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关于公文写作的书,选取了一个不常见的角度,从晚清名臣曾国藩所存世的奏折中撷取若干篇章,从公文写作的视角来探讨其人其文对今天的写作者有何启示,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公文是讲究时效的文体,为何要向曾国藩这样一个墓木已拱的古人学习?时代变迁,语言流变,世事大为不同,今天的写作者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即便想学,又该如何学起?本书就是试图解答上述这些问题。
曾氏一生所撰奏折众多,保存至今总计有千余道之多。本书从中选取30道奏折加以解读评析。每道奏折原文之外,加以白话译文,并附以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本书作者用心之处,也是值得公文写作者认真研读的,是每道奏折均从公文写作角度进行一番赏析,或指出其优长,或分析其手法,或评点其得失,以使读者能有所裨益。
01《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正考官呈请带奏谢恩状》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四日
【背景】
这是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一道奏折,时间为道光二十三年,即公元1843年,《南京条约》已签订一年。此时曾国藩33岁,自28岁中进士、点翰林已有5年时间。这5年中,他在翰林院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皇帝起草一些例行的公文,以及整理史集档案等。该年4月,在翰林院官员的文学考试中,曾国藩获得二等第一名,因成绩优异,得以升迁为翰林院侍讲,品级升为从五品,仍属于低级官员的行列。7月,曾国藩又在考试中获胜,被钦命为乡试四川省的正考官。此道奏折正是曾国藩为感激皇帝两次拔擢的恩情所作,但由于品级过低,不具备给皇帝直接上奏折的资格,因此请人代为转奏。
【原文】
新补翰林院侍讲充四川正考官曾国藩为呈请代奏,恭谢天恩事。八月初三日,接到知会转准吏部咨称七月十五日奉旨:曾国藩准其补授翰林院侍讲。钦此。
窃国藩楚省菲材,山乡下士。西清待漏,惭四术之多疏;东观校书,尤三长之有忝。本年三月初十日,廷试翰詹,猥以芜词,上邀藻鉴,列置优等,授翰林院侍讲。沐殊宠之逾恒,俾迁阶以不次。旋于六月二十二日,奉命充四川乡试正考官,温纶再捧,寸衷之惶悚弥深;使节初持,万里而驰驱未已。乃复荷高深之宠,俾真除侍从之班。愧屡沐夫鸿施,曾无坠露轻尘之报;惟勉勤乎蛾术,益凛临深履薄之思。
所有国藩感激下忱,理合呈请代奏,叩谢天恩。谨呈。
【译文】
新近补授翰林院侍讲(为皇帝讲授经、史、子、集等儒家典籍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为中央首长讲课的老师或顾问),并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的臣曾国藩,为恭谢皇上天恩请人代为呈递奏章。八月初三日,接到转来的吏部咨文上说,七月十五日奉旨:“准许曾国藩补授翰林院侍讲的官职。”钦此。
臣曾国藩不过是湖南一个平庸之辈,偏僻山村里的下等士子而已,就职于翰林院,愧于学术疏浅;协助修撰史书,愧于不及其他史官。今年三月初十,考察翰林院与詹事府官员,臣以粗劣的文词,获得皇上的赏识,位列优等,升翰林院侍讲,沐浴着破格的特殊恩宠,得以超常规的升迁。接着于六月二十二日,奉命充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再次得到这温馨的谕旨,心中觉得更加惶恐;初次持节出使,已作好万里奔波的准备,又蒙受深厚的宠信,得以正式进入侍从之列。惭愧于屡次获得宏大的恩赐,却没有给皇上以露珠尘埃般的报答;惟有勤奋学习,时时抱以临深履薄的心态。
所有臣曾国藩的这些感激之情,理应请人代为奏报,叩谢天恩。谨呈。
【赏析】
从文学到公文的跨度
这是本书点评的第一篇曾国藩奏折,写作于早期,曾氏侍弄公牍时间还不长,给皇帝写奏折更是破天荒第一次。结合这篇奏折,我们来谈一谈文学与公文的异同,这是很多刚刚接触公文写作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文学作品与公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章类型,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二者功用不同,文学作品侧重于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公文则以实用性为上;表述方式不同,文学可以虚构和想象,而公文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视角不同,文学作品是面向大众的,公文则是写给特定对象看的;语言风格亦不同,文学作品可以或生动或悱恻,运用各种写作手法,而公文的语言风格则要求平实、典雅、准确。
一个人的文学功底深厚对公文写作有所助益,但如果不注意二者的差异,也容易陷入误区,混同文学和公文的写法,而偏离了公文的写作要求,陷入追求形式、以辞害意等情形当中。
古代的官员,写作公文是工作日常,但他们一般文学修养也很高,很多人同时也是文学家,公文和文学两者皆擅,比如秦朝的李斯,以及后来的“唐宋八大家”等等。
曾国藩在当时是文章大家,对文学一度颇有追求和用心,笔耕不辍,成就也不菲,散文为一时之选,继承发扬桐城派的文风,进而开创了名为“湘乡派”的文学流派,他还编撰过《经史百家杂钞》等文学选本,流传颇广,用今天的话说,曾国藩称得上文坛大家。应该说,这些底蕴和积累为他后来撰写好公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本篇为初次呈奏奏章,心情较为忐忑,由于不知皇帝的喜好,不知深浅,故不敢多言,只是客套一番,对皇帝给予自己的恩遇表达心中的感谢之情,总体上用词谦逊,折射了曾国藩当时既想趁机表现一番,又颇为谨慎、不敢轻易唐突的矛盾心理。
全篇围绕一个“谢”字展开,丰富的用典、工整的对仗、华丽的辞藻突显了曾国藩的文字功底。但是,横向来看,古代官场的这类应酬文都有华而不实的通病,曾国藩此篇也不能例外。纵向来看,与曾国藩后期同类型的谢恩折相比,此篇明显透露出其早期文章书生气过浓,语言过度华美,形式重于内容的不足。
