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立足于胶东地区传统古村落民俗文化,从文化史、口述史的角度系统研究民俗类型、特征等,主要涉及节庆习俗、生产习俗、饮食习俗、建筑习俗、现代城市习俗、传统祭拜习俗等相关内容。以民俗文化为本,以口述传播为路径,通过对胶东民俗的聚焦与考证,获得胶东民俗文化的区域特征及其传播与影响。具体从村落古建筑、四合院文化、大槐树信仰、舞台文化、地域特征、节日、饮食、人生礼仪等角度进行了研究论述。理论方面,主要从口述传播的内容、文本与符号建构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强调新媒体兴起带来的民俗口述传播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节西河阳村古建筑格局
一、西河阳村老房屋特征
胶东民间曾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县的房,栖霞的粮,蓬莱净出好姑娘。”民谣中的“黄县房”,指的是西河阳村中的一种老式房子——哈瓦房。据地方志记载:自明代以后,黄县的民房建筑向以设计精细、宅院规划完整、房屋宽敞明亮、美观实用而闻名。经过时代的发展以及历史和文化的交互作用,西河阳村的传统古建筑在社会变迁中调适,发展为今天的村落格局。其中,陆续翻新的一些新式建筑,与原住宅的大气端庄相比差异很大。片区以中央主路为界,路南主要是新建房屋,路北保留传统古建筑更多。目前,西河阳村中的哈瓦房存有二百多座,一些老宅院甚至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新式房屋虽也体现了当地的建筑特色,但时代气息太过浓厚,与老黄县房不论是风格还是气势上都显得格格不入。这一节我们就以西河阳古老民居为例,考察有着鲜明特色的黄县哈瓦房(见图2-1)。
图2-1鸟瞰中的西河阳村
1房屋结构特征
院墙高耸、青瓦白墙、庭院深邃、外敛内扬,这些都是西河阳村老房子的特点。老房子多为坐北朝南而建,因地处北方,又靠近渤海,坐北朝南不仅有利于采光,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遮挡北风作用,这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建房经验。因房子大多是三合院、四合院,大门的朝向与主屋朝向彼此互不影响,所以有的大门也并非朝向南方。以路为界,路两边的房子多是门对门对称分布,既有坐北朝南,也有坐南朝北。在纵向街道两旁的房子大门则选择向东开门,向西开门的几乎没有。依照布局的讲究,大门不能正对着路口或对门山墙。遵循这样的原则,村落的宅院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格局,看不出是宅院迁就着村路,还是村路迁就早已落成的宅院。不论是新建的房屋还是老宅院,房屋式样大都是瓦房,瓦房是胶东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冬暖夏凉。在没有空调暖气的岁月,缓解了气候带来的诸多不适,瓦房是村民依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做出的选择。房屋风格讲究“贵精而不贵丽”“实用而不奢华”,体现了村民对屋宇格局的理解。这些老房子不仅是村民居住的处所,也体现着村民的文化思想观念。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到“消费是一种语言”,消费活动中,所消费的每样货品都代表着一种语言。这一点在传统的民俗建筑特点中也有较深刻的体现。西河阳村是以商致富发展起来的村落,当胶东大多数居民从事农耕活动的时候,西河阳村就已出现很多优秀的商界经营奇才,虽然家境殷实,但他们仍旧保持着低调、谦虚和进取的品格。这在房屋建筑中也能得到体现:整体宅院的门面都比较小,若是家里有钱,种地多,有马车驴车的,门才会相对阔绰些;外面的墙体也大多由火山石垒砌而成,少数讲究人家会把每块石头打磨成相同的几何图形,来营造整齐美观的视觉效果。从外部看,西河阳村的老房子比较普通,看上去只是毫不张扬的“小户”人家,但里面的场景,只有入了门才能得见乾坤。
