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38.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19604486
  • 作      者:
    佘曙初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类型。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各地区丰富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资源既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也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但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实践中,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否与旅游经济的发达与否却并不完全成正比例关系,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保留有较多文化遗存的地区,旅游业发展可能始终裹足不前;而一些文化遗存较少的地区,旅游经济却可能得到长足发展,这一系列现象值得引发思考。

展开
作者简介

佘曙初,女,1981年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文化。近年来主要讲授导游基层知识、管理学、旅游文化等课程,以首要作者在《东北师大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厅级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参编教材多部。曾获得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次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各地区丰富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资源既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也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本书对文化与文化资源、 旅游与旅游产业、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手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关系,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提升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实现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文化的源起与表现
  一、文化的源起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说过,词语的最初意义总是隐喻的、形象的,后来才发展引申出抽象义来,虽然这后到的精神义终反客为主,反倒是掩盖了词语原初的感性本义。如“掌握”和“把握”,它们最初都是用手去握事物的意思,发展到现在已经引申出“控制”“了解、熟习并加以运用”的意义。
  “文化”一词亦然。它似乎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让人似懂非懂的词语。在中国,“文化”一词是中国语言系统里古已有之的词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在这里,“文”通“纹”,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这也成了“文”的本义。后来,“文”又引申出若干意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古字为“匕”。《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匕,变也。”由此,“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违”。《礼记?中庸》:“民主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一词最早联用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易?彖传》:“小利而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最初联用,便有“以文教化”的意味。从字面意思来看,天文、地文、人文是中国人对文化最初的认识,而这三方面又是构成文化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汉以后“文化”一词始生成。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文”和“诛”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治理社会的手段。这里将“文德”二字联用,以“德”表示“文”的具体内容。晋束皙《补亡诗》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内武外。所以,“文化”本来意义便是以文德教化天下。文化就是人化,也就是人文化,最根本的内涵是文德,教化。可见,在古代,“文
  化”最初是用作动词,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是治理社会的一种主张,一种政策。先秦儒家主张文治,所谓“先礼后兵”,先文德教化,如不奏效,再施加武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由动词逐渐演变为名词,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与古文里的“文化”含义有一定的差距。今天所用的“文化”一词,是19 世纪末由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西方“文化”一词的概念有一个演变过程。拉丁文Cultura 是英法德俄等国文字“文化”一词的词源。原是行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联系、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义。英文的Culture,德文的等都保留了拉丁文的某些含义,并逐渐从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育,又进一步引申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培育。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而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二、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目前已有250 种之多,因此,文化定义本身也成为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有趣话题。“文化”的定义在《辞海》中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二是考古学用词,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其一般知识水平。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Alfred Kroeber)和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其1952 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书中列举了164 条(1871-1920 年,文化仅仅有6 种定义,到1951 年,文化的定义则高达164 种)不同的文化定义,并归纳出9 种基本文化概念:它们分别是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哲学意义上的文化,是一切文化定义中最古老的。早在两千年前,西塞罗就提出过文化等于哲学或者说心灵的培育。因此,文化就成为个人修身的一个过程,这里的文化重过程,不重结果,使它与文明出现了分别。在相当一部分理论家的概括中,文化多被视为导向某种成果的累进过程,文明则被视为成果本身。
  艺术的文化概念历史仍然悠久,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产物。它包括行为艺术如音乐、戏剧、歌剧、舞蹈和哑剧等;文学艺术如诗歌小说等创造性文字;视觉艺术如绘画和雕塑;环境艺术如建筑、城镇规划、都市规划、景观设计等;以及工艺如编织、制陶一类手工艺术。这一概念中强调的是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质,而创造性恰恰是艺术活动的生命力所在。
  教育的文化概念依据的是文化是光,是个人也是社会内在的光。文化作为教育和学问,并不局限于正规教育。心理的文化概念,是十九世纪中叶文化的、哲学的、艺术的和教育的概念相糅合的产物,其代表人物就是英国诗人和文学批评家马修?阿诺德。1869 年出版的《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阿诺德认为文化就是求知的完美,是怎样来获知这世界上同我们有关的最好的思想。历史的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过去遗产的全部积累,不分大小新旧,彼此相干或不相干。狭义的文化概念,指的同样是过去传统的积累,但这种积累之所以称其为文化,前提是它们表征了时代的见证,故而为今日的个人、社会和民族所高度重视。
  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它被认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定义,因此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1871 年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文化下了定义: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泛的民族之意义来讲,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社会学的文化概念,它与人类学的文化观念几乎同时勃兴。但不同于人
  类学的文化观强调“错综复杂的总体”,社会学的文化概念将重心移到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特征等方面。生态学和生物学的文化概念旨在说明,文化并不仅仅限于人类和人类的创造,它同样适用于其他物种和整个自然领域。具体来说,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文化概念是生态环境运动的产物,视文化为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一种互补象征关系,一个对话交流的过程。它旨在使人意识到技术的高度发展并没有解除人类对自然的传统依存关系,相反,因为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掠夺和污染,更强化了这一关系。
  最后,文化还有语言和交流的概念,正是在交际和语言之中,连接人和社会的纽带或者是得到了发展,或者就是停步不前。在当代社会中,语言和交流最典型的载体便是传媒,或者说,人称之为“文化和传媒产业”的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电脑等一应行业。毫不奇怪,谁拥有、操作和控制这些传播手段,以及它们传播的是怎样类型的信息,正在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
  视线转向中国,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类文化界说。
  综上所述,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身份的人对文化的定义都不尽相同。那么,资源学领域的文化有什么含义呢,笔者认为资源的文化概念,是指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客观存在对象,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产生高于其本身的价值。资源的文化外延很广,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
  ……
展开
目录
序 言............................................................................................... 01
第一章 文化与文化资源...................................................................... 1
第一节 文化的源起与表现...................................................................3
第二节 文化资源的阐释.......................................................................8
第三节 文化资源的特点..................................................................... 13
第四节 文化资源相关概念辨析.......................................................... 21
第五节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特性.......................................................... 27
第二章 旅游与旅游产业.................................................................... 41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43
第二节 旅游产业................................................................................ 57
第三章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69
第一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71
第二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79
第四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 93
第一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概述............................. 95
第二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 104
第五章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手段..................................... 123
第一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源整合手段.................... 125
第二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整合手段.................... 137
第三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营销整合手段.................... 139
第四节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整合手段.................... 142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