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服管”,那么你就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了。父母恰当的语言能搭建起与孩子心灵对话的七彩虹!父母用心倾听才能捕捉到有效信息,找准教育的切入点。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你的一句话,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你的一句话,也可以让孩子跌入痛苦的深渊。当然,父母会说不够,还要会听。只有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完美的沟通。
★让孩子对你的话不再“左耳进, 右耳出”,不用再对孩子声嘶力竭喊叫,甚至暴跳如雷。
★说孩子爱听的,听孩子想说的 从此,让孩子对你的话时刻“洗耳恭听”,好家长必须掌握的听话智慧与说话艺术 。
★一部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神奇之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无论在什么文化环境中,都可以让父母学会用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
本书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两个主题,结合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容易碰到的难题,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场景再现,并进行了专业的深度诠释,总结出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愿意与父母配合,让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第1章
有效的沟通
重塑亲子关系
常有父母发愁地说:“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交流,总是说两句就没话说了,想再问点什么还嫌我烦。”
也有不少父母担忧地说:“我没读过什么书,孩子越大就越担心,不知道该跟他聊些什么啊。”
父母的担心是对的,这种担心折射出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孩子越大,亲子沟通的问题越会凸显出来。
如果能掌握一些沟通技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更亲近,很多教育上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与其教育不如沟通
相当多的父母关心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普遍感受到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困难。这些父母知道用说教填鸭、武断强硬的方式对待孩子不再适合,应当与孩子做朋友,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去做。
对待青春期的孩子,与其教育不如沟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提升自己,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每个人都愿意积极正向地发展,好的沟通能带来优质的亲子关系,这是孩子自我教育和成长的阳光、水分与土壤。因此,父母的任务是培养好的亲子关系,致力于心与心的沟通,而不是头脑对头脑的说教。
重新定义好孩子
在讲亲子沟通之前,先厘清一个概念:好孩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大部分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听话,是个好孩子”,意思是,只要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就是好孩子。
父母要求孩子言听计从,其实是把孩子看成没有自我的木偶。孩子也有独立的思想,若孩子的成长完全依从于来自外界的无数标准,将会形成追求完美主义的人生观,同时也会活得很累,很有压力。
好孩子未必就是听话的孩子,而应该有一个更宽的底线:不有意伤害他人、不犯法就是好孩子。父母要学会敢于接受孩子的逆反,让孩子对生活有主见,发展孩子的自发性而非强迫性,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沟通的前提:父母理解孩子
化解任何僵硬的关系,都需要一方先去理解并包容另一方。在亲子关系中,谁先理解谁?是大人先理解孩子还是孩子先理解大人?
当然需要父母先理解孩子。许多父母面对问题时,首先指责孩子,抱怨孩子不理解大人,却从来没有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先去体谅一下孩子的感觉和心情。
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经历少,经验欠缺,最需要父母的体谅,不能苛求从未经历过成人世界的孩子于猜测中去体谅父母。
当然,理解的关键是倾听。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以自己的好恶标准去要求孩子,并愿意与孩子互动,那才可能进行一次良好的沟通。
想理解孩子必须先了解孩子的情绪,知道他为什么生气、嫉妒、不安、颓丧……然后设身处地地去尝试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应该用自己既定的想法、教条、公式、形象去与孩子形成心理对抗。比如“你怎么能这样做?” “你不能这样……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太让我失望了……”等话语,都会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想要做到理解孩子,父母必须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毛病和缺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得到父母的接纳和包容,他们就知道自己在父母眼里怎么样都会被接受,知道父母不会因为任何条件(学习好、听话懂事、有特长等)才肯爱自己。
孩子知道自己不用那么完美,不用样样都好,心里的压力减少了,才敢于主动认识问题和错误,而不用回避或隐瞒,同时也能让自信心更强,更懂得自爱。在如此良性的沟通中,孩子深刻感受到父母的爱,自然会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沟通生活,而非设计生活
父母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自己的孩子输不起,于是帮孩子安排好每一步,不用孩子去想自己怎么生活。这种情况说明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父母输不起。
其实,父母真正应该做的是与孩子沟通他所拥有的生活,而非为他设计生活。
父母不可能永远替孩子生活,孩子早晚要离开父母的指导,去开创自己的生活。父母是希望孩子在自己的支持下勇敢地站起来,不断确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还是在恐惧的阴影下长大,只能压抑自己,不敢去过想要的生活?
