 ……………………………………………… 33
2.1 认知形态学在构词法研究上的优势 ………………………………… 35
2.1.1 从任意性与理据性之争看认知形态学与汉语研究的
适配性………………………………………………………… 36
2.1.2 认知形态学对意义的关注反映了构词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 37
2.2 Hamawand的理论框架 ……………………………………………… 40
2.2.1 框架整体介绍………………………………………………… 40
2.2.2 范畴化………………………………………………………… 42
2.2.3 构型 ………………………………………………………… 44
2.2.4 概念化………………………………………………………… 46
2.3 认知形态学与构式形态学、生成词库理论框架的比较 …………… 48
2.4 本书对 Hamawand理论框架的调整………………………………… 52
2.5 小结 ………………………………………………………………… 54
第三章 汉语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 56
3.1 近义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56
3.1.1 否定认知域中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不-、无-、
零-、非-”…………………………………………………… 56
3.1.2 差距认知域中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半-、类-、
准-”………………………………………………………… 63
3.1.3 降级认知域中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次-、亚-”…… 66
3.2 反义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69
3.2.1 性质认知域中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软-、硬-”…… 69
3.2.2 时序认知域中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前-、后-”…… 73
3.2.3 支配认知域中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总-、分-”…… 77
3.3 类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总结及对比 ……………………………… 80
3.4 相关问题讨论 ……………………………………………………… 83
3.4.1 类前缀“不”和“无”派生词的确定 …………………………… 83
3.4.2 类前缀构词的层次性………………………………………… 88
3.4.3 类前缀的指称化作用及认知解释 …………………………… 93
第四章 汉语类前缀构词的认知域分布 ………………………………… 101
4.1 否定认知域 ………………………………………………………… 101
4.1.1 “非”+范畴 ………………………………………………… 101
4.1.2 “零”+数量 ………………………………………………… 104
4.1.3 “无”+品质 ………………………………………………… 106
4.1.4 “不”+对立 ………………………………………………… 107
4.2 差距认知域 ………………………………………………………… 108
4.2.1 “类”+专业性 ……………………………………………… 108
4.2.2 “半”+可分解性 …………………………………………… 110
4.2.3 “准”+不可分性 …………………………………………… 112
4.3 时序认知域 ………………………………………………………… 113
4.3.1 “前”+实体性 ……………………………………………… 113
4.3.2 “后”+时间性 ……………………………………………… 114
4.4 小结 ………………………………………………………………… 116
第五章 汉语类前缀对项的构词识解…………………………………… 118
5.1 描述VS.评价:“非”VS.“不” …………………………………… 118
5.3 连续VS.对立:“前”VS.“原”……………………………………… 123
5.4 小结 ………………………………………………………………… 126
第六章 汉语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 127
6.1 表人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 127
6.1.1 职业认知域中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员、-手、
-师”………………………………………………………… 127
6.1.2 专长认知域中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家、-帝”…… 133
6.1.3 痴迷认知域中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迷、-控、
-狂”………………………………………………………… 137
6.2 其他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 140
6.2.1 领域认知域中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界、-坛、
-圈”………………………………………………………… 140
6.2.2 类型认知域中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式、-型”…… 144
6.3 类后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总结及对比 …………………………… 147
6.4 相关问题讨论 ……………………………………………………… 151
6.4.1 特殊成分“者”……………………………………………… 151
6.4.2 兼类类词缀“性”和“化” …………………………………… 153
第七章 汉语类后缀构词的认知域分布 ………………………………… 160
7.1 职业认知域 ………………………………………………………… 160
7.1.1 “员”+功能性 ……………………………………………… 160
7.1.2 “手”+技术性 ……………………………………………… 162
7.1.3 “师”+专业性 ……………………………………………… 164
7.2 痴迷认知域 ………………………………………………………… 166
7.2.1 “迷”+传统性 ……………………………………………… 166
7.2.2 “控”+特殊性 ……………………………………………… 167
7.2.3 “狂”+非正常性 …………………………………………… 169
7.3 领域认知域 ………………………………………………………… 170
7.3.1 “坛”+展示性/竞技性 ……………………………………… 170
7.3.2 “圈”+现代性 ……………………………………………… 171
7.3.3 “界”+可参与性 …………………………………………… 173
7.4 类型认知域 ………………………………………………………… 176
7.4.1 “式”+外部特征 …………………………………………… 176
7.4.2 “型”+内在特征 …………………………………………… 178
7.5 小结 ………………………………………………………………… 181
第八章 汉语类后缀对项的构词识解…………………………………… 182
8.1 平视VS.仰视:“员”VS.“师”……………………………………… 182
8.2 低仰视VS.高仰视:“师”VS.“家” ……………………………… 184
8.3 否定 VS.中立:“狂”VS.“迷”……………………………………… 186
8.4 边际VS.内域:“界”VS.“圈” …………………………………… 188
8.5 外观VS.性质:“式”VS.“型”……………………………………… 191
8.6 小结 ………………………………………………………………… 195
第九章 结 语 ………………………………………………………… 196
9.1 本书主要结论 ……………………………………………………… 196
9.1.1 关于类词缀构词的语义范畴化 …………………………… 196
9.1.2 关于类词缀构词的认知域分布 …………………………… 196
9.1.3 关于类词缀对项的构词识解 ……………………………… 197
9.2 主要创新之处 ……………………………………………………… 198
9.3 本书的不足 ………………………………………………………… 200
参考文献 ………………………………………………………………… 201
后 记 …………………………………………………………………… 21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