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
0.00     定价 ¥ 318.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030754646
  • 作      者:
    高红芳,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南海发育20多个类型多样的沉积盆地,地层和沉积样式复杂多样,长久以来缺乏系统的对比研究和统一的地层分区。《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基于近十多年来国家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结合以往国家专项以及国际大洋钻探和南海周边国家油气公司的研究成果,在相对统一的原则和标准下,分析了南海及台湾岛东部海域新生代以来地层分区以及主要构造变革时期沉积作用、沉积模式、海侵过程和充填演化。地层分区在南海地层区分区的基础上概括反映了各区地层的总体特征、在时间上的发展交替和展布规律,实现了南海全海域整体性地层对比和分析。沉积作用及主要模式部分,在南海周缘不同的构造背景下,建立了南海不同沉积环境中碎屑岩、碳酸盐岩的综合沉积模式,可指导南海未来矿产资源勘探。海侵过程及充填演化部分刻画了全南海古新世以来的海侵路线和各主要沉积盆地的海侵过程,阐述了南海沉积充填演化历史,诠释了现今南海的形成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绪论
  **节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南海及邻域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节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地层学是地质学中奠基性的基础学科〔王鸿祯,1995,2006),它研究的主要范围是地层层序的建立及其相互间时间关系的确定,即地层系统的建立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它的核心任务是为地质作用、地质过程和地质产物建立时间坐标。因此,地层学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石,是开展区域沉积分析、构造学研究、矿产勒查、编制地质系列图件的重要基础,许多重要矿层和有用岩石都直接属于地层的一部分。但是狭义的地层学已经不能涵盖地层学的全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现代地层学已经扩展到研究层状岩石及相关地质体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形成环境条件的地质学分科,更加适合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
  沉积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形成地层的沉积作用、解释沉积物源和环境地质条件、探讨沉积地层中的地质记录的特征及成因。海洋沉积学是在海洋学和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特征、形成作用和变化过程,探索海洋沉积作用对构造运动、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和地质事件的响应,是海养地质学的重要支柱,在地球系统科学系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何起祥等,2006)。
  海域地层和沉积由于受到水体的影响,其研究方法和手段都和陆地常规地层沉积研究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深水海竣,地质样品和数据获得难度较大,给研究带来一定难度。以反射地震数据为基础的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新分支学科在海域地层沉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以此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判断沉积环境、预测岩相岩性,并研究利用由间断面分开的、由沉积体系构成的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地层。
  《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是关于南海及相邻海域新生代地层分析对比与主要构造变革时期沉积作用、沉积模式、海侵过程及沉积充填演化的一部专著,是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性工作成果。本书主要基于近十年来国家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结合以往国家南沙专项和“126海洋地质调查”的研究,并充分借鉴吸收了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和南海周边国家油气公司的期查研究结果,在相对统一的原则和标准下,系统、完整地对南海及相邻的花东盆地进行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本书遵循的思路是: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地层学的*新理论,按照钻井-地震剖面相互印证的原则,在欧亚板块大陆边缘及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构造背景下,按照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分析南海中生代以来的地层学和沉积学,开展统一的地层区划和沉积作用、沉积模式研究,形成全海域的整体性认识。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新生代地层分区对比及展布规律、沉积作用及主要模式、海侵过程及沉积充填演化。
