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地震纪念性景观对震区地方感建构的影响研究
0.00     定价 ¥ 50.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69029130
  • 作      者:
    唐勇,等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唐勇,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地理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旅游业青年专家、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环保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主要从事行为地理、景观地理、黑色旅游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龙门山地震地质遗迹景观体系与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译著《灰色大地——美国灾难与灾害景观》,参编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Dark Tourism Studies。
展开
内容介绍
  《地震纪念性景观对震区地方感建构的影响研究》综合运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扎根理论等定量与质性研究方法,采用IBM SPSS、SPSS Amos、ArcGIS分析工具,通过地方考察、科学计量、生活体验等方式进行研究,包括汶川地震纪念性景观空间生产、汶川地震纪念性景观系统、汶川地震纪念性景观空间分布、汶川地震纪念地黑色旅游认知、地震纪念性景观知觉对灾区地方感的影响5个主要部分。相对于已有研究,其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一,将景观学与地理学的多元联结视为以意义、理解和主体间性等重要范畴为支撑和指向的关系,将研究视野拓展到空间生产、灾难记忆图式及其与地方性的密切关系上,提出将汶川地震纪念地的黑色旅游活动视为当代中国公民社会一种特殊的纪念形式与活动,理解为新的“纪念传统”(Invention of tradition)的发明,由此步入灾难地理学研究的新视域。第二,力求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具备研究内容的交叉和融合,尝试与地理学空间思想的转变,以及空间现象学等作对接,试图提供一个综合的理论图景。同时,考虑地震纪念性景观对居住环境、社会心理所具有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从汶川地震幸存者(灾区居民)和前往震区的外地游客双重视角设计全新量表,测量景观知觉、地方感等多维度特征,属于原创研究。第三,反思地震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生产和灾区居民与游客的关系,积极响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望为灾后重建区迫在眉睫的空间冲突、地方错置等问题的解决做出新贡献,对理想的灾后地方性空间规划和灾区复兴有一定的探索意义,特别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纪念性景观空间生产,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提供实证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理论基础.|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 重点难点与创新

第2章 汶川地震纪念性景观空间生产
2.1 灾后重建中的地震纪念性景观
2.2 地震纪念地的黑色旅游之争
2.3 汶川地震后的灾害记忆图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汶川地震纪念性景观系统
3.1 类型划分
3.2 宏观尺度
3.3 中观尺度
3.4 微观尺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汶川地震纪念性景观空间分布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汶川地震纪念地黑色旅游认知
5.1 纪念地旅游活动
5.2 研究设计
5.3 研究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震纪念性景观知觉对灾区地方感的影响
6.1 研究设计
6.2 景观知觉
6.3 地方感
6.4 迁居意愿
6.5 认知结构关系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地震纪念性景观基础数据表
附录2地震遗迹景观与旅游行为关系调研问卷
附录3地震纪念性景观与震区地方感调研(游客问卷)
附录4地震纪念性景观与震区地方感调研(居民问卷)
附录5灾区居民最优模型路径系数估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