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蒯因(悦·读人生)
0.00     定价 ¥ 35.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302525622
  • 作      者:
    [美]L.汉肯森·内尔森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主编:张世英、赵敦华;

  著者:英文原版主编克拉克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各著者均为美国大学著名学者。

  译者:均为国内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

  (如罗素研究专家陈启伟、海德格尔研究专家张祥龙、怀特海研究专家李超杰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伟大的思想家:蒯因》首先对蒯因的思想进行了概述,使读者对其有较全面的把握,然后再选择性地着重对其“经验论”、“整体论”、“本体论”、“不确定性”以及“运用科学”等思想进行详细阐述,帮助读者既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蒯因的整体思想,又能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展开
精彩书摘
  On Quine 导言
  确实,我只是从我们自己偏狭的概念框架及科学时代的有利视角去进行哲学思考;但我知道没有更好的视角。
  —W. V. 蒯因①
  蒯因在 20世纪哲学中的地位
  W. V. 蒯因②是哈佛大学埃德加·皮尔士讲座的哲学荣誉退休教授。他于 1908年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奥克兰。蒯因作为本科生进入奥伯林学院,又在哈佛 C. I. 刘易斯(C. I. Lewis)门下获得博士学位。他是 20世纪杰出的美国哲学家。
  蒯因至少可以归入三个理智传统,也受到这三者的影响:由洛克(Locke)、休谟( Hume)、维也纳学派、亨普尔(Hempel)、内格尔( Nagel)、波普( Popper),以及最为重要的卡尔纳普(Carnap)构成的经验论传统;由詹姆士( James)、皮尔士(Peirce)、杜威( Dewey),以及 C. I. 刘易斯构成的实用主义传统;由罗素( Russell)和怀特海( Whitehead)延续至哥德尔( G.del)和丘奇( Church)的现代数理逻辑传统。从经验论传统那里,产生了蒯因一生所关注的对经验和我们关于世界的现有的最佳理论之间关系的阐述。从实用主义传统那里,产生了他对整体论及一切科学的不确定性的提倡。从数理逻辑那里,产生了他对外延性及塔斯基( Tarski)的真理论的承诺。蒯因是经验论纲领的明确继承人,而卡尔纳普在 20世纪 30年代、40年代和 50年代将该纲领提上议事议程。蒯因既是这一传统的产物,又是它最伟大的批评家,最后也是其最有力的捍卫者。他对经验论的重构运用了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传统以及他对外延性的承诺。他把哲学视为科学的延续,由后者演化而来,而不是先于或超越于它。
  蒯因著作的总体是将近 70年工作的产物。它是全面的,论及 20世纪哲学家们感兴趣的大部分议题。该总体中那些独立的著作是相互关联、彼此支持的,将它们放在一起来考虑,其近乎一致的程度,超出了能够合理地期待一项跨越了三分之二多个世纪的工作所能具有的程度。尽管蒯因的观点几十年来都在演进,但在方向或承诺上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每一篇论文、每一本书的每一个句子都是精心构造的,无论是在其内容方面还是在其风格方面。
  蒯因是哲学家的哲学家。他为其他哲学家写作,同时也主要被他们所阅读。什么是哲学?应该如何从事哲学研究?对此,他设计了一个观点:哲学是科学的延伸(它是自我意识到的科学),应当使用科学自身的探究方法以及证据标准,并且运用科学的发现,去从事哲学研究。就像科学理论一样,哲学理论也是通过参照世界来检验的,也就是说,通过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和预测了经验。再没有更高的标准了。