大门往往是木头雕刻,上方都有精心装饰的门楣,刻有不同图案的木质门簪(见图2-2)。木门簪的下方相对应的有一对门枕石,过去人们所说的“门当户对”就是指的这门枕石和门簪。村民王祥波告诉我们,过去村子里一般人家的图案多以福字、荷花等为主,稍富有的人家,以蟾蜍、蝙蝠、桃、蝉等为主,且图案更为复杂。因此从门簪和门枕石的图案上就能看出主人的贫富与否。此外大门上装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吉祥的字,如“紫气东来”“福星高照”等。有些村民家门顶部会留有一个圆洞,王纪理先生(见图2-3)告诉我们说这是燕子洞,是村民给燕子留的特殊通道,燕子可由此飞进村民家里搭窝筑巢。看似合理,但仔细思考又有些不妥:燕子是有翅膀的,为什么非要从这个小洞飞过去呢?小洞不大,来回应该也不是很方便。带着疑问,后来到了马淑明老人家,再次向他询问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更加有趣。他认为,这是为祖先留下的神洞、先人洞。晚上把门关上,先人的灵魂没法进来,所以在门上留个洞,让先人“有路可走”,能回家来看看,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这体现了村民对祖先的追念。此外,门槛一定要用榆木修葺,门槛处于刚进门的位置,意味着主人家年年有余(榆)。
墙体多用当地产的火山石垒成,色泽灰黑,外表粗糙。所用的石头都要经过加工,做到平滑无间隙,看起来整齐美观。老房子很少会再刷一遍墙皮,墙体的石头直接裸露在外,因此稍有讲究的人家都会将石头的形状做好。条件一般的人家的墙大多是泥和石块等混合垒砌。有钱人家做好墙以后,还要在墙上竖起木头,因为过去的“胡子”(贼或土匪)会来偷盗,为达到偷袭的目的,土匪们一般都会在墙上打洞,然后趁主家不注意就进入房屋偷东西或绑票。在墙上再加一层木头做防护,一是为了更结实,二是土匪凿木头进来时声音很大,能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提醒主家防范。此外,大户人家房子比较高,门上还有个小门楼,门楼的空间很大。据说有次土匪把一个大户人家包围起来了,那家人就在门楼上用枪抵抗,在高处占据优势,土匪就没敢进去,这户人家因此得以保全。
2宅院内部环境及构造
推开老房子的门,迈过门槛,穿过一条狭长的过道,就看到一堵或精美或简朴的照壁,上面写有“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文字(见图2-4),有的以一些梅花、牡丹、石榴、荷花、鲤鱼等砖雕吉祥图案匹配,有的则没有任何修饰。村民说,安放照壁可不只是为了美观,从布局文化上来说,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那是不吉利的,因此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以保持整座房屋建筑的“气畅”。又因放置在门口与庭院之间,出于方便考虑,这堵墙又不能封闭,所以照壁这种建筑形式就诞生了,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一部分。在村落中,说起照壁村民也有说是为了挡住外面的邪气或晦气,把好运留在家中,说明照壁在村民心中占据着特殊地位,不仅仅作为观赏作用而存在。穿过照壁,进入院落,便会发现房屋做工的精巧,整座宅院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木材以松柏木、楸木、青白杨等为主;门窗采用自摘式,这样推拉更加方便;石料精选龙口当地的青石,据说青石不仅耐用,还能辟邪,村民们建房的时候大都选用青石。从现存的各处老房子来看,大都呈四合院式布局、中轴对称型,围绕正房组成封闭的空间形式。北面的房间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院中的路面由石块铺砌,给人以庄重、稳定、中庸的感觉,形成一种宁静、安全、舒适而又相对封闭的环境氛围。