可以这么说,公文中的文学手法就好比味精,轻轻加一点能起到提味的作用,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但不能多,多了就成了卖弄,反而不好。
今天很多人在工作中也有遇到要写感谢信的时候,代表个人或者是代表单位,对象也许是上级,也许是利益相关者,如何写好这一类礼节性公文呢?在我看来,真诚的态度是第一位的,只有真心实意地表达感激之情,才能让对方感受到,而任何虚情假意都会被人一眼识破,并心生厌恶,“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有了真诚的态度,内容也要写得到位,关键是要说清楚几点:为什么要表达感谢,事由是什么,对方的帮助或馈赠对自己有何意义;自己将如何感谢,有什么样的态度,实际行动又是什么。如果双方是合作伙伴或者有持续性的交往,还可以表达今后继续合作的愿望与前景。总之,用真诚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既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态,也让对方觉得对你的帮助和支持是值得的。
上篇
一、前期(新手)
01《授翰林院侍讲及四川正考官呈请代奏谢恩状》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四日
从文学作品到公文的跨度
02《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咸丰元年四月二十六日
谏言要求效,分寸很重要
03《沥陈办事艰难仍吁恳在籍守制折》
咸丰七年六月初六
任劳容易任怨难
04《靖港败溃后未发之遗折》
咸丰四年四月十二日
大堑之后有大伸
二、中期(熟手)
05《谢署两江总督恩折》
咸丰十年五月初三日
为上级分忧,是最好的感谢
06《复奏胜保请飞召外援折》
咸丰十年九月初六日
让“子弹”飞一会儿
07《力辞节制浙省各官折》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胸襟为成事之至要
08《恭谢天恩沥陈下情折》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先做事,后做官
三、晚期(高手)
09《金陵克复全股悍贼尽数歼灭折》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每临大事有静气
10《病难速痊请开各缺仍留军中效力折》
同治五年十月十三日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1《奉旨补授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之任恭谢天恩折》
同治六年六月十日
巧诈不如拙诚
12《复陈津事各情片》
同治九年六月二十八日
大事难事看担当
下篇
一、政策篇(适用政策研究部门、战略制定部门)
13《备陈民间疾苦疏》(调研报告)
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八日
良医治病于未发之时
14《遵旨会筹规剿皖折》(战略策划书)
咸丰九年十月十七日
战略优先于战术
15《近日各路军情并拟裁撤湘勇一半及曾国荃因病意欲奏请开缺回籍片》(政策建议报告)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
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
二、军事篇(适用业务部门、招商引资部门)
16《报东征起程日期折》(工作计划进展报告)
咸丰四年二月初二日
汇报是一门学问
17《江皖大局片》(工作总体情况汇报)
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要言不烦
18《克复安庆省城片》(工作成果展示报告)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二日
扎硬寨,打呆仗
三、用人篇(适用人力资源部门、组织部门)
19《应诏陈言疏》(人事工作方案)
道光三十年三月初二日
一次人才理论的系统阐述
20《保参将塔齐布千总诸殿元折》(人事推荐信)
咸丰三年六月十二日
用人如用器
21《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人事鉴定书)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
高超的领导力是如何形成的
四、司法篇(适用法律部门、监察部门)
22《参翁同书片》(检举信)
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
荡涤不平事,自有笔如刀
23《查复何桂清退守情形折》(案件调查报告)
同治元年八月二十九日
老吏断狱看究竟
24《补用副将胡开泰殴妻致死恶迹多端按军令就地正法片》(判决执行报告)
同治七年六月十八日
文章以行气为第一义
五、洋务篇(适用外事部门、商务部门)
25《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折》(外交政策报告)
咸丰十年十一月初八日
在时代的“问题单子”面前作答
26《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对外贸易建议)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
识见固要闳深,出言更需委婉
27《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对外交往建议报告)
同治十年七月初三日
“向上管理”的一次成功实践
六、文教篇(适用教育部门、宣传文化部门)
28《江南贡院修复工竣拟即举行乡试请简放考官折》(工程进展报告)
同治三年九月十一日
办大事如烹小鲜
29《江宁省城建立湘军昭忠祠折》(项目方案报告)
同治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万事俱备,只欠圣旨
30《李朝斌毋庸复姓归宗应于李氏别为一宗片》(民事调解书)
同治六年十一月初三日
复杂事情要“拎得清”
参考文献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本书视觉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全书满满的干货,对公文写作很有实用价值,值得一读。
—— 读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