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人工智能:重塑秩序的力量
0.00     定价 ¥ 58.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030758361
  • 作      者:
    杨学军,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助力国防科技创新

1、众多院士专家联合编撰,突出前沿性、准确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2、从装备起源,到知名战例,全景展示科技装备如何改变战场形势;

3、有助于加强国防意识,理解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4、适合大众阅读,特别是大中学生、军事爱好者和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


展开
作者简介

杨学军: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和智能计算研究,先后担任多个型号高性能计算机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领导小组组长。“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7次夺得超算500强世界第一。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团队带头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科学奖。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编号为330640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学军星”。

 

吴朝晖: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还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研究成果入选2016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展开
精彩书摘

**章源起:人类之梦
  梦想只要持久,就能成为现实。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探索始于梦想。两千多年来,作为发现自然法则、发明创造工具、改造客观世界的万物之灵,人类一直在审视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并幻想制造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动的机器,人工智能由此成为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伟大的梦想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对人工智能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绘制出一幅壮美绚丽的画卷。
  一、梦起:从《伊利亚特》到阿西莫夫
  人工智能既承载了人类之梦,又承载了科学之梦。从上古时代人类通过神话故事畅想智能机器、尝试用逻辑推理刻画人类的思维过程,到中世纪对各种自动机械装置和推理装置的探索实践,再到近现代自动计算理论模型、计算机理论模型的建立及智能之“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人工智能汇集了计算机科学、哲学、数学、经济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多领域学者的智慧,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智之愿
  人类关于人工智能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记载于古希腊诗人荷马的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The Iliad)中。《伊利亚特》中描绘了火神赫菲斯托斯的黄金女仆:“侍从们赶上前去,扶持着主人,全用黄金铸成,形同少女,栩栩如生。她们有会思考的心智,通说话语,行动自如,从不死的神.那里,已学得做事的技能。”
  这篇叙事诗中还描绘了赫菲斯托斯制作的可以自动进入神集会厅堂并能自行返回的宝座。令人感叹的是,大约500年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中引述了这个故事,并提出“倘使每一无生命工具都能按照人的意志或命令而自动进行工作??匠师才用不到从属,奴隶主(家主)才可放弃奴隶”,由此激发了后人对社会制度的深入思考和对人工智能的不倦探索。
  无*有偶,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偃师造人》。在周穆王向西巡狩时,偃师献给周穆王一个酷肖真人的人偶。这个人偶可曼声而歌、翩翩起舞。在表演完毕后,人偶向周穆王的宠姬抛了抛媚眼。这让周穆王勃然大怒,认为这是不折不扣的真人,便要当场处决偃师。在情急之下,偃师将人偶拆开,展示人偶是由涂有胶漆和黑白红蓝颜料的皮革、木头组成的器械。周穆王大叹偃师技法之高超,发出了“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的感叹。除此之外,古希腊神话中守卫克里特岛的青铜机器人塔罗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输子所制的“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的木制飞鸢、三国时期诸葛亮设计的“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的木牛流马都栩栩如生,记载了古人对智能机器或器械的美好憧憬,人工智能成为古代先民心中的绚丽之梦。