  新生代地层分区对比及展布规律是本书的重点。为了概括地反映各区地层沉积类型的总体特征及其在时间上的发展交替,须要进行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地层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地层区划,即依据地层记录特征、属性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和在时间上的阶段性所进行的空间划分(任纪舜和肖藜薇,200L)。地层分区的作用在于正确反映各区地层发有的总体特征,便于概括各地质时期地层沉积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王鸿祯,1987)。我国陆域地层的区划已经非常成熟,而海域地层研究相对滞后,地层区划还仅局限于局部区域的构近-地层综合划分。在对南海海域地质调查成果进行总结时,开展统一的地层区划是必不可少的。南海为处于欧重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大型边缘海,其北部为华南大陆,西部为中南半岛,东部为台湾岛-吕宋岛孤,南部为加里曼丹岛〔婆罗溯〕-巴拉望岛,地层发育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地层分区源自对区域地质演化的解译,是建立区域地层系统的具有指导作用的重要环节,一般分为地层大区、地层区和地层分区三级。根据南海及邻域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按照基底与盖层发育演化阶段差异、地层序列与地层接触关系不同、古地理格局与古环境条件不同、生物群与生物古地理区系不同、大地构造相时空分布与演化序列差异等划分原则,将研究区及其周边相邻区域划分为欧亚地层大区和非律宾海地层大区两个地层大区,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地层区和地层分区。将南海周缘欧亚地层大区划分为华南地层区、印支地层区、吕宋-民都洛地层区、巴拉望地层区、婆罗洲地层区、南海海域地层区五个地层区,南海海域地层区以基底性质及新生界发育演化、区域构造应力、古环境和物源条件等为原则,进一步划分为南海北部地层分区、南海西部地层分区、南海海盆地层分区、南海南部地层分区四个次级地层分区;非律宾海地层大区包括西非律宾海板块地层区、四国-帕里西维拉海盆地层区和马里亚纳岛弧地层区,西菲律宾海板块地层区进一步划分为花东海盆地层分区和西菲律宾海盆地层分区。本书重点研究南海各分区和花东海盆地层分区。在地层分区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厘定了地层属性,建立了地层格架,揭示了不同时代地层的展布规律。
  沉积作用及主要模式部分是在剖面和平面两个空间上对沉积作用进行分析。受周缘古陆和南海扩张的控制,南海新生代主要发育两种典型沉积体系模式:浅海三角洲-半深海水下扇-深海浊积扇模式和碳酸盐台地-生物礁模式。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广泛发育于陆架陆坡环境下。南海南部和西部的走滑、碰撞构造背景都表现为陆坡快速转折的构造地貌特征,即在上陆坡区域水下三角洲非常发育、下陆坡察体不太发育的模式;而北部伸展构造背景为陆坡慢速转折的构造地貌特征,水下期在上、下陆坡全区都比较发育;从早中新世开始,陆架和陆架边缘主要发育三角洲体系,陆坡以水道、碳酸盐台地-生物礁和水下扇体系为主,海盆区以浊积扇体系为主,平面上总体呈环形展布。碳酸盐台地-生物礁模式是南海海底扩张南北部共堑边缘发育的一系列碳酸盐台地,是南海沉积充填的一大特色。醍酸盐岩沉积从渐新世早期开始发育,至中中新世达到鼎盛。生物礁滩常发育在盆地褒酸盐岩上及盆地边缘,与台地共同构成碳酸盐岩隆,常具有明显的双层岩性结构,下部为台地灰岩,上部为囊灰岩。这两种综合沉积模式的建立,可指导南海油气勘探储集层的发现。
  海侵过程及沉积充填演化是海侵的过程和盆地沉积充填演化的分析。南海的海侵过程是有迹可循的,本书以钻井资料为主,以精细的地震学和沉积学分析为辅,建立了全南海古新世以来的海侵路线和各主要沉积盆地的海侵过程。同时综合地层分析对比、沉积作用和海侵过程分析等特征,概述了南海的沉积充填演化历史,从地层沉积学的角度,诠释了现今南海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南海及邻域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南海周边陆域地质调查与研究现状
  南海周边陆域包括北部的中国华南沿海大陆和台湾岛、西部的中南半岛、南部的加里曼丹岛和巴拉望岛等,以及东部的菲律宾群岛。
  华南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是我国基础地质调查程度较高的地区,已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大部分1∶5万区域地质调查,2008年前后,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区域地质图进行了修编,基本综合了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一些新成果和认识。20世纪90年代,华南沿海各省对岩石地层进行了总结,出版了各省岩石地层丛书,之后编制了不同时代1∶50万的岩相古地理系列图(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5;程裕淇,1994;马力等,2004;杜海燕和郑卓,2012 ),基本上为以岩石地层为主的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华南沿海地区位于欧亚地层大区,属于二级地层分区的华南地层区,并且进一步由西向东可划分为湘桂赣地层分区、饮州地层分区、云开地层分区、东江地层分区、东南沿海地层分区和雷琼地层分区共六个地层分区,其中雷琼地层分区进一步划分出海口、五指山、三亚三个地层小区。
