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是由专业研究机构——互联网实验室,组织业界知名专家,对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关键节点的核心人物进行访谈,对这些人物的口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研究提炼,以全方位展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人物涉及创业与商业,政府、安全与法律等相关领域,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层面。该项目把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内容作为我国互联网历史的原始素材,展示了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完整画卷。
今天奉献给各位读者的互联网口述系列丛书*一期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主要挖掘了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8位关键人物的口述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
《光荣与梦想 互联网口述系列丛书 胡启恒篇》一书主要挖掘了本书挖掘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领域*早的探索者之一胡启恒的精彩故事。
“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是由专业研究机构――互联网实验室,组织业界知名专家,对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关键节点的核心人物进行访谈,对这些人物的口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研究提炼,以全方位展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人物涉及创业与商业,政府、安全与法律等相关领域,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层面。该项目把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内容作为我国互联网历史的原始素材,展示了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完整画卷。《光荣与梦想 互联网口述系列丛书 胡启恒篇》一书主要挖掘了本书挖掘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领域*早的探索者之一胡启恒的精彩故事,从她的视角去看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包括互联网进入中国的见证人、面临的问题是.CN设在哪儿、垃圾堆旁的网络管理中心等精彩内容。
“互联网口述历史”(OHI)是方兴东博士在2007年发起的项目,原是名为“影响中国互联网100人”的专题活动,由互联网实验室、博客网(博客中国)等落实执行。在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尝试后,2010年,方兴东博士个人开始撸起衣袖集中参与和猛力突击。因此,“互联网口述历史”在2007年至2009年是试水和储备,真正开始在数量上“飞跃”起来,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
这些年,方兴东博士一边“创业”,一边在创业之外默默采集、积累“互联网口述历史”。一直来,只有前前后后的几个助理扛着摄像机跟着他。助理有走有来,而这事,他一坚持就是近十年。
2014年,我从《看历史》杂志离职,参与了“互联网实验室文库”的筹备,主持图书出版工作,致力于打造出“21世纪的走向未来丛书”。“互联网实验室文库”的出版包括四大方向:产业专著、商业巨头传记、“口述历史”项目、思想智库。
在之后的时间里,“互联网实验室文库”出版了产业专著、商业巨头传记、思想智库方向的十余本书,而“口述历史”却未见一本成果。当然,这是因为“口述历史”所需的精力消耗最大,时间周期最为漫长,整理打磨最为精细,查阅文献资料最多,过程最为折磨,集成最为被动……
以往,一本书在作者完成并有了书稿后,进入编辑流程到最后出版,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而为了让别人明白做“口述历史”的精细和繁冗,我常说它是从-10到1的过程。因为“口述历史”是一个掘地百尺的工作,而作为成果能呈现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口述历史”的整理之外,我们还积累形成了10余万字的互联网相关人物、事件、产品、名词的注释(词条解释),50余万字的中国互联网简史(大事记资料),以及建立了我们的档案保存、保密机制等,这些都是不为人知的,且仅是我们工作的一小部分。
“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是一个已经灰飞烟灭的存在,人们留下的只是记忆。“口述历史”就是要挖掘和记录下人们的记忆,因为有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它,所以,我们需要再经稽核整理。因此,“口述历史”中的“口述者”都是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者。
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曾经这样评价“口述历史”这一形式:“这种史学撰写有着更为浓厚的原生态特色,摆脱了以往史学研究的呆板僵化,因而更加生动鲜活,同时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种口述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不是仅仅被视为一种采访。相对于纯粹的回忆录和自传,这种口述历史多了一种真实到可以触摸的毛茸茸的感觉。”