  随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中世纪,人类对科学的认知水平逐步提升,尤其是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古希腊和古阿拉伯科学成就的传入和大学的建立,欧洲的知识体系急剧扩展,科学取得的显著进步延续着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梦想。在这个时期,以机械人和机械生物的形式展现人工智能的案例在欧洲很普遍。从约1300年开始,法国埃丹的公园逐渐成为一个著名的模拟人类和动物的场所,其中的自动机械装置包括机器人、机械猴子、机械猪、机械鸟和计时装置等。这些自动机械装置让参观者看到了科学技术和想象力的相互依赖性,也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当时*耀眼的机器人则是达?芬奇于1495年左右在其手稿《大西洋法典》(Codex Atlanticus)中设计的机械骑士(图1-1)。
  这个机械骑士身着中世纪盔甲,拥有铰接关节和可活动的手臂、颚和头部等,可以通过齿轮系统来活动各个部件,能够站立、坐下和舞动四肢。[1]虽然无从考证这个机器人是否真正被制造过,但《你所不知道的达?芬奇》(101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da Vinci)一书的作者辛西娅?菲利普斯和莎娜?普利厄评价达?芬奇的机器人设计是他在解剖学和几何学研究中的一个巅峰——达?芬奇将古罗马建筑内在的比例和关系应用于所有生物固有的运动与生命,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机器人就是被赋予生命的维特鲁威人(图1-2)。[2]
  进入近现代后,人类除了追求更智能的自动机械装置外,还开始了机器模仿生命特征的探索实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机器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憧憬人工智能未来的同时,开始思考未来机器对人类的影响。1738年,法国钟表匠雅克?沃康松制作了一只机械“消化鸭”(图1-3)。这只鸭子由数百个活动的部件和羽毛组成,可以转动头部、拍打翅膀、吞下食物和发出“嘎嘎”的叫声。*奇妙的是,消化了的食物残渣会从鸭子底部排出。当然,实际上并不是鸭子真正消化了食物,而是在其底部装上了模拟粪便。这个多功能的自动机械装置引发了人们关于生命和机器之间界限的讨论。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机器人Elektro(图1-4),在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一经展出就立刻引起轰动。这个机器人会说数百个单词,可以根据语音指令做出动作。它的光电眼睛可以分辨红光和绿光,被誉为世界上**个“名人机器人”。多年来,Elektro激励了无数孩子朝着工程方向寻求职业发展。[1]历史学家杰西卡?里斯金在谈到这段时期的发展时说道:“我认为他们在基本的物质世界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他们想把活跃的物质世界中人类*高级别的活动模仿出来。”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英国作家兼学者塞缪尔?巴特勒具有惊人的洞察力,他在1863年发表的文章《机器中的达尔文》(Darwin Among the Machines)中预言,未来机器会逐渐取代人类执行各项工作,并可能出现可自我完善的超级智能机器,同时阐述了潜在的风险。巴特勒的观点在20世纪引起了共鸣,“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写道:“如果我们的研究方向是让机器学会学习,并且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一(王怀民)/i
  序二(乔红)/v
  前言(杨学军)/ix
  **章源起:人类之梦
  一、梦起:从《伊利亚特》到阿西莫夫/002
  (一)智之愿/002
  (二)智之道/009
  (三)智之器/016
  二、原点:达特茅斯的宣言/027
  (一)回望/028
  (二)前史/030
  三、长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033
  (一)*折之路/035
  (二)路线之争/039
  (三)通用之惑/043
  四、前行:迈入智能时代/046
  第二章算法:智能之舟
  一、升华:由浅到深的华丽转身/050
  (一)始自浅层/051
  (二)归于深度/057
  二、反思:无法回避的算法问题/062
  (一)深浅之别/062
  (二)天鹅之谬/065
  (三)思想之辩/067
  三、奇点:新的算法系统/070
  四、悬剑:算法战的阴霾/074
  第三章数据:智能之矿
  一、范式:数据背后的隐秩序/080
  (一)金之在熔/080
  (二)不失圭撮/085
  二、嬗变:数据焕发的超凡价值/088
  (一)道阻行至/089
  (二)了犹未了/095
  三、挑战:数据获取的下一个十年/100
  (一)源头活水/101
  (二)公私两济/105
  四、重置:“新石油”的国家版图/107
  (一)开疆辟域/107
  (二)必争之地/110
  第四章算力:智能之翼
  一、成长:戈登?摩尔的预测/114
  (一)终结之境/117
  (二)定制之美/118
  二、融合:碳基+硅基的双脑/120
  (一)碳硅殊途/121
  (二)同归一体/128
  三、新质:另类算力形态/131
  (一)机器学习的光加速技术/131
  (二)机器学习的量子计算/134
  四、顽存:分布式的算力架构/135
  (一)去中心化学习/137
  (二)拜占庭容错/139
  第五章应用:智能之刃
  一、替代:崛起的机器战士/142
  (一)当机器拥有了智能/143
  (二)机器战士“上”战场/145
  (三)更加自主的未来/146
  二、协助:睿智的参谋助手/148
  (一)赋能视觉情报/149
  (二)寻找“蛛丝马迹”/150
  (三)战场新“军师”/152
  三、演进:强大的机器博弈/154
  (一)蜕变/154
  (二)对决/158
  四、颠覆:改变规则的“蜂群”/160
  (一)从概念走向现实/161
  (二)确立优势的新范式/166
  五、超越:未来已来,迎接“超级战争”/169
  参考文献/175
  后记/1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