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神话的哲学思考(神话学文库)
0.00     定价 ¥ 68.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69512960
  • 译      者:
    姜丹丹,刘建树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
  凯文·斯齐布瑞克,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神学院,致力于比较哲学和比较宗教学研究。现任美国西卡罗莱纳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

  译者:
  姜丹丹,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博士导师。

  刘建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神话的哲学思考》包含关于哲学与神话关系研究的十篇杰出论文。与普遍的对神话的误解相反,这些论文深入探索理性、想象和讲故事的关系,以此来追踪神话对人类信仰、起源和潜在未来的影响。本书认为,神话存在与人类日常经验之中,神话中兼有想象、叙事与真实的内容,神话中隐含着人类创造力及其再造的潜能。


展开
精彩书摘

四、 本文集的内容介绍

尽管本书中的所有文章都与这个主题有关,但由于提前未就文章的结论方向做出明确规定,所以这些文章只是关于此问题——哲学对神话研究的可能性贡献——的一系列观点与看法的代表。作者各抒己见,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分歧。在此,我归纳出了三个不同的主题。第一,神话并不是简单虚构的故事。但“真实的故事”这一观点的哲学内容是什么?从哪个角度来考察,神话是可信的?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对另一个问题的探索,即有关上帝故事的合理性问题。第二,许多文章都指出了不诉诸描述结构进行思考的困难性。如果思维和神话两者密切相关,如果思维经常而且总是通过神话来完成,那么神话研究也就能反映研究者的思想了。这个观点与下面的问题相关,即神话在哪些方面滋养了理性思维(例如科学思维、政治思维及哲学思维中所包含的理性思维)这一概念。如此,第三个主题也就呼之欲出。假如思维的神话特征可以理性化,换句话说,假如神话故事准确反映了真理,那么问题又来了:哲学家们应该成为神话创作者吗?

罗伯特·西格尔的文章《作为原始哲学的神话——以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为例》(Myth as Primitive Philosophy: The Case of E.B. Tylor)作为本书的开篇特别适合。在寻求把神话和哲学联系起来叙述的历史语境中,西格尔将该课题视作一个整体。他更多关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的巨著。作为现代主义学者的主要代表,泰勒认为理性是经验主义的,哲学与神话毫无联系。然而,反观泰勒的以上观点,他后来的研究中却出现了很多神话和哲学关联的理论。西格尔回顾了詹姆斯·弗雷泽(James Frazer)、吕西安·列维-布留尔(Lucien LévyBruhl)、保罗·雷丁(Paul Radin)、恩斯特·卡西尔、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罗宾·霍顿(Robin Horton)、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鲁道夫·布尔特曼(Rudolf Bultmann)和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等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1120世纪末期出现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对于神话是“虚构的故事”这个更加盛行的观点,许多研究神话的学者都敬而远之。正如西格尔所言,神话理论的近代史可以被看成对神话学的捍卫(Segal 1980)。基于此,泰勒给哲学家们树立了一个重要的准则。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第一,神话和自然哲学一样,在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时都怀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区别在于神话往往不如哲学和科学那样能应付自如。第二,他乐于追索以下论题,即神话的内容可能被误解、混淆,通常与哲学或者科学思考的看法不一致,并被后者取代。确切地说,为什么解释的神话模式会被其科学模式取代呢?这两种思想的分歧又在哪里?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西格为我们列举了泰勒对神话的相关解读。在这个解读中,理性经验、感性经验和想象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清楚地阐明。有了这个解读,我们就有了一个00评判更多当代理论的有力依据。在西格尔看来,泰勒的地位之所以越来越高,是因为他一直执着于对神话中智慧内容的研究。

当读到弥尔顿·斯卡伯勒的文章《神话与现象学》(Myth and Phenomenology)时,这本书就涉及了建构性哲学本身。斯卡伯勒在这篇文章中认为,尽管当代哲学不推崇神话,但现象学方法特别适合于缓和神话与哲学之间的紧张关系。“现象学”这一术语的定义往往相当宽泛,在神话研究中使用时尤甚。这使得斯卡伯勒从一开始就非常谨慎地勾画着这一方法中的每一个环节,随后才有存在主义转向。随着对存在主义现象学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他用此方法对《创世记》(Genesis)中的故事和柏拉图的作品《蒂迈欧篇》进行了解读,进而把这个方法引入了神话研究。

