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也是三春也是秋:我的知青岁月
0.00     定价 ¥ 49.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03562778
  • 作      者:
    崔济哲
  • 出 版 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崔济哲,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老三届毕业生,1968年赴山西插队,1978年考入南开大学,1982年毕业分配到新华社山西分社做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曾任新华通讯社副社长,中国报业协会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著有《走进黑色世界》《旧曲新歌》《清唱》《风从天上来》《又到界桥又到界桥>《风语·夜话》《陌生人看美国》《也看风景也读书》《落雪有韵远行无声》《闲话帝王》《醉里挑灯谈醉》《历史的气质》等,作品多次获奖,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被译为多国文字,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展开
内容介绍
  回到横山村,那个时代称山西省定襄县季庄公社横山大队。北望还是龙山、七郎山,南看仍然是滹沱河;东面是我曾经亲身参加修建的无畏庄飞机场,现在变成军地两用机场,名字也改叫五台山机场;往西走,就是我插队落户的横山大队第三小队,乡亲们呼之“麻宴上”,我曾考证过为什么叫这么个怪名字,终不得解。
  走进我们“麻宴上”的地,我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徜徉在我曾经几乎天天上工走过的田间小路,我还能依稀记得当年给我分的二分七厘自留地。当年我们植的两排“知青树”,如今只剩一株,但已然枝繁叶茂,高阳之下,满地绿荫。横山让我难舍难弃难忘的,是让我留恋终生的乡亲情。
展开
精彩书摘
  《也是三春也是秋:我的知青岁月》:
  如今经过“农业学大寨”的人已然杏花落满头,挣过“大寨工”,评过“大寨工”的人也稀疏可数了。每当和当年的“插队知青”说起那段插队人生时,都感慨那沧桑岁月,岁月沧桑。那是我们那代人的一段历史,一段经历,一段人生……
  1968年我到山西忻州定襄县横山大队第三生产队插队,没想到一项“历史的重任”竟然落到我的头上。当年我们忻州地区“农业学大寨”正热火朝天,“农业学大寨”深入扎实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在分配制度上实现“农业学大寨”,大寨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办。因此在分配制度上,用工制度上实现“大寨工”就刻不容缓。因为我是北京知识青年,能把领导讲话的精神记录到本上,把推行“大寨工”的做法原原本本地记下来,带回来,我们生产队的祁队长就选中了我,祁队长带着我去公社、大队开会,就像口袋里揣了个笔记本,他啥心不操,当年农村干部开会都是那老三样,抽烟、聊天、睡大觉。当时公社、大队革委会主任都反复强调“四个必须”,学习必须认真,精神必须吃透,行动必须抓紧,做法必须具体。
  没想到回到生产队,祁队长既十分和蔼亲切又特别信任的说,你闹吧,快些利索些!我问闹什么?怎么闹?他吃惊地望着我,指着我的笔记本说,闹这个,就按你记的闹,再无一句多余的话。
  先得说说“大寨工”。大寨工就是在大寨大队实行的分配记工法。农民和工人干部不一样,实行工分制,干一天活记多少工分就成为分配制的关键,也就是所谓定级定酬。大寨实行的办法是“自报公议,领导监督,群众作主”。大寨工的初衷是即使同工,出力不同,报酬就不同。毋庸讳言,这是中国农民对分配制度的一次大胆的改革和探索,讲重一些,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干多年似乎是第一次。
  我在北京当中学生时,就知道“分、分、学生的命根”;实行“大寨工”我才发现“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那年头,农民没有任何副业,一心一意,全指望着生产队,挣多少工分关系着一家人的生活,挣得多就吃得多,挣得少就喝稀的吃半干半稀的,就得打白条欠生产队的,可以给你少分口粮,工分真是社员的命根。我首先从称呼上已经感觉出我的“分量”,感觉到这也是一场触及生产队社员生活的革命。我刚到生产队时才18岁,社员们都亲切地喊我小崔,自从我肩负起社员大寨工实行的具体办法后,连我的房东大爷都一脸真笑弯着腰特别恭敬地喊我老崔。让我诚惶诚恐。那天正赶上队上晒粮食,要把装满粮食的口袋扛上房去晒,那口袋装得像邮筒似的,一袋足有小200斤。我们队上的一个后生,平时看上去还不如我壮,干瘦的窄脸上尽是纵横的“深沟”。他走到我面前说,让我上眼,然后轻轻猫腰,弓字蹲步,一个探肩把那袋粮食稳稳地扛在肩上,然后直腰垫步,一步一颠地顺着一尺多宽的踏板,忽忽悠悠地走上房顶,一连扛了三口袋,真是面不改色心不跳,没想到这么一个貌不出众的后生这么能干。他眨着小眼,狡黠地望着我说,这够一等劳力吧。
  ……
展开
目录
岁月并不遥远(序)
第一篇 滹沱河的缘
第二篇 回头再说“大寨工”
第三篇 苍白的知识
第四篇 回忆我的自留地
第五篇 学大寨的乐趣
第六篇 广阔天地真广阔
第七篇 知青也有“霸王花”
第八篇 狩猎正当时
第九篇 这就是知青的个性
第十篇 寻找最后的狼
第十一篇 生活不是玩的
第十二篇 刮不完的黄土唱不完的歌
第十三篇 红高梁白高梁
第十四篇 悟出的教育吃出的哲学
第十五篇 经风雨见世面
第十六篇 那不是水鬼那不是狮子
第十七篇 看不见的教育学不完的习
第十八篇 难忘的“耗子会”
第十九篇 喝尧头山上的水喝出真理
第二十篇 黄土的风吹散的梦
第二十一篇 亲莫亲兮是乡亲
第二十二篇 和“将军”三秋看大场
第二十三篇 也是乡亲也有情
第二十四篇 是光棍也是贫下中农
第二十五篇 梦里不知是农民
未了篇 当人民公社社员的最后一夜是难忘的
跋 白发犹记少年时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