  蒯因认为,科学的哲学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哲学( 1966h, 149)。因此,他没有广泛地在价值理论(美学、伦理学、行为理论)领域内工作,也就不足为怪了。但他的科学概念是宽泛的,容纳了我们关于世界(包括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的所有严肃的理论。理解科学 —理解我们如何得以形成、修改、接受及放弃理论 —就是(科学)哲学所要做的事情。这既是职业哲学家的追求,也是反省的科学家及非专业人士的追求。它已足以称为哲学了,因为超越了科学的思辨也就超越了证据,从而超越了感觉。
  蒯因是经验论者,也就是说,他相信:不管科学有着什么样的支持,都是最终基于感觉经验的,而且到最后,是那些经验提供了我们的理论所具有的一切经验内容。对蒯因来说,“意义”的唯一讲得过去的含义就是经验内容的含义,因为后者源于感觉经验。
  蒯因有一个语言习得理论,而作为逻辑学家,他十分关注
  句子和句子集之间的逻辑关系。他对作为经验学科的语言学感兴趣,同时还对语言史感兴趣,并用多种语言说话和写作。但他没有一个“意义”理论 —一个语义理论,它不同于并且多于以下各点:对句子和句子集之间逻辑关系的认识,对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行为主义分析, ③对语境定义的重要性和力量的认同,以及对作为所有经验内容基础的感觉经验的说明。蒯因确实有一个真理论—塔斯基的真理论,但他主要关注的是证据,而不是真理;他一生的课题之一是阐述感觉经验如何为我们的所有理论提供经验内容,无论那些理论是多么得抽象。
  蒯因为英美哲学,还可能为一切哲学,确立了从大约 20世纪 50年代至少到 80年代的议程表。在那一时期工作的哲学家,无论谈论蒯因所触及的众多主题的哪一个,只有冒着自身的危险才敢忽略蒯因的观点。一些哲学家,坚定地执着于赞成谈论单个的语词和句子的意义的语言理论,感到必须对蒯因拒斥分析/综合的区分,以及拒绝意义是某种不同于经验内容的东西的想法,作出回应。也有一些哲学家,持有某种形式的真理符合论,以及/或者承诺了独立于我们编织的概念结构的宏观、微观或原子或亚原子对象的实在性,必须就蒯因支持整体论和实用主义的论证发表意见。那些承诺了模态逻辑的哲学家,有必要对下述一点作出回应,即蒯因把这一主题作为根本上混乱的东西加以拒绝。
  蒯因浓缩版
  蒯因已出版了两个自传,相对简明的版本载于《 W. V. 蒯因的哲学》,由汉恩( Hahn)和希尔普( Schilpp)编辑;另一个篇幅很大的版本是《我的生命历程》,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对于那些想充分了解蒯因在 20世纪的那些年代以及在诸多国家的经历的人,我们推荐这两本书。
  蒯因的博士生名单中包括唐纳德·戴维森( Donald Davidson)、休斯·列布兰克( Hughes Leblanc)、威廉·克莱格( William Craig)、王浩( Hao Wang)、伯尔顿·德莱本( Burton Dreben)和戴格芬·弗勒斯德尔( Dagfinn Fφllesdal)。尽管蒯因明显地总是更喜欢研究而不是教学, ④或者至少是不喜欢本科生教学,但他的研究生们明显地热爱着他。行政职责比起课堂教学对他甚至更少有吸引力。他只执掌过哈佛哲学系一次,并将其描述为“打发完了的大约 4年的琐事”。⑤(1985,228)
  作为高雅交谈的主题,蒯因更喜欢地理和语言而不是哲学。[蒯因的著作被广泛地翻译。据他本人说,他能够校对 6种外国语言的译文( 1985,422)]。我们中的一人曾问及蒯因有多少国家他没有去过。他给出一个答案,又开始解释这一数字是如何根据近期的国界变化而计算出来的。道格拉斯·博尔顿·蒯因( Douglas Boynton Quine)—蒯因的儿子,维护着献给他父亲的一个网页。 ⑥该网页包括一份蒯因造访过的国家的清单( 118),并附加了一份蒯因没有造访但曾“飞越过”的国家的清单( 19),以及一份他既未造访也未飞越但“经过时从旁边看到过”的国家清单(8)。
