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晋献公即位后起用一批异姓人才为卿大夫,巩固了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在诸侯国中的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晋献公积极扩军,极力拓展疆土。
周惠王十九年(前658),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今河南陕县)。但要去虢国必须从虞国(今山西平陆)经过,况且当时虞、虢两国关系和睦,同姓毗邻且结有同盟。晋国无论同其中任何一国开启战端,都意味着要同时和虢、虞两国之师相抗衡。晋献公觉得这是个难题,担心两国联合起来抗晋,于是,就派大夫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荀息接到这个任务,对如何拆散虢、虞两国的同盟关系,使晋国避免陷于两线作战这个难题苦思冥想、反复斟酌,终于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
苟息对晋献公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请求借路,虞公就一定会同意。”晋献公有点儿担心地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坐骑。如果虞国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肯借路给我们,那可如何是好?”针对晋献公的顾虑,荀息分析说:“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他们如果不愿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那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再说了,把垂棘之璧和屈地良马送给虞国,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是一个道理,国君您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晋献公一听,想了一下,按实力来看,自己的珍宝给虞国其实相当于暂时存放一下而已,自己迟早还是会收回来的,就同意了苟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
于是,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一起奉送给虞国,向虞公正式提出了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是个非常贪利的人,看宝玉和骏马异常喜欢,就一口答应了苟息。他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做攻虢先锋。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认为此事极其不妥,急忙在一旁加以谏阻,但利令智昏的虞公根本听不进去,钻进了晋人设计好的圈套里。
公元前658年夏,晋国大夫里克、苟息统率晋国军队通过虞国的土地去攻打虢国,虞公践约派出军队同晋军会师,然后协同晋军展开军事行动。晋军在虞军的积极配合下,进展顺利,很快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一举控制了虢、虞之间的战略要地,并通过此事进一步摸清了虢、虞两国的虚实,为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条件。时隔三年,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虞国大夫宫之奇这时更透彻地看清了借道背后所包藏的险恶用心,极力劝阻虞公,虞公非但不听,反而对宫之奇十分地不耐烦,说晋国是自己的同姓国,必不会害己。宫之奇见虞国灭亡近在旦夕,为避祸计,便率领族人逃离了虞国。荀息带兵消灭了虢国。再回军又消灭了虞国,苟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
处在我与敌两个大国之中的小国,敌方若胁迫小国屈从于他时,我则要借机去援救,造成一种有利的军事态势。战争指导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旦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消灭或制伏对手,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
展开
——唐太宗李世民
★孙子为富于天才的人,其书之在今日,无论任何人,莫不谓为万古不易之真理;又其头脑之甚有组织,思想之博大,读者不胜惊叹。
——[日]阿多俊介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
——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