出于实用及礼制观念,进入院子,首先看到的往往不是主屋,通常会有一个小的房间,被称作“耳房”,“耳房”建于正房两侧,如耳朵,而得名。大户人家通常会有守门人,他们就在耳房里,来了客人会向主家通传。此外,因耳房还用做储藏之用,一般有粮囤,放着粮食一类的东西。旧时有要饭的人登门乞讨,守门人会给予施舍,主家以此谋取善名。耳房虽然并不是住宅所必需的,但对村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除了耳房、普通房间,院子里一般还有饲养家畜的圈舍,如吉元大院里的猪圈就建在正房之前,前方是厕所。一个农村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厕所,不分男女。厕所与猪圈相连的墙底部会有个洞,连通两处,听王纪理先生介绍说,通过这个洞,厕所内的便坑直通猪圈,猪可以直接取食人的排泄物,猪粪可以用来做肥料。厕所与猪圈二合一的形式有很多优势:污染源集中,便于清理;人的排泄物作为猪食的一部分,节省猪饲料;充分利用资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观念,也是劳动人民在物质贫乏时期,对资源合理利用的智慧选择。不过,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地主阶层的消亡,封建大家庭逐渐瓦解,渐渐成了一家一户制。宅院里人口不断减少,封建经济走向终结,一些原本适合大家庭房屋布局的作用也逐渐消失。如耳房、仆人住的房间、账房等,这些房屋多位于家院外缘,现在都成了放杂物、家什、电动车、自行车等物品的仓房。后期建房的村民很少有另建南屋的,一般除了主屋,还有东西厢房,南屋的一些功能就转移到了东西厢房。
此外,花园也是村民家中必不可少的,有的开在房前,有的开在屋后,村民在房后一般会留出一片空地,套一堵后墙形成后院,即使普通民众家没有后墙,也会留出后院,因为在当地人看来,没有后院,将房屋后窗直接临后街是“不成住处”的。而且花园也是住宅内部的公开场所,是家人之间讨论、交流、放松、休闲的场地,人们在这里活动,既避免打扰室内活动,又能与外界隔离,是一种对外私密对内公开的场所。因此几乎每家都会有一个小花园,面积有的大些,有的只是种些花草的小空地,为宅院增添了不少美感。种植花草很有讲究,不仅讲求美感,也注重实用性,如院子里很少会种夏天容易招惹蚊子的花草。
石榴是比较受村民们欢迎的,在林凤伦家中采访的时候,我们看到院子里有棵石榴树,询问她栽种这种树的初衷,她回答道:“石榴好看,有多子多福的意思,你看现在是夏天,院子里太热,洗衣服的话,就在石榴树下,用完的水可以直接倒了,方便嘛。”村民们对花草的品种名贵与否并不在意,花草只是日常生活的点缀,爱花爱的是其简单、质朴的美。现在一般人家都会在院子里铺上水泥地,干净而方便,但西河阳村民家里的水泥地不多,留下的泥地可以用来种花种菜,比水泥地更为实用。
村内的老房多仿照殿宇造型,屋角昂翘,梁脊横卧,屋顶耸立,构成优美的天际线;泥质鱼鳞灰瓦履顶,呈曲线形,哈瓦叩垅有阴有阳,突出部分为阳,层次清晰。房屋呈斜面,屋瓦的层次错落,不仅美观,而且分散了外部的压力,如风雨的冲击。下雨时,雨水经过缓冲,流至屋檐落地,形成一排排壮观的水帘。直到现在,那些有一二百年历史的房子,依然坚固,经过简单的修整仍可以用做正常的民居。因其美观性和实用性,来这里参观的人都为之赞叹。
目录
第一章 民俗文化传承与口述传播 1
第二章 建筑格局中的西河阳村 35
第三章 家族关系下的村落格局 58
第四章 胶东地域下古村落的民俗文化考察 91
第五章 村落民俗生活的口述传播 111
第六章 口述传播的内容、文本与符号建构(上) 138
第七章 口述传播的内容、文本与符号建构(下) 160
第八章 新媒体兴起与口述传播叙事表达的变迁 178
参考文献 198
后记 203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