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通识中国”书系的分册之一。
本书对佛教基本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释迦牟尼在印度创教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不只在宗教信仰方面对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在中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注入了新的元素。了解中国佛教基本知识,既能为深入研习佛学打好基础,也能对提高国学知识储备有所帮助。
本书旨在使读者形成对中国佛教的基本认知,从基本知识、基本教义、修行方法、佛教历史、中国佛教宗派、中国佛教八宗祖庭、佛教人物、佛教经典等方面进行介绍。
什么是佛教?
佛教,广义上说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狭义上说,就是佛陀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叫作佛法。佛法的“法”字,梵语音译为达摩(dharma),意译为“法”,指佛所觉悟的真理和觉悟的方法。在另外的情况下,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作法。“一切法”“诸法”就是“一切事物”“宇宙万物”的意思。
佛教分为大乘(Mahayana)和小乘(Hinayana)两大宗派。大乘就像是一辆大的车子,大的车子能把很多人从烦恼的此岸拉到智慧的彼岸,是以救世、利他作为宗旨的。而小乘呢,好比是一部很小的车子,只能把你自己一个拉过去,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从信仰观念上说,佛教是以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佛是从印度古代梵文Buddha音译出来的“佛陀”的简称,意译“觉者”,即指觉悟了的人。佛陀的觉悟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是自己觉悟,即自觉;二是使他人也得觉悟,即觉他;三是自觉觉他都达到了圆满的层次,即圆觉。普通人没有这三种觉悟中的任何一种觉悟。声闻和缘觉有的是自觉;菩萨自觉觉他,但自觉没有佛那么深,觉他没有佛那么广,所以没有达到觉满的层次;只有佛才具备这三项的全部内涵。
与“佛”同义的词是“如来”。“如来”的“如”字,是“真如”,即真理。“如来”是“乘真如之道而来”,为的是度化众生。“如来”本是一个通用名词,是“佛陀”的异名。“如来”的意思就是佛。有人将“如来”和“佛”并称,称为“如来佛”,这就成了同义重复。
从基本教义方面说,佛教主张人的生命及与人的世俗生活相关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无常的,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意味着要承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只有按照佛所给予的启示努力修行,才有可能完全跳出苦海,进入持久欢乐、祥和、自由的涅槃彼岸。
从生命存在形式而言,佛教认为,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生命体不外乎凡、圣两类,总称六凡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彻底摆脱了痛苦,属于觉悟的圣者一类;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属于迷惑的凡者一类,合称六道。六道众生无一例外地要在无边的苦海中挣扎煎熬,不同的是每一道众生所承受的苦痛有着本质的分别,天道的处境较好,人道的处境次之,阿修罗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依次越来越差。
佛教的基本活动场所统称为寺院,其中比丘尼住的寺院又称作“庵”。僧人居住在寺院中,多依受戒时间的长短确定长幼次序。住持为寺院之主,经过升座仪式后,就成为“方丈”,全面负责本寺的各种佛事活动。除住持外,寺院还设有负责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事务的班首和各种执事,负责掌管库房、接待僧俗、管理僧众威仪、主持仪式、主管大众饭食斋粥等事宜。班首、执事均由住持聘请或任命。
宗教仪轨方面,汉地佛教要求僧人每日早、晚两次齐集大殿,共同修行。每日早斋和午斋,僧人还要以所食之物供养诸佛菩萨,回向给施主,为众生发愿。农历每月十五、三十两日,僧人都要共聚一处举行“布萨”,即一起念诵戒律并自我检查是否违犯了戒律;如有违犯,要进行忏悔。此外,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僧人们应在一座寺院中定居下来,专心修持,不得随意他往,叫作“安居”,或称“结夏”。汉地佛教寺院每年还要不定期地举行一系列的佛事活动,其中以“水陆法会”的规模最盛大、最隆重,以“焰口施食”为最经常、最普遍。
……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