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著名作家顾保孜集三年之力潜心写就。这部具有厚重历史感的纪实作品客观描绘了毛泽东最后七年的风雨历程,真实再现了1970年到1976年共和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生动讲述了林彪事件前后我国在内政外交上重大事件的起因、发展与结局,同时也反映了毛泽东个人晚年的思想轨迹。
书中载入近二百幅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它们全由中南海摄影师杜修贤先生*家拍摄。这批照片许多是首次公开发表,许多是首次还原色彩。它们承载了多位政治人物的命运故事,反映了他们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同时也记录了他们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和心路历程。
1970年春天,毛泽东提议筹备召开四届人大,在是否设立“国家主席”之职的问题上,他与林彪分歧凸现。
1970年3月的北京,春风拂面,暖意融融。又是一个桃红柳绿,迷人而清新的季节。
不过那时候的北京城远没有今天繁华和喧闹,大马路上很少出现塞车与拥挤,清一色的灰色建筑和低矮房屋在人们视线里已习以为常。虽然“文革”的高温已经在“祖国山河一片红”中降下许多,可马路边那些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大幅宣传画依然给人炫目的色彩,硬邦邦的人物形象和火药味浓烈的大标语让这个古老都市充满了“文化大革命”偏激且昂扬的气息。
人们驻足天安门城楼前,漫步天安门广场上,或者挤身在长安街自行车的滚滚洪流之中,没有谁会去想象近在咫尺的人民大会堂里正在发生的事情,也不会估量到它们会给明天的中国政坛带来什么影响⋯⋯
人民大会堂,这个象征中国政权的著名建筑物,正如其气势恢宏、庄重威严的建筑风格一样,一系列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孕育于此、诞生于此,也终结于此。
1970年开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就在此召集了政治局会议。他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开始进行修改宪法和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政治局会议成立了两个小组,一个是由周恩来、张春桥、黄永胜、谢富治、汪东兴组成的负责四届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事宜的工作小组;再一个是由康生、张春桥、吴法宪、李作鹏、纪登奎组成的负责修改宪法的工作小组。
毛泽东从1969年底外出到武汉、长沙等地视察,至今未归。但他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依然集中在北京,并以他的绝对权威决定着中央的决策。
“九大”以后,毛泽东认为“文化大革命”已进入“扫尾”阶段,政府工作和经济工作都应恢复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发动时期的一些做法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转变。那么在适当的时候就需要召开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64年底召开的,相距已有六个年头⋯⋯于是,1970年3月8日,远在长沙的毛泽东将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派回北京,传达他提议召开四届人大的意见。
毛泽东此时提议召开四届人大,是他继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采取的又一个大的动作,也是他“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政治步骤之一。
这一年,毛泽东七十七岁,他的威望如同他的年龄一样成正比上升,身体状况却与年龄成反比下降,许多老年人的疾病开始显露,老年人的思维模式也开始“侵入”他的精神世界。尽管这些还是老人体征的初级阶段,但已在许多政要事务上初露端倪,包括“文革”的发动和推进⋯⋯
筹备召开四届人大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如果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要设国家主席一职。而国家主席刘少奇已被“文革”的狂风暴雨打翻在地,于1969年11月在河南开封含冤离世。
那么即将召开的四届人大,是毛主席重新担任国家主席,还是由他人来担任国家主席,此事令毛泽东颇为踌躇。也许是对先前他和刘少奇“两个主席”的不愉快往事挥之不去,他自己既没有重新担任这个角色的愿望,又不放心把这个职位交给其他人——包括他“钦定”的接班人林彪。
当然,这个问题没有难倒毛泽东。这位与众不同的杰出政治家,以他特有的方式为历史留下了别样的一笔。
汪东兴飞抵北京,将毛泽东的意思带到了人民大会堂,带到了政治局委员面前。汪东兴如是传达:要开四届人大、选举国家领导人、修改宪法,政治局要立即着手做准备工作。国家机构究竟设不设国家主席要考虑,要设国家主席由谁当好,现在看来要设主席只有林彪来当,但我的意见是不设为好。
汪东兴传达完后不等大家讨论,便散会了。
如此简单的几句话,大家可能一下子回不过味来。“但我的意见是不设为好”这句至关重要也是最贴近毛泽东真实想法的一句话,没有引起政治局委员们的足够重视。
第二天即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正式开始了修改宪法的准备工作。
很快修宪小组成员陈伯达与张春桥在起草宪法修改方案中,产生了分歧与争论。陈伯达主张应当放入有关国家主席的条文,张春桥则主张删去原有的有关国家主席的条文。
毛泽东委托汪东兴带回北京的意见,却让远在苏州休养的林彪看到了希望。
他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是毛泽东。1959年4月,当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时,毛泽东声言为了集中精力考虑一些重大问题,决定辞去国家主席职务,刘少奇当选为第二任国家主席。1964年12月下旬至1965年初,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又一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刘少奇1969年11月冤死开封,意味着国家主席就处于了空缺的状态。
谁继任国家主席呢?
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只有两人可担此任:要么毛泽东,要么就是林彪。
目录
1970
第一章 双剑交锋/1
1970年春天,毛泽东提议筹备召开四届人大,在是否设立“国家主席”之职的问题上,他与林彪分歧凸现⋯⋯
1971
第二章 亮出底牌/49
林彪对中央批陈整风运动采取“不表态、不参加、不讲话”的姿态。这三个“不”,加剧了毛泽东与他之间的矛盾⋯⋯
1972
第三章 国门洞开/92
林彪事件,令毛泽东心灵受到重创,从而加快了他衰老的速度。新年刚过,毛泽东得到了陈毅病逝的消息⋯⋯
1973
第四章 时不我待/128
开年第一天,政治风标转向。批林整风的重点是批判反革命修正主义的
“极右实质”,否定了周恩来批极左思潮的做法。十三天后,周恩来的身体出现危情⋯⋯
1974
第五章 重振旗鼓/163
一开年, “一·二五”大会在首都体育馆召开。一场借助批林批孔的名义,实质指向周恩来的闹剧迅速席卷全国⋯⋯
1975
第六章 艰难执政/213
1月5日,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10日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15日又被任命为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四届人大召开,周恩来把接力棒传递给了邓小平⋯⋯
1976
第七章 星落长河/266
毛泽东十年前书写的两首词作1976年的第一天被公开发表。在元旦社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高调中,周恩来燃尽了生命之火,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后 记/314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