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自选文丛·史学”第一种
☆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范金民从教以来重要学术成果之结集。
☆全书分为六大板块,以专题形式为您解析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
☆书中征引材料丰富多元,剖析深入,语言平实,可读性强
《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搜集和征引了大量的档案、文书、碑刻、文集、志书等一手材料,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特别是江南地域文化作了多领域、各角度的考察和探讨,在明清社会经济,地域商帮活动,江南地域文化、工商城镇、赋税钱粮、房地产交易等领域,提出了诸多新观点。
“苏样”、“苏意”:明清苏州领潮流(节选)
自明代中期直到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江南的苏州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无论社会发展,还是生活时尚,都处于引领潮流的突出地位。诚如万历时浙江临海人王士性所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时人将这种现象和潮流称为“苏样”或“苏意”。
……
苏州妆,大体是指以头饰为中心的苏州妇女装饰。苏州地方文献解释:“绦帨之蕊,为苏头。即流苏之意。”正德、嘉靖时苏州人俞弁说:“儇薄子衣帽悉更古制,谓之‘时样’。谢文肃公有诗云:‘广眉大袖半成风,古样今时尽不同,只合轻肥任人去,莫教还问旧章逢。’又云:‘阔狭高低逐旋移,本来尺度尽参差。眼看弄巧今如此,拙样何能更入时。’”这种衣饰时样,时人也称为“时妆”或“时世妆”。万历中期任官吴县知县的公安人袁宏道描写苏州名胜葑门外荷花荡的游赏盛况道:“舟中丽人,皆时妆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纱如雨。”时妆即复古式服饰,巫仁恕已解释清楚,无需赘述。
明后期,苏州一带又流行窄袖服饰。松江人范濂说:“包头不问老幼皆用。万历十年内,暑天犹尚骔头箍,今皆易纱包头,春秋用熟湖罗。初尚阔,今又渐窄。自吴卖婆出……以包头不能束发,内加细黑骔网巾。此又梳装之一幻。而闻风效尤者,皆称便矣。”万历中期,吴式梳妆,由宽变窄,因其方便,各地闻风效尤。明末松江人宋徵璧也有诗谓:“吴中女子真无赖,暮暮朝朝换装束。去年袖带今年窄,今年典尽不须赎。”崇祯十五年,王彦泓作《疑雨集》卷四《买妾词》谓:“小立当风堕远香,眼波眉黛与端详。如今不作扬州纂,苏意新梳燕尾长。”诗中描写的小妾,也是苏式服饰打扮。崇祯末年江南妇女又流行一种名为“水田衣”的服饰,衣料零拼碎补,一旦创出,“群然则而效之”。明末苏州新兴的百柱帽,“少年浮浪的无不戴着装幌”,连道士也私下多置一顶,以备出去游耍,好装俗家。
这种朝朝暮暮所换的“时世妆”,产生于苏州后,首先流布于邻近的松江、嘉兴等地,而后盛行于留都南京。清初余怀回忆明末光景:“南曲衣裳妆束,四方取以为式,大约以淡雅朴素为主,不以鲜华绮丽为工也。……巧制新裁,出于假母……衫之短长,袖之大小,随时变易,见者谓是‘时世妆’也。”秦淮旧院的女子,多来自苏州,因而院中称呼、梳妆打扮均是苏州口气和苏州式样,而且四方采取以为样式。同在南京的上新河一带,是徽商,尤其是徽州木商出没的地方,留都的士大夫大都于此寻觅小妾,其实其半数属于徽州女子,而一概称作“小苏州”。所谓“小苏州”,想来打扮装饰也是苏式。万历末年,南京乡绅顾起元感慨道,留都妇女的衣饰,“在三十年前,犹十余年一变。迩年以来,不及二三岁,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之宽狭修短,花钿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綦之工,无不变易”。后来更远至北京等其他地区。嘉、万时期的山东东阿人于慎行说:“吾观近日都城,亦有此弊。衣服器用,不尚髹漆,多仿吴下之风,以雅素相高。”后来,崇祯时人说,京中“小儿悉绾发如姑姑帽,嬉戏如吴儿,近服妖矣。然帝京妇人,往悉高髻居顶,自一二年中……雅以南装自好。宫中尖鞋平底,行无履声,虽圣母亦概有吴风”。从妇人衣饰到小儿打扮,皆如吴装。在山东高邑县,赵南星描写其地风气道:“吴越之锦绮,竞为新巧,力能称责者,必服之而后已。”远至山西蒲城,崇祯八年山东历城人王在发现,该地“妆用江南,髻不鬓不鬟,衣裳鲜楚”。
这种靡然趋尚,崇祯《嘉兴县志》说不知由谁鼓倡,由当时人的记载和表率来看,实是由以苏州为中心的士大夫提倡的。冯梦龙曾记苏州进士曹奎的表率行为:“进士曹奎作大袖袍,杨衍问曰:‘袖何须此大?’奎曰:‘要盛天下苍生。’衍笑曰:‘盛得一个苍生矣。’今吾苏遍地曹奎矣。”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明代其实并无进士曹奎其人,冯梦龙大概只是以此为例,讽刺士大夫在转移风尚中的作用而已。崇祯《松江府志》卷七《风俗·俗变》总述当地风俗变化之因时,也认为“率巨家势阀先之”。士大夫的表率以及随之而来的群相效尤,按巫仁恕的说法,是为了彰显其身份地位与众不同,是社会竞争下的产物。
社会治理
清代禁酒禁曲的初步研究
把持与应差:从巴县诉讼档案看清代重庆的商贸行为
清代雍正时期江苏赋税钱粮积欠之清查
商品贸易
清代中外贸易中的“南京布”
清代刘家港的豆船字号
——《太仓州取缔海埠以安海商碑》所见
文书遗珍:清代前期中日长崎贸易的若干史实
商人商帮
商帮探源述流
贩番贩到死方休
——明代后期(1567—1644年)的通番案
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
——以江南为中心
江南经济
清代前期江南织造的几个问题
清代江南棉布字号探析
明清时期苏州市镇的发展特点
江南人文
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
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
“苏样”、“苏意”:明清苏州领潮流
江南文书
“草议”与“议单”:清代江南田宅买卖文书的订立
从分立各契到总书一契
——清代苏州房产交易文契的书立
清代书吏顶充及顶首银之探讨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