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及机制研究
0.00     定价 ¥ 76.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21805819
  • 作      者:
    罗锐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罗锐,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博士、讲师。从事社会保障与社会学教学和科研。在《社会保障研究》《湖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及机制研究》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原有住房保障制度应该调整和完善。住房保障目标应将人口老龄化因素考虑进来。众所周知,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是保障基本居住需求,我国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对房屋面积有着严格规定,一般面积不能超过90平方米,这是从成本以及普通三口之家的居住面积来考虑的。这种规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合理性和积极意义。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公共政策必然要以适应老龄化为目标(全面二孩政策实际是积极老龄化政策之一)。老龄化带来家庭人口变化导致的住房需求变化(子女增加、老人增加),原有标准显然不能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因此必须重新制定保障房面积标准。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及机制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和分析家庭人口变化以及老年人口的需求,为住房保障政策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尽可能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需求(包括养老),同时也要秉承防止资源浪费的原则,尽量节约公共资源。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在未来的调整中,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人口老龄化,尽力化解社会人口老化带来住房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及机制研究》是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扶持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住房保障机制研究”(编号:85202)的最终研究成果。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及机制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特区转型与中国模式研究”(编号:13JJD790043)后期研究的资助。
展开
精彩书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及机制研究》:
  (二)住房保障政府责任的内容
  政府在住房保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功能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被动承担责任的雏生型,二是采用市场手段为主政府计划为辅的社会型,三是政府全面保障的责任型。②宏观上讲,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主要职责包括相关立法工作、确定保障目标、制订建设计划、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实物供给或货币补贴、通过宏观调控保证保障房的管理与正常运行等方面。具体来说,政府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主要通过廉租住房来实现。廉租房制度是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保障公民最基本的居住权,从而保证其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政府解决城市低收人群体住房困难的重要手段。
  住房保障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的责任贯穿从生产到消费(公民享受住房保障服务)的全过程,即公共产品供给的全过程。政府供应公共产品,可以选择自己生产,也可以选择委托私人部门生产(私人部门通常比政府更能有效控制成本),关键在于对公共产品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怎样分配做出决策。
  1.科学界定住房保障的供给对象
  产品的公共程度越高,企业越不愿意生产,因此需要政府来提供。政府在有限财力的前提下,依据产品的公共程度科学界定其供给范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公共产品,如国防、社会秩序、公共建设等;二是市场主体无力承担的公共产品,如社会保障服务等。住房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科学界定其供给范围,能够保障政府更有效地提供资源,避免资源浪费。界定供给范围,实质是确定供给对象。根据保障性住房的内涵及要求,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起民政、财税、房产、银行、证券等多部门联网的“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核算系统”,不断完善追踪居民收入的真实情况,并与其申报情况进行比对,尽可能掌握保障对象的真实需求。力争从源头上杜绝真实保障对象范围之外的人进入,及时掌握收入的动态信息,实现住房保障对象的动态甄别管理,使更多真正有需求的住房困难群体得到基本住房保障。同时,建立住房保障全程监控的动态管理系统,按照约定的保障条件,一旦达到退出住房保障的条件要求,应及时督促住户退出,并及时轮后递补的住房保障对象,坚持“达到退出标准一户退出一户、递补一户”的原则,确保住房保障的实效性,提高住房保障利用效率。总之,应从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共同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制机制,切实保障住房困难需求群体的全覆盖,真正达到住房保障制度设立的初衷。
  2.提供住房保障服务
  保障房和货币补贴是住房保障服务的两大内容。货币补贴主要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完成,程序相对简单。保障房则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保障房建设是系统工程,包括保障房的选址、资金来源、建设、分配、物业管理等,这一过程符合经济学产品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如何分配的规律。生产什么确定保障房的类型;为谁生产决定保障房的供应对象;怎样生产事关保障房的建设和管理;如何分配则要求保障房的公平分配。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并不意味着必须亲力亲为。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契约主义,通过一种承诺或协议规定双方的义务从而保障产品或服务的交换。契约主义分为签约外包制和内部契约制。对于保障房的建设权主要通过签约外包方式出让给房地产企业,政府和企业订立合同,对保障房的质量、户型、建筑面积、配套设施等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企业到期交付符合合同标准房屋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利润。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公共部门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通过引入市场力量提高了政府的执政效率。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住房保障制度变迁
第一节 住房保障相关理论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住房保障制度及政策演变

第二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分类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保障性住房的种类
第二节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国外典型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
第二节 德国住房保障制度
第三节 新加坡的组屋政策

第四章 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研究
第一节 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简介
第二节 城镇外生型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研究
第三节 城市内生型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研究

第五章 住房“租购同权”探析
第一节 住房“租购同权”政策简介
第二节 住房“租购同权”的权利
第三节 住房“租购同权”的社会学思考

第六章 新时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住房保障研究
第一节 新时代住房的特点和人口老龄化时代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老年人住房保障政策探析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