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亚·蒙台梭利于1870年8月生于意大利,是享誉全世界的幼儿教育家。她吸收了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教育家的思想,通过对儿童多年的观察、研究和大量的教育实验,在儿童自身发展规律、儿童与环境、儿童与成人、儿童与社会发展关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发现,在教育理论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说。她在此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风靡西方世界,让欧美国家的教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甚至对其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现在蒙台梭利学校已经遍布全世界,仅在美国就有5000多所。中国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机构也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是由她“二战”时期在印度艾哈迈德巴德所做的一些讲座结集出版而成,是她的封笔之作,也是最能体现她的教育革新思想的一部著作。英国蒙台梭利学会会长克劳德·克莱蒙特说:“如果我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著作(《圣经》除外),也许有些言过其实,然而,对人类的未来福祉而言,我确实无法找出还有哪本书比这本书更有价值。”
本书共有28章(其中第5章分为上下两部分)。在本书中,蒙台梭利从教育学、哲学、心理学、解剖学、医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用大量的事实和实验证据,对儿童的生命状态、心智特点、成长阶段、精神构建、个性形成、社会化发展,以及儿童教育者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等,做了深刻而生动的揭示和阐述。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儿童的伟大和儿童教育的神圣。
在本书中,蒙台梭利非常确定地告诉我们,儿童(0—6岁)有一颗神奇的“有吸收力的心灵”。其中0—3岁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虽然没有意识,也没有接受教育的能力,但吸收能力极强。比如,对语言的吸收,不管多复杂的词汇或者语法,他们都能照单全收。这个阶段的儿童极其脆弱敏感,任何意外的惊吓、过度的保护,甚至无意识的责备都可能会对儿童的个性发展造成终身的严重影响。3—6岁是儿童心智发展的阶段,这种发展是通过特殊的“工作”完成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兴奋而忙碌,手脚闲不下来,他们受到内在“老师”的引导,从事有目的的工作(但对我们成人来说常常是无意义的,比如来回搬重物)。在锲而不舍的工作过程中,他们的手足、大脑、心智,以及各种器官都在迅速发展完善。在语言发展方面,随着语言机能的进一步完善,加上前一个阶段在无意识中对语言知识的积累,他们进入一个语汇爆发和书写爆发的时期,似乎世上最难的事就是让他们闭上嘴或者停止涂涂画画。在这个阶段,成人能够给儿童提供的最大的帮助就是创造能够吸引他们专注于做某事的环境,而绝对不能随意干涉他们的自主行为(除非他们遇到危险)。在这个阶段,如果成人过度干涉儿童的行为,或者强求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那么他们的自立能力和独立个性就无法形成,工作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而且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
相信蒙台梭利的这本教育名著能够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纠正我们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偏差与不足,在教育中,从老师主导转变为儿童主导,让老师甘做服务儿童的“仆人”,为他们营造自我发展的良好环境。总之,要尊重大自然的安排,让儿童做回人类的“建造师”,在生命成长中坐回“主人”的尊位。
由于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本书中个别涉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已经陈旧,出于尊重原文的考虑,翻译时没有删改。特别说明的是,蒙台梭利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本书中的宗教术语和相关的《圣经》经文均按天主教的用法翻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