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
0.00     定价 ¥ 48.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08698885
  • 作      者:
    杨照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是杨照先生开设的五年中国通史课程经过四五年时间整理出的一系列通俗的中国通史著作。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为该系列第5册“危机与考验”,时间跨度为东汉。作者首先解释的问题是东汉和西汉虽然都叫汉,其实是两个很不一样的朝代。作者关注历史的延续性,相比于两汉,东汉其实与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更相似,后来的很多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和信仰都从东汉继承而来。具体内容包括:西汉东汉大不同;汉朝的社会生活;汉朝的衣食住行;外戚宦官和士族的博弈;民间宗教与汉末乱局;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大不同;世家大族与部曲佃客;思想家王充和魏晋清谈;魏晋新文化的形成;佛教进入中国。《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大量采用汉代历史一手资料,并使用社会学和思想史的研究脉络更加全面地呈现东汉的特点以及东汉给魏晋南北朝带来的影响。
展开
作者简介
杨照,本名李明骏。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他的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杨照集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时评人、出版人、主持人于一身,曾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约聘助理研究员、静宜大学和政治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台湾艺术学院戏剧系兼任讲师、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明日报》总主笔和公共电视“公视论坛”主持人等。现任《新新闻周刊》副社长兼总主笔、台湾诚品讲堂与敏隆讲堂讲师。曾获各大文学奖项,他的著作包括《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故事效应》《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我想遇见你的人生:给女儿爱的书写》《迷路的诗》《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永远的少年》《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寻路青春》《推理之门由此进》《以平等之名:托克维尔与<论美国的民主>》《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等。他的创作涵盖剧本、小说、散文、时评和文化评论等,他也被梁文道称为“经典摆渡人”,在*近十年里,他开设的经典课堂已经讲了170本中外经典著作,《经典里的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是对十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而“人的哲学三部曲”(《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则是对19世纪重要的西方经典的解读。他的*新作品《杨照说中国史》(全13册)是他在台湾敏隆讲堂连续开设五年的系列课程,将中国历史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结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展开
内容介绍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考察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清王朝结束数千年的历史轨迹,充分运用近百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丰硕成果,以广泛的社会结构、社会思潮、文学艺水、百姓生活为切入点,将那些被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一一呈现给普通读者。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为第五册,紧紧围绕东汉帝国的独特运作方式展开论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从秦汉到隋唐之间的过渡有着有趣的历史演进模式,你会看到:东汉和西汉都是“汉”,但东汉政权是由皇帝和世家大族共治;外戚、宦官和士族三方势力在朝廷上反复拼杀,最终瓦解了汉帝国;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可以在东汉找到源头,那就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王充是一位很特别的思想家,无意中成了汉代儒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关键人物……
展开
精彩书摘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5:危机与考验》:
  西汉的主流观念
  在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西汉最特殊之处,就在于人们对经书的强烈信仰。许多人认定,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在经书里,甚至只能在经书里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法。现实的答案与解决方法,早就封存在古老的文字里。
  和经书地位上升同时发生的是,人们深信文字具备神秘的力量。社会上对古老文字的迷信,再加上越来越庞大的感应世界观系统,是王莽崛起的基础。而王莽的败亡,也和这两个根本因素脱不了干系。或者应该这样说,过度相信和过度强调这样的观念,酿成了王莽灭亡的悲剧。
  对王莽的新朝,《汉书》里有一段关键的话:“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意思是,王莽相信制度,他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定制度上,为什么制度定了就能天下自平?因为定制度的方法,是“讲合六经之说”,即符合经书中包含的真理。于是,所谓定制度其实也不是真正地专注在思考制度上,而只是扩大版的经学讨论会,即讨论确定经学的意义,再按照这答案来定制度。这谈何容易!整个朝廷都卷在无穷无尽的经学讨论中,没空做任何其他的事,政务便以惊人的程度快速地荒废了。
  会发生这样的事,也是因为王莽不觉得除了讨论经学意义以定制度之外,还需要做别的事。制度的实施与发挥作用,对他来说不成问题。“天下自平”,怎么个“自”法?就是靠感应。按照感应的观念,对的制度立即就能和要关联上的人、事、物产生自然感应,发挥对的作用。这里没有我们现代习惯、熟悉的因果律,或者说,以今天的理性逻辑来看,其因果关系是跳跃的,由某因到某果的这个联系没法环环相扣地建立起来。
  以演绎和归纳为基础的完整因果逻辑,很晚才在西方建立起来。在因果逻辑、科学思考普遍流行之前,不只是在中国,不只是在汉朝,很多文明、很多社会都以直觉接受了感应,以感应作为分类、掌握世界变化的观念工具。感应的基础,就是物以类聚,即类似的现象被人们按照想象放在一起,且相信它们彼此之间会有自然的交互影响。
  王莽是西汉感应流行下的产物,建立新朝的他遵循同样的规则。他严重缺乏对程序、因果的思考,从来不想也从不担心,从A出发该如何走到B。对他来说,只要确认了A和B是同类,那么这边建立起A,不管B在A多远之外,依靠感应,B就随之改变了。王莽极度重视“名”,他相信“正名”,也就是说给事物对的名字,用对的方式称呼后,借由感应,事物也就被纠正了,即它按照名字获得了应有的性质,从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之前论述过汉赋的发展,看到汉赋背后重要的动机,是为新世界命名。为什么要发明、运用那么多新鲜、生僻的字?因为新朝代的新天新地,有很多新事物和新现象需要相应的名字。有了名字,它们才能有固定的分类,才能为人所理解,所掌握。
  王莽耗费心力所做之事的核心也是命名,他认定如果能让帝国中万事万物都有合适、正确的名字,那么只靠名字产生的分类感应力量,就能给帝国带来合适且正确的秩序。
  基于“正名”的原则,西汉东方的属国,就不应该叫“高句丽”,属国怎么能“高”呢?于是,王莽的新朝就强迫“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更严重的还有西汉北方最大的邻国匈奴,王莽认定,西汉之所以和匈奴之间有这么多冲突,归根结底就是匈奴的名字害的,匈奴“匈”什么啊,改名为“恭奴”,他以为这样一来,匈奴就会因“正名”的感应效果变乖,变恭顺了。
  不仅如此,王莽还要将匈奴国君“单于”的称号,改为“降奴服于”。这样他的地位明显就比中原皇帝的低,也就确立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匈奴就不会挑战中原王朝的权威了。当然,现实中,如此改名非但不会让“下旬丽”“恭奴”都变得恭下,反而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他们给东方和北方边境带来了巨大的骚乱与不安。
  ……
展开
目录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西汉、东汉大不同
01 历史的功用只是以史为鉴吗?
02 带着同理心研究历史
03 西汉的主流观念
04 王莽为什么热衷于改官名?
05 “天人感应”与扭曲的政治运作
06 王莽莫名其妙的统治
07 王莽破权后期的骚乱
08 众叛亲离的王莽
09 刘秀的崛起与隐忍
10 王莽死后的权力斗争
11 旧秩序与新生命