斯卡伯勒认为,存在主义现象学涉及对人类主体性或意向性的研究。在他的描述中,神话文本的解析集中在其揭露的存在类型上。在现象学哲学家看来,这个问题与神话文本的真实性无关,而与人类存在的理解差异有关,即在文本叙述中,它们最终被理解为是真实的还是幻想的,是具体的还是笼统的,是有计划的还是出于偶然的,等等。在有关神话合理性的问题上,斯卡伯勒主张神话是合理的,前提是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可操作的意向性问题上。同时,他还指出,不包含神话的思考是不存在的。他追溯了学者们试图剥离非神话思维的种种策略。

在《神话与语用符号学》(Myth and Pragmatic Semiotics)一文中,威廉·帕沃尔以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 S. Peirce)论述符号的特点与功用的著述为基础,详尽而系统地阐明了他对宗教神话的理解。与那些认为神话只用于表情达意、激发感情的学者的观点不同,帕沃尔坚持认为神话里包含着许多神秘符号,只有使用它们的人才知道其真实所指。正如他自己所说,神话不仅对存在主义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本体论也显得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如果哲学家只关心神话中的符号问题,那么神话的符号结构也就变得一文不名了。在文化系统或崇拜体系中,符号不仅用来表示目标物体,而且用来指引幸福生活的方法和模式,所以帕沃尔的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实用主义符号学。神话具有意动、情感和认知价值。如帕沃尔所言:“认真对待宗教文化体系,就要对其本体论命题及其存在主义理念进行认真思考。”

12在拙文《神话与形而上学》(Myth and Metaphysics)中,我写道:一些神话故事试图如此描述现实特点,我也尽力为此提供概念工具,以便大家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描述。我主张对神话进行形而上学解释,并不是对现象学和经验主义的侧重,也不是符号学对文化语言系统的研究。因此,这篇文章既可以被当作对斯卡伯勒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新发展,也可以被认为是对帕沃尔的实用符号学的推进,我的方法可以使它们相互补充。正如我在文章里写到的,原则上,形而上学并不关注真实——因为那被认为超出了人类经验和语言的范畴——而关注在其中所发现的特征。如果现象学家或者符号学家仅把神话解释为一种现实倾向,一种真实的世界模式,那么形而上学家就会问,这个模式是否描述了那个世界的特征(据称这些特征存在于任何环境之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尤其着意于展示形而上学和神话研究之间的相关性,包括哲学家之外的人开展的研究。众多宗教哲学家都赞同这一观点,即神话阐释者总是,或者说至少间接地,在一系列评估性假设之下开展工作。因为我认为他们即使不再探讨神话的真假这种规范性问题而把神话解释为亦真亦假,他们也至少需要事先理解,在何种意义上神话是真或假的,以及神话或真或假的特质是如何形成的。我的观点是:许多神话所描述的真实世界的方方面面,其实并非都是确定的。对查尔斯·哈茨霍恩(Charles Hartshorne)作品的形而上学式断言的理解,可以使神话阐释者们充分感受到,神话内容也许是可以理解的。我通过对佛教《起世经》(Aggaa Sutta)中苦界的生成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来论证以上观点。文章结尾,我呼吁大家进行跨文化的形而上学研究。

13神话是哲学家们为了展开理性思辨而不得不抛之脑后的东西。帕米拉·苏·安德森在《神话与女性主义哲学》(Myth and Feminist Philosophy)开篇即对以上观点予以明确反驳。神话就是将世间众生的实际生活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展示出来。结果,无论哲学家们是否接受自己的文本中实际有神话的影子,“实际上连哲学家们自己也成了展示的对象,他们的身份涉及性取向、种族、阶层及民族身份的变化等层面”。通过对人类生息的现实世界的思索或想象,某一群体往往借用神话构建自己的想象,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所着落,进而确立自己的身份。这些问题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因为其重要性而让女性主义哲学家欲罢不能。这样,神话与哲学不仅密不可分,而且是哲学家,尤其是女性主义哲学家的重要资源。简言之,正如后文卡里考特所述,安德森提出神话创作——甚至有哲学家参与的新的神话创作——的必要性。

