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研究
§字词加工§
§句子加工§
§篇章阅读理解§
§隐喻理解与具身认知§
§个体差异与教材需求§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通过对字词的感知和识别,理解材料的主题思想,领会其深层含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 阅读理解是一种获取意义的认知加工过程。阅读是手段, 理解是认知主体(阅读者) 和认知客体(阅读材料) 相互作用的桥梁, 而意义获得则是阅读理解的目的。
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语言教育界关注的主要内容。中国的迅猛发展使得“汉语热”方兴未艾。而对于大批外国学生而言,汉语阅读一直是最让他们望而生畏的部分。这其中除了汉语语言本身的难度因素以外,部分原因也是由于教育者未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对于不少从事汉语阅读教学的教师而言,阅读课也是一门吃力不讨好的课,如何上好阅读课,阅读课与精读课的区别在哪里,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以快速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是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而有效指导的首要条件是对阅读理解及阅读学习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中国国内对阅读理解的研究还不充分。笔者从认知科学的视角探讨阅读理解的研究历程和未来发展,对国际上有关阅读理解的认知研究历程进行梳理,为阅读理解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早期文本理解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1932年,Bartlett的研究是公认的正式研究文本理解和记忆的开端 (Lachman et al, 1979)。他发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联系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从而使对课文信息的记忆发生歪曲,这表明阅读和记忆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并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的过程。随后的一些篇章阅读加工的研究就是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进行的。Bartlett 还进一步区分了文本表层表征(surface representation)和读者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的概念。这种区分也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Bransford & Franks, 1971; Sachs,1967)。他强调读者在阅读时会根据文本的组织结构(文本表层表征)和自己的知识背景(读者心理表征)建立文本的连贯性。和这种观点一致,一些其他的研究也发现,文章的记忆依赖于阅读内容和读者背景知识的相关程度(Bransford et al,1972; Dooling & Lachman, 1971)。另外,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表明,恰当的“先行组织者”会帮助学生建立连贯性并有利于课文内容的记忆(Ausubel, 1960)。
这些在1973年前进行的研究,尽管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和其后的研究却是脱节的。这种脱节可能具有某些原因。其一,早期关注“先行组织者”的研究多半是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因此,建构阅读理解的认知理论并不是这些研究首要的目标。其二,尽管对阅读过程的本质感兴趣,但是沿着Bartlett的理论轨迹,研究者仍然缺乏明确的理论模型。其三,研究者尚无法恰当地在文章或记忆系统中表征内容信息。最后,当人们想考察阅读理解成绩时,都变成了记忆的测量。尽管当时有些研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把offline 的记忆任务换成online的理解任务(Carroll, 1972),但是这种研究的普遍应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
2文本理解研究的起步
文本理解真正作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发展为研究的爆发期。下面,我们主要介绍70年代这一领域的四大发展。
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在1973—1976年, 认知科学家提出了较为含糊的关于编码、表征、提取和语用方面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HAM (Anderson & Bower, 1973)、ACT(Anderson, 1976)、ELINOR (Norman & Rumelhart, 1975)、扩散激活理论 (Collins & Loftus, 1975; Collins & Quillian, 1969)和Kintsch (1974) 的理论等。其中,只有 Kintsch的研究直接阐述了阅读理解的主题,但每种理论都和文本阅读有一定关联。这些模型共同关心的问题是记忆系统中复杂信息的表征。也就是说,这些通过与外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知识是如何在记忆系统中进行表征的。每一种理论都用“网状结构”来表现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在复杂知识表征方面的探索是对后续研究重要的理论贡献。