  绝大部分曾与蒯因见面或与他通过信的哲学家,都对那些
  “典型的蒯因式的”互动有着深情的记忆。杰克·内尔森( Jack Nelson)记得,他在 1971年曾力图教会蒯因驾驭冲浪板;莲恩·汉肯森·内尔森( Lynn Hankinson Nelson)记得,当蒯因问她是否她和杰克在家里说瑞典语时,她感到窘迫。她承认自己不说瑞典语,但却让蒯因误以为杰克说。在谈到杰克·内尔森写作中的一本著作的一封信的结尾注解处,蒯因祝贺他已经“卸下了行政束缚”,但杰克并未做到。我们对蒯因的最深情记忆之一,是看着他和他妻子 —玛乔丽·博尔顿·蒯因(Marjorie Boynton Quine)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于卢特格斯(Rutgers)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手挽着手步入大厅。
  蒯因竭尽全力地鼓励着那些对他的工作感兴趣的哲学新手,对他们发现他的论证里的瑕疵的尝试一般来说都是很有耐心的。我们中的一人曾目睹了一个年青的哲学家力图通过诉诸康德式的意义包含观念,来捍卫分析 /综合的区分。蒯因静静地坐着看完了那篇文章,并静静地坐着进行接下来的讨论。当被征询他本人关于那篇文章的观点时,蒯因并没有指出:作者没有对如何识别意义以及如何确定意义包含作出任何说明,而
  只是建议说:我们工作了一天,够辛苦的了,应该休息一下,
  喝点什么。
  即使蒯因强烈地不同意别的哲学家的做法,在批评他们时几乎总是语带肯定。约翰·奥斯汀( John Austin)和蒯因的哲学之道几乎没有共同之处。可是在他的文章“论奥斯汀的方法”结尾处的评论里,蒯因只是写道:
  科学史家告诉我们,科学的高速发展不是凭借不加分析的培根式的归纳主义,而是由于对先入之见的追逐,即使是错误的先入之见。在奥斯汀的工作中,我看到了这种类型的进展。(1981f,91)
  蒯因是外延主义者;他认为模态逻辑是基于一个严重的、并且几乎是显然的混淆之上。然而,在对索尔 ·克里普克( Saul Kripke)—20世纪最伟大的模态逻辑提倡者—的答复中,蒯因写道:
  可能世界的观念的确有助于模态逻辑语义学,而且我们理应认识到它的贡献的性质:它导致了克里普克的超常且重要的模态逻辑模型论。模型提供了一致性证明;它们还有着启发性的价值;但它们并不构成解释……我可以愉悦地阅读克里普克,同时鼓动自己努力去展示模态学者们所编织的一张多么杂乱的网。(1981g,173—174)
  蒯因在意于风格,在意于他的作品的优雅性,在意于精心制作恰当的“措辞”。 ⑦尽管蒯因并不“为”非哲学家而写作,但是他的作品与 20世纪任何其他哲学家的作品相比,以按照文学的标准来说更为清晰、更为直接以及更为专业化的精心制作打动着几乎每一位读者。他运用着简单的、清晰的、优雅的句子。它们往往是简短的,而不是冗长的;往往是主动语态的,而不是被动语态的。蒯因极少运用成串从句或者长的穿插语词。他所表达出的对沙漠风光的喜好( 1963a,4),隐喻了他对整个世界的观点,并且他视语言为世界的一部分。
  正如上面所指明的,蒯因的兴趣超出了哲学,以至于包括了语言和地理。他的《泰晤士世界地图册》的评论( 1981h, 199)是以这一精彩的句子开头的:
  这是一个结实的 12磅重的物体,它高约 1英尺半……
  ……
展开
目录

目录 

1 001 

2 025 

3 039 

Contents

总序序

导言

蒯因在 20世纪哲学中的地位 / 002蒯因浓缩版 / 006蒯因的方案 / 012

存在着的所有证据

经验论的主要信条 / 026“经验论的五座里程碑” / 031

两个教条 

4 057 

5 073 6 097 

7 127 

8 155 

整体论

这一学说及其根源 / 058整体论的启示 / 070

重构的经验论

有什么

本体论承诺 / 098设定 / 119

不确定性

理论的不充分决定性 / 129指称的不可测知性和翻译的不确定性 / 133对不充分决定性的再考察 / 144真理 / 150

运用科学

关于自然化认识论的论证 / 156在其新背景中的认识论 / 166

参考书目 / 17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