“口述历史”让历史变得鲜活,充满质感,甚至更性感。
我在采访方兴东博士,要其做“访谈者评述”时,他曾在评述之前说了这么一段话:“互联网不仅仅是那些少数成功的企业家创造的,它实际上是社会各界共同创造的一个人类最大的奇迹——中国互联网能够有7亿网民,这绝对是全球的一个奇迹。中国有一大批人,他们是互联网的无名英雄,基本上在现在的主流媒体上看不到他们。但我觉得这些人在互联网最初阶段,在中国制定轨道的过程中,铺了一条方向上正确的道路,而且很多东西当年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实际上最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试图在‘互联网口述历史’里,把这个群体挖掘出来、呈现出来。”
我想,这是方兴东博士的初心,也是“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产生的源头。
出版人和作家张立宪(老六)曾讲过一则与早期的郭德纲有关的故事:“那时候郭德纲还默默无闻,他在天桥剧场的演出只限于很小的一个圈子里的人知道……当时就和东东枪商量,我们要做郭德纲,这个默默无闻的郭德纲。但是世界的变化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快,从东东枪采访郭德纲,到最后图书出版大概是半年的时间,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郭德纲老师已经谁都拦不住了。那时候就连一个宠物杂志都要让郭德纲抱条狗或者抱只猫上封面,真的是到那个程度。但是我们依然很庆幸,就是我们在郭德纲老师被媒体大量地消费、消解之前,我们采访了他,‘保存’了他。一个纯天然绿色的郭德纲被我们保留下来了。其实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抢救,这种抢救不仅仅指我们把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在他消失之前、在他去世之前给他保存下来;也包括像郭德纲老师这样的人,他虽然现在依然健在,但是‘绿色’郭德纲已经不见了,现在是一个‘红色’的郭德纲。”
从某种程度上讲,“互联网口述历史”也是在尽可能抢救和保留“绿色”的互联网人。所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预测,而是挖掘、记录、还原、保存。因为我们是基于“历史”,是事发之后的、热后冷却的、不为人知的记载。至于“绿色”的意义,我想就像常规访谈与口述历史的差别,因为所用的方法、工艺、时间、重心完全不同,当然也就导致了目的与结果的不同。
“口述历史”是访谈者和口述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也是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口述历史”作品一般蕴含着口述者和访谈者(整理者、研究者)共同的生命体验。
“口述历史”一般有专业史、社会史、心灵史几个维度。在“互联网口述历史”中,因选题缘故,我们还辐射了更多不同的维度与向度,如技术史(商业史)、制度史(管理史)、文化史(社会变革史)以及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强调的思想史。
在“互联网口述历史”近十年的采集过程中,其技术设备一样经历了“技术史”的变迁。例如,在2007—2013年,用的还是录像带摄像机,而在2014—2016年,用的是存储卡摄像机。
“互联网口述历史”从采集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着这样几个标准:有灵魂、有逻辑、有层次、有侧重,注重史实与真相。
访谈者评述 /001
业界评述 /003
口述者肖像 /006
口述者简介 /007
壹 什么是“互联网精神” /012
贰 “0.7分”的故事 /018
叁 需求催生的联网 /026
肆 联网的潘多拉魔盒 /037
伍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见证人 /045
陆 面临的问题是.CN设在哪儿 /054
柒 垃圾堆旁的网络管理中心 /065
捌 仲裁委员会成立 /072
玖 他们都做了开创性贡献 /079
拾 给互联网一个健康的生态 /094
―语录 /105
―链接 /108
―附录 /113
―相关人物 /132
―访谈手记 /133
―其他照片 /138
―人名索引 /144
―参考资料(部分) /150
―编后记1 /154
―编后记2 /171
―致谢 /200
―互联网口述历史:人类新文明缔造者群像 /208
―互联网实验室文库:21世纪的走向未来丛书 /226
―注释 /231
―项目资助名单 /243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方兴东做的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因为互联网历史的创造者,现在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而我们的社会,现在也不知道这些人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
——尼葛洛庞帝
互联网不仅仅是那些少数成功的企业家创造的,它实际上是社会各界,是共同创造的一个人类*大的奇迹。因为中国互联网能够有七亿网民,这绝对是全球的一个奇迹。中国有一大批人,他们是互联网无名英雄,基本上在现在的主流媒体看不到他们。但我觉得这些人在互联网*初,在中国制定轨道的过程中,铺了一条方向上正确的道路,而且很多东西当年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实际上*终起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试图把这个群体挖掘出来、呈现出来。
——方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