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纪念性景观对震区地方感建构的影响研究》综合运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扎根理论等定量与质性研究方法,采用IBM SPSS、SPSS Amos、ArcGIS分析工具,通过地方考察、科学计量、生活体验等方式进行研究,包括汶川地震纪念性景观空间生产、汶川地震纪念性景观系统、汶川地震纪念性景观空间分布、汶川地震纪念地黑色旅游认知、地震纪念性景观知觉对灾区地方感的影响5个主要部分。相对于已有研究,其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一,将景观学与地理学的多元联结视为以意义、理解和主体间性等重要范畴为支撑和指向的关系,将研究视野拓展到空间生产、灾难记忆图式及其与地方性的密切关系上,提出将汶川地震纪念地的黑色旅游活动视为当代中国公民社会一种特殊的纪念形式与活动,理解为新的“纪念传统”(Invention of tradition)的发明,由此步入灾难地理学研究的新视域。第二,力求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具备研究内容的交叉和融合,尝试与地理学空间思想的转变,以及空间现象学等作对接,试图提供一个综合的理论图景。同时,考虑地震纪念性景观对居住环境、社会心理所具有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从汶川地震幸存者(灾区居民)和前往震区的外地游客双重视角设计全新量表,测量景观知觉、地方感等多维度特征,属于原创研究。第三,反思地震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生产和灾区居民与游客的关系,积极响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望为灾后重建区迫在眉睫的空间冲突、地方错置等问题的解决做出新贡献,对理想的灾后地方性空间规划和灾区复兴有一定的探索意义,特别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纪念性景观空间生产,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提供实证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