“你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不听我的话,你看看结果怎么样!”父母的这种强硬方式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触发孩子的抵触心理,使用比较婉转的沟通方式,更容易见到效果。
“跟我说说你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吧。”“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支持你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诸如此类的话语,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信,同时也能让孩子看到父母的信任与支持。孩子的心中产生了安全感,就能勇敢地去奋斗,更乐意将内心的想法与父母进行沟通。
与孩子沟通,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当然,父母不能只专注于语言沟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孩子喜欢音乐,那就和他一起听音乐或者去看演唱会,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心理学上有“对立违抗”的说法,就是孩子首先会将攻击面设定为最亲近的人。父母的语言符号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新颖的沟通方式容易增加情趣,常规的沟通方式通常无法调动孩子的兴趣和能动性。
作为父母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人格类型,更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类型。比如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比较外向,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来选择谈心内容和交流方式。
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体现沟通技巧和沟通智慧的一个重要方式,当然不需要任何数据实验,父母就能知道这肯定是最有效的沟通方法:明确的、积极的、热情的、自信的、互动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知道父母在说什么,并能认真去倾听父母在说什么。
若想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更“听”父母的话,没有别的方法,只有父母先学会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继而才能去要求孩子,约束孩子,管教孩子,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和平、融洽而得当。
千万别踏入沟通的误区
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听话,就达到了沟通效果,其实这是陷入了沟通的误区,沟通误区一般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沟通时问题不细化的误区
由于受到成长年代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父母教育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比较贫乏。针对这种问题,启发式问题能够帮助孩子表达想法。父母应该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学会设计问题,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尽量不要用陈述句,而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说。
“问”这种方式在今天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问应该具有很强的技巧性。不过,实际上很多父母爱问的是另一些问题,比如“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啊?”“你今天有没有很乖?”“你在家听话不听话?”孩子通常会一脸迷茫地回答“没做什么”“很乖”“听话了”……
至此,话题往往进行不下去,因为孩子无法理解抽象事物,不懂得父母所说的乖和听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与孩子对话要避免问及太宽泛的问题。
父母不妨从具体的小细节问起,例如“你在学校上了什么课?课上都学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呀?”“你有几个好朋友,他们都叫什么名字?”“你今天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
这样可以了解孩子做过什么,喜欢什么样的东西和人,在听到回答时,还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把问题具体化,再通过鼓励的方式去沟通,这样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把握住他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向。
第一章 有效的沟通重塑亲子关系
与其教育不如沟通 / 002
千万别踏入沟通的误区 / 007
用心倾听孩子,让孩子愿意沟通 / 014
第二章 放下姿态,父母蹲下去与孩子沟通
父母在沟通中经常扮演的错误角色 / 022
了解是沟通的前提 / 026
沟通从放下姿态开始 / 034
第三章 提高姿态,让孩子站起来
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 046
帮孩子克服挫折 / 050
培养孩子好的品质 / 061
第四章 良好的倾听,从父母开始
倾听孩子,做善解人意的父母 / 070
聆听,缩小亲子间的距离 / 078
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 086
第五章 管教而非控制,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父母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
而是自己那颗放不下的心 / 092
亲子之间气氛应该更轻松 / 101
“对症下药” / 111
第六章 正确地引导,但不要喋喋不休
父母的唠叨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 122
别让孩子学会撒谎 / 128
给孩子正确的导向 / 133
面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父母的心态是关键 / 141
第七章 沟通中,共情是交流的最高艺术
与孩子沟通,懂得共情最为重要 / 148
先教孩子表达自己,再共情 / 151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 154
第八章 释放孩子的情绪,缓解孩子的压力
别让孩子囤积情绪 / 168
让孩子认识情绪 / 171
接纳孩子的情绪,从自身做起 / 175
为情绪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 / 183
第九章 心理健康很重要,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
悲观,让孩子变得“不幸” / 190
心理健康,靠的是阳光心态 / 198
用ABC模式帮孩子找回乐观 / 207
后记 / 213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相比于我们妈妈自己琢磨,人家这书中归纳的就详细多了,很实用的书,很多细节都讲得很好,值得注意。—— 艾米
我平时太忙了,照顾不到孩子,有时真的非常内疚,看完本书后,决定尽量多在家陪陪孩子,用书中的方式和孩子打交道,没想到孩子对我的看法直线改观!——子皓妈妈
书读了一点,吓了一跳,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细节是我们没注意到的!—阿莱
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妈妈的爱和女人的智慧。——悦悦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