  台湾岛属于欧亚地层大区,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起步较早、程度较高(福建省地质矿产局,1992) .《1∶30万台湾地质图》〔福建省地质矿产局,1992)、把全区地层分为26单元。《1∶25万台湾地质图》汇集了2012年以前的资料,将全岛分为西部山麓、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三个区域,划分了29个地层单元、8个岩浆岩单元,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地层单位。何春荪(1975,1982,1986)对地层进行重新厘定,并将恒春半岛从西部山麓带分出,另立一区进行详细研究。总体上,以台东纵谷为界,西部为台湾地层区,东部则为台湾东部地层区。台湾地层区进一步划分为西部山麓地层分区、中央山脉地层分区,中央山脉地层分区包括雪山山脉地层小区、脊梁山脉地层小区。
  中南半岛属于欧亚地层大区的印支地层区,地质调查程度相对较高。1999年,越南完成全境56幅1∶20万矿产地质图和接近国土面积40%的1∶5万地质图,以及1∶20万地球化学、航空磁测调查和1 : 50万重力测量。我国学者近年编制了东南亚等地区l∶100万构造单元划分图、l∶100万岩浆岩带划分图、1∶ 100万主要矿产分布及成矿带划分图、中南半岛五国1∶150万地质图、1∶150万构造纲要图等,为南海周边区域地质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资料信息来自于1996年、1998年、2002年[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Geo-science Programm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CCoP )会议]。一般分为长山地层分区、嘉域地层分区、昆嵩地层分区和大叻(Da Lat)地层分区,对应于长山微陆块、嘉域地块、昆嵩地块以及大叻晚中生代活动陆缘带。
  菲律宾群岛位于欧亚-巽他大陆与西菲律宾海板块之间的缝合带上,四周被边缘海盆和海沟环绕,其地质调查程度不均衡,偏重于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深成岩和岩浆岩、斑岩锏矿等调查,矿区和油气田区调查研究程度相对较高。1984~1987年,菲律宾实施了油气田区域新生代层序对比特别研究计划。菲律宾矿产与地质局2010年出版了Geology of the Philippines,对菲律宾群岛的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板块边界构造特征、地层与岩石学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Aurelio et al.,2012)。菲律宾群岛分属于欧亚地层大区的吕宋-民都洛地层区和巴拉望地层区,其东面菲律宾活动带发育晚中生代以来交错叠加的岩浆弧(Deschampsand Lallemand,2002;Aurelio and Peia,2010)以及蛇绿岩( Yumul and Dimdanta,1997;Tamayo et al.,2004,2008 ),故火山和断裂活动活跃;其西面为菲律宾陆块和蛇绿岩,其中陆块包括由巴拉望、民都洛、朗布隆群岛和班乃岛西部构成的北巴拉望微陆块、三宝颜微陆块和哥打巴托微陆块,且呈现出蛇绿岩仰冲于徽陆块之上( Yumul et al.,2003,2008),物质组成十分复杂。
  加里曼丹岛因分属不同的国家,调查程度很不均衡。驻加里曼丹岛英属地质调查局至1966年完成了沙捞越及北加里曼丹岛大部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印度尼西亚政府与法国、澳大利亚政府合作,开展了印度尼西亚属加里曼丹岛的区域地质调查,1992年出版了《1∶100万中、西北加里曼丹岛地质图》。文莱、马来西亚两国的地质调查主要是围绕文莱-沙巴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而展开的,且主要集中于巴兰三角洲地区。马来西亚地质局2001年出版《1 ∶50万加里曼丹岛地质图》,对该岛地质进行更新(GeologicalSurvey of Malaysia,1995 ),2004年对东南亚地质及其演化进行了系统总结(丁清峰等,2004)。加里曼丹岛属于欧亚地层大区的婆罗洲地层区,具古生代陆核,周围被中生代蛇绿岩、岛弧和增生的微陆壳所环绕(李旭和杨牧,2002),发现含化石的*老地层为泥盆系,仅见于加里曼丹岛Sungei 'Telen河谷,称为Semini
展开
目录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章 绪论
**节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3
第二节 南海及邻域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4
第二章 南海及邻域地质构造背景
**节 南海大地构造背景 11
第二节 南海周缘陆域地层特征 18
第三节 南海海域中新生代沉积基底 35
第三章 南海及邻域新生代地层划分
**节 中新生代地震层序特征 43
第二节 新生代地层分区 48
第四章 南海北部地层分区
**节 主要盆地地层性质厘定及对比 63
第二节 主要盆地沉积特征及充填演化 107
第五章 南海西部地层分区
**节 主要盆地地层属性及对比 127
第二节 主要盆地沉积特征 163
第六章 南海南部地层分区
**节 主要盆地地层属性与对比 179
第二节 主要盆地沉积特征 203
第七章 南海海盆地层分区
**节 海盆地层属性及对比 221
第二节 海盆沉积作用及充填演化规律 231
第八章 花东海盆地层分区
**节 地层属性及对比 245
第二节 花东海盆沉积特征及充填演化 258
第九章 南海新生代地层格架及展布规律
**节 新生代地层分布特征及展布规律 265
第二节 南海海域地层属性分析对比 268
第十章 南海新生代沉积体系及主要模式
**节 南海新生代沉积模式及环带状分布规律 273
第二节 海盆大型浊积扇体及“渠-汇”系统 281
第十一章 南海海侵过程及充填演化史
**节 南海海侵过程及轨迹 303
第二节 南海地层发育和沉积充填演化史 304
参考文献 30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