第二个重要发展是Haviland & Clark (1974)发表了一篇具有重大理论贡献的研究。正是这个研究开始了阅读理解online 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通过电脑实现的监控方法,它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到读者在阅读时一些信息的实时加工情况,从而摆脱以往研究中无法区分理解过程和记忆过程的尴尬。他们一开始就对读者如何整合文章信息感兴趣。他们认为,文章作者是用句法结构来区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而读者对这种区别比较敏感。因此,读者会应用一些策略使新信息和文章不断地产生联系。这种新旧信息的结合具有实时性,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个模型提供了阅读理解加工过程研究的基础。
第三个重要的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控制的眼动程序在阅读理解研究上的应用(McConkie & Rayner, 1975; Rayner, 1975)。这项技术使得研究者对于文本加工产生更深厚的兴趣。运用此项技术,研究者可以细致分析读者在阅读时的视觉特性,比如眼睛注视的文本范围、眼睛注视点等,并根据人阅读时眼睛活动的特点,探测阅读的过程。然而,早期的眼动研究更多关注于阅读的初级加工,比如基本的视觉加工和词汇编码活动等。当前,越来越多的眼动研究也用于探测阅读理解的内部过程(OBrien et al, 1988)。
最后一个发展是Kintsch & Van Dijk (1978)关于文本加工的理论。这个理论结合了知识表征和online 阅读理解加工的想法,并且运用了认知心理学中关于记忆容量的理论。它在关注阅读的同时,也对阅读加工的机制和过程产生了一些具体的、可验证的假设。虽然这个理论对于阅读加工的实质有着明确的说法,但是他的研究依然是沿着以前的老路,即无法排除记忆能力的影响。这也留给其后的研究者大量的空间采用on-line的方法来验证这个理论。
3阅读理解的在线研究
1980年,Just 和Carpenter 报告了他们的文本加工理论(Just & Carpenter,1980)。它和Kintsch & Van Dijk 的理论框架相似,但是更关注在线(online) 阅读过程,并使用眼动技术来研究阅读。Just & Carpenter的工作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科学对阅读理解研究的贡献。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认知科学家研究阅读理解过程主要使用的两种程序。
第一种程序为无干扰的文本阅读。主要测量加工文本中的目标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让读者根据自己的步调阅读。用计算机每次呈现一个句子,并记录读者每个句子的阅读时间。句子阅读时间的差异就反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这种使用计算机控制的眼动程序,可以精细测量细小的阅读行为,包括阅读单个词语时眼睛的注视点、注视时间、眼动方向等。这种程序在探究阅读加工的时间进程方面非常有用。但是一般来说,这种程序不能揭示读者在某一时刻正在加工的信息状况。例如,某个句子加工缓慢,可能意味着判断当前句子和先前内容不一致,也可能是由于词义加工出现了困难,但是无法揭示读者正在加工记忆中的何种信息。为此,研究者采用第二种程序,也就是“探测技术”。
在“探测”任务中,阅读过程时常被打断。在阅读过程中,屏幕上会突然出现一个词。这个词被称为“探测词”。读者必须出声读出或者进行词汇判断,或者判断该词是否在前面出现过。这个程序的理论是基于记忆和注意的“启动效应”研究。启动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探测词被读者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激活,那么对于探测词的加工时间就相对更短。如果探测词并没有被读者正在加工的信息激活,它的加工时间就相对长。因此,探测程序提供了可以探测到阅读信息加工的方式。
崭新的方法引发了大量的认知研究。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阅读的推理过程。大多数研究会探索读者在阅读中会进行何种推理,或者读者在什么条件下进行推理。最终,研究者发现了三个基本的结论:首先,读者会实时监控阅读过程,也就是监控文章的内部一致性。如果读者阅读的这句话和前面的内容相矛盾,他们就会放慢阅读速度,并寻找新的逻辑推理,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如果他们遇到无法用当前文本信息解释的句子时,他们就会在记忆中搜寻先前阅读的信息,然后建构新的推理。
其次,当文本的连续性发生中断或者内容出现矛盾时,读者更有可能进行推理。比如,如果文中提到“在一场谋杀案中,被害人被刺死”,这就不需要读者对凶手使用的凶器进行推理,但是如果文中只提到“一把带血的刀”,读者就需要推测凶手的武器可能是刀(OBrien et al, 1988)。
最后,读者在高限制语境中,更容易产生推理。比如,如果文中描述了一种动物,这种动物具有的很多特征都类似蛇,那么即便文中不需要读者进行推理,读者也会产生蛇的推理(OBrien & Albrecht, 1991; Van den Broek, 1990)。
4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
认知科学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未来它将带给人们更大的惊喜。但是,仍有一些研究领域或问题值得研究者关注。
(1)说明文的表征和加工
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虽然已有一些期刊发表了说明文的研究成果,但是远不如记叙文研究得广泛和系统。非记叙文加工方面的研究仍然欠缺。目前,关于文本理解的认知理论都是基于记叙文推理过程的实证研究结果。因此,这些结果是否能推广到其他类型的文本,还是一个未知。很有可能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可以扩展到其他类型,而另一些则不能。
(2)扩大实时研究的范围
目前大多数即时研究都聚焦在读者阅读的材料和所形成的课文表征的关系上。所关心的问题只是在文本理解中,如何推断概念、短语或句子之间的关系。因为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于记叙文,因此,两种推理形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参照推理和因果推理。虽然也有一些研究探讨了空间推理和工具推理,并且时间推理和逻辑推理也有少部分人涉及,但这些研究远远不够。如果想要对上述这些推理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需要对说明文的心理表征进行系统的研究。比如,读者在读说明书的时候(如:说明怎样组装一种玩具),会建立何种类型的表征?读者在读科学论文时(如:光的量子理论),会建立何种类型的表征?