不过,女性主义哲学并不是整齐划一、铁板一块的运动,因此安德森提出了女性主义研究神话的四种哲学方法(可以简称为构思、超越、颠覆及重塑策略)。安德森的应用类型学,不但有条理地归纳出了女性主义研究神话的各种方法,而且建设性地呼吁社会女性主义认识论方法应展开更充分的研究。沿着这一方向,女性主义哲学家并未放弃神话想象;相反,她们为了揭示与重新描述意义的一般结构而诉诸神话想象,以期能解放式地改造客观世界。

詹姆斯·威泽尔的文章《神话与道德哲学》(Myth and Moral Philosophy)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阅读故事的机会,即从道德哲学家的角度阅读《圣经》中的《堕落》以及柏拉图《会饮篇》中关于性起源的这两个故事的机会。同时,他在文章中也阐明了去神话色彩的观点。我认为这个观点在本文集其他文章中都很模糊。一直以来,这个观点仍被误认为是对神话的诋毁,并负载着超越神话的欲望。但正如威泽尔所说:“我们只对那些充满敬畏而又倍感珍贵的故事去除神话色彩”。他还指出:“我们批判那些幼稚的神话故事(比如童话);我们也去除一些故事的神话色彩,希望通过某种方法把它们融入成人世界”。

我们所爱的对象和对待的方式决定着我们的本性。威泽尔从这一古典角度对以上两个神话进行了探讨。基于这一理解,我们会很自然地把道德生活当成一种追求。随之,道德思维(哲学)与那些探求故事(神话)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非常密切了。因此,当从哲学的角度去除故事的神话色彩时,理性的局限性也就表露无遗了(如康德对《堕落》的解读),其结果并不是要放弃神话,而是对哲学进行神话式再加工,使之具有追求完美的品质。

14如果说前面提到的文章都据理力争,认为哲学不能对神话置之不理,而且二者联系甚密,那这一点在威廉·道蒂的文章《神话与后现代主义哲学》(Myth and Postmodernist Philosophy)也体现了出来。道蒂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立场,所以并未打算就神话的本质或者神话思维展开既清晰又准确的论述,而是在文章中通过实例阐明:各种观点都有自己的复杂面、残缺处和片面性。因此,他不情愿地放弃了神话研究中所谓的中立批判,进而对其进行剖析式解构。

道蒂认为后现代方法消弭了哲学学科的边界。随着理论与观察之间的实证主义式隔阂的消亡和模糊,哲学特权式的客观性也动摇了。他在文章中通过引用加尼·瓦蒂莫(Gianni Vattimo)说明:从现代到后现代的真正过渡,是对去神话色彩研究的再去神话色彩研究。最终,他的哲学忽视了学术领域之间的现代主义界线,自由地穿越于詹姆斯·希尔曼(James Hillman)的深度心理学,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awrence Grossberg)的跨文化研究及其他人的作品以获得信息,进而创造了一种跨学科的神话研究方法。对他本人来说,神话是充满想象力的杰作,对平凡事物和超凡现象都能进行有意义的解释。他在文章中展示出:哲学也具有同样的品质。

杰·贝尔德·卡里考特的文章《神话与环境哲学》(Myth and Enrironmental Philosophy)开篇便认为目前的环境危机需要一个环境准则去约束,而这个准则应以某个区域文化为基础,并能反映出各个文化的意愿。但是,卡里考特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不仅认为西方诸如哲学和科学等领域的思维模式与神话相牵连,而且要求二者为塑造新的神话世界观进行合作。但由于我们所面临的是全球性问题,对其反映就不能是零散的文化伦理集合。我们需要协调或精心编排世界众多宗教的神话故事。正如卡里考特坚持的一样,假定每一个神话世界的观点都不仅仅是对同一终极现实的感知[例如,约翰·希克(John Hick)的浪漫现代主义观],而是对它的构建,那么这个多宗教“乐团”的“指挥者”就要演奏出符合全球文化的“音乐”了。尽管存在争议,卡里考特还是认为这位“指挥者”的最佳候选人是科学,是有建设性意义的后现代科学,而不是充满简化论、机械论和即便已继承笛卡尔二元论的物质主义的现代科学。卡里考特所推崇的后现代神话(或者称之为“宏大叙事”)必须包罗万象、条理清晰、内容真实、引人入胜且实事求是,否则将不为人们所信。