第二讲 外戚、宦官和上族的博弈
01 从周到汉的天命观念
02 谶纬之学与西汉、东汉交替
03 定都洛阳与西北局势大变
04 东汉皇后的背景非常深
05 西汉、东汉政治的根本差异
06 世家大姓的兴起是东汉一大特色
07 不懂外戚,就没法懂得东汉政治史
08 皇权衰弱与外戚、宦官轮流掌权
09 士族的兴起与清议挑战既有格局
10 外戚、宦官和外朝士族的三方争斗
11 权倾朝野的跋扈将军梁冀
12 皇后不只是皇后,皇太后也不只是皇太后
13 宦官诛杀梁冀,士族和宦官对立

第三讲 汉帝国的运作和社会风气
01 “历史进化以渐不以骤”
02 历史事物的延续和断裂
03 汉朝二十等爵制对帝国秩序的帮助
04 二十等爵制的运转
05 二十等爵制的运转(续)
06 代田法和牛耕的发明
07 农业技术发展的社会效应
08 两汉的城市发展
09 豪左都成了豪右
10 东汉宗族组织的变化
11 东汉厚葬风气与六朝门第雏形

第四讲 汉朝的食衣住行
01 从汉字看稻米种植的扩大
02 汉朝人主食麦,一天两餐
03 汉朝人吃的其他食物
04 外来食材和烹饪方式
05 蔬菜、肉食和饮品
06 食物制作和食物保存
07 汉朝人的衣着
08 衣着颜色和各式各样的鞋子
09 汉朝人的居住
10 汉朝建筑的创新与堂间建筑风格
11 汉朝人的出行
12 汉朝的食衣住行总结

第五讲 民间宗教与汉末乱局
01 汉朝主流的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世界观
02 主流世界观如何形成
03 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塑造人们的观念
04 天人感应的实际用途和专职巫者
05 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
06 皇太后才是理解东汉政治的关键
07 皇帝卖官,生意越做越大
08 地方大族趁乱崛起
09 清流品评搅局政坛
10 地方乱局与道教的兴起
11 太平道的黄巾起事
12 五斗米道与帝国分裂
……
第六讲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大不同
第七讲 豪族世家与部曲佃客
第八讲 天马行空的王充和魏晋清谈
第九讲 魏晋新文化的形成
第十讲 外来势力的迫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