另外,几乎所有的on-line记叙文的研究都只是关心概念之间的联系,我们暂且称为“横向”联系,而对于文本“纵向”联系则甚少关注。“纵向”联系指的是课文纵向的关系。比如,在说明文中,一些句子可以概括其他的句子,而一些句子可以被其他的句子概括,还有一些句子为其他的句子提供例证。因此,有些句子称为“上位句”,比如说明文的主题句,另外一些句子是为了说明或支持一些句子的,这类句子称为“下位句”,这些不同种类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纵向”联系。因为,很多文本都是纵向的结构关系,而且回忆文本信息也是通过纵向的结构关系,因此,纵向联系的表征和加工问题就成为阅读研究的重要问题。
(3)阅读理解的目标和策略
同很多的认知研究一样,在阅读研究中,研究者同样只关注那些相对小的“子问题”,这些研究虽然也能取得一些重要的结论,但是它也会导致忽视文本的理解。在“子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一般不考虑读者的阅读目标对阅读行为的影响,他们假定阅读加工过程不受目标的影响(McKoon & Ratcliff, 1992)。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没有目标就没有阅读,阅读目标对阅读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Graesser et al, 2011; Singer et al, 1994)。先不去讨论谁对谁错,这些年,研究者对于目标对阅读加工的影响知之甚少。因此,未来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
另外,研究者并没有重视“总体阅读策略”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这个问题和前面的目标问题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成熟的读者在不同的阅读目标下,会采用不同的“总体阅读策略”(McKoon & Ratcliff,1992)。事实上,很少有人对“总体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实验研究,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一种调查,而调查无法探测读者“总体策略”加工情况。
总体来看,在过去的20年里,认知科学对于理解阅读理解的本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认知科学家发展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时探测阅读理解的过程。同时,他们也建构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并在这些框架下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信未来认知科学必然会为揭示阅读理解的加工过程提供更加广泛、确凿的证据。
第一章 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字词加工
第一节 外国学生汉字声旁一致性意识发展
1 声旁一致性意识研究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一致性意识研究结论及对国际中文教学的启示
第二节 注音方式对外国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
1 拼音对留学生中文学习的作用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结果与分析
4 注音方式对外国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及教学启示
第三节 母语者和二语者汉字结构意识的发展
1 汉字结构意识的研究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母语者与二语者汉字结构意识对比及研究结论
第四节 韩国学生汉语心理词典构成及影响因素
1 二语心理词典的研究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韩国学生汉语心理词典的构成与影响因素及对国际中文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句子加工
第一节 韩国及马来西亚学生汉语句法的加工难度
1 偏误分析与句法加工
2 不同水平的中文学习者句法认知难度
3 不同国家的中文学习者句法认知难度
4 句法认知难度的研究结论及其对国际中文教学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学生汉语句法认知难度研究
1 标记理论与第二语言学习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日本学生汉语句法认知等级及教学启示
第三节 基于多元发展模式的留学生状语学习难度研究
1 多元发展模式与学习难度研究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基于多元发展模式的留学生状语学习难度与国际中文教学
第四节 汉语句法启动效应研究
1 句法启动效应研究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汉语句法启动效应讨论与结论
第五节 英语母语者汉语口语产生中的跨语言句法启动
1 跨语言的句法启动效应研究
2 不同水平留学生跨语言句法启动
3 跨语言句法启动中的动词一致性
4 英汉跨语言句法启动结论及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启示
第三章 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篇章阅读理解
第一节 阅读理解的认知研究历程与发展
1 早期文本理解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2 文本理解研究的起步
3 阅读理解的在线研究
4 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二节 文本因素对二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1 文本因素与阅读理解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文本因素对二语阅读影响的讨论及其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启示
第三节 学习者因素对不同国别学生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1 学习者因素与二语阅读理解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学习者因素对不同国别学生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及教学建议
第四节 词汇知识、语素意识、词汇推理与二语阅读理解
1 词汇知识、语素意识、词汇推理与二语阅读理解的研究现状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词汇知识、语素意识和词汇推理与二语阅读理解的讨论及教学建议
第五节 语言学与策略知识在不同水平学习者汉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1 语言学知识、策略知识与二语阅读理解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语言学和策略知识在不同水平二语学习者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及教学启示
第四章 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隐喻理解与具身认知
第一节 汉语惯用语呈现方式对留学生隐喻理解的影响
1 汉语惯用语理解的研究现状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呈现方式对惯用语隐喻理解的影响及教学启示
第二节 汉语二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策略研究
1 隐喻与概念隐喻的研究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汉语二语隐喻理解策略的主要结论
第三节 具身认知视角下汉语二语情感词的空间隐喻
1 具身认知与空间隐喻
2 汉语二语情感词的空间隐喻
3 马来母语情感词的空间隐喻
4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空间隐喻讨论及主要结论
第四节 身体与文化的碰撞:水平空间隐喻的视角
1 概念隐喻与水平空间隐喻的研究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语言文化与身体特异性对水平空间隐喻影响的讨论及主要结论
第五章 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教材需求
第一节 日本与马来西亚学生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
1 阅读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日本与马来西亚学生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讨论与教学启示
第二节 认知风格与外国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
1 认知风格与二语学习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 认知风格与二语学习的讨论及教学建议
第三节 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教材需求分析
1 需求分析与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需求分析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