克里斯托弗·弗拉德的文章《神话与意识形态》(Myth and Ideology)主要研究神话原理和意识形态原理的交叉部分。他试图阐明自己的“政治神话”,即隐含政治意识并吸引读者认同,甚至有可能遵守其隐含内容的叙述。他提出的这个模式不仅为识别和分析神话话语中的政治内涵提供了方法,同时也为研究政治话语中的神话内涵提供了工具。弗拉德在对待这个问题时别出心裁(尤其与本书中的其他方法相吻合),原因在于他反对政治理论中的非理性传统。在这一传统中,神话信仰成为受感情驱使的、集体的、具有心理驱动的信仰需求的表征。这一需求经常凌驾于理性知识或事实评价之上。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写道:“没有必要把神话看作对某些特殊意识类型的描写,或将神话信仰置于非理性精神病理学中”,创制神话“是在特定意识形态领域清楚理解政治事件的一个完全常规的方法”。

1511如果说西格尔的文章很适合作为本书的开篇,那么以玛丽·格哈特与阿伦·罗素的文章《神话与公共科学》(Myth and Public Science)收尾恰好可形成呼应之势。西格尔的文章中应用了泰勒的观点,把自然科学作为理性思维的一个范例,认为它是对某个特殊领域的中立思考;相对于此,神话思维的缺陷就很明显了。玛丽·格哈特和阿伦·罗素通过展示大众科学对神话叙述结构的依赖进而调和科学的范式地位。他们采用的方法并不是在后现代的愤恨中否决客观性和理性准则,而是要表明科学的说服力对神话叙事的处处依赖。科学报道和报告中出现的“大众科学”其实是吸收了个人实验的实证性调查和分析性研究结果,并将其转换成叙述性故事;其实就是装点实验研究使其具备故事品质的一些主题。这种大众化的科学内容因载体形式的不同而使得其所暗示的时代背景往往具有神话意味而不是历史真实。因此,当科学为了实现对公众的示喻功能与劝诱功能时,必须诉诸叙事的结构和功能层面,其与神话就牵连甚密了。从这点看来,科学依附于神话的丰富性﹑解释力﹑持久性﹑发展力及虚实交缠的特质。正如作者结尾所论,人们似乎乐于接受以下观点:虚构小说里允许事实成分的存在;纪实文体中夹杂虚构成分往往不为人们所接受。然而,基于它们的内在特性,神话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是人类理解力的美学诉求而非骗局。

研究神话的大多数方法都没有明确回答神话的真实性问题。我希望,神话理论者们能去思考自己的假想,得出真实的东西;哲学家们开始欣赏思维中叙事的功用。这样,双方都将会体会到本文集所提供的各种哲学方法的宝贵价值。

……

展开
目录

引言:用哲学研究神话凯文·斯齐布瑞克 / 001

第一章作为原始哲学的神话——以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为例

罗伯特·西格尔 / 018

第二章神话与现象学弥尔顿·斯卡伯勒 / 047

第三章神话与语用符号学威廉·帕沃尔 / 065

第四章神话与形而上学凯文·斯齐布瑞克 / 084

第五章神话与女性主义哲学 帕米拉·苏·安德森 / 100

第六章神话与道德哲学詹姆斯·威泽尔 / 122

第七章神话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威廉·道蒂 / 144

第八章神话与环境哲学杰·贝尔德·卡里考特 / 161

第九章神话与意识形态克里斯托弗·弗拉德 / 177

第十章神话与公共科学玛丽·格哈特阿伦·麦尔文·罗素 / 195

索引 / 21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