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诗礼传家(第一辑)
0.00     定价 ¥ 80.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100162883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于2016年6月25日在曲阜召开成立大会,并举办中华诗礼家风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收到论文46篇,中华孔子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等单位大力支持,提交20余篇高质量论文,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北京师范大学晁福林教授发来贺信,著名学者张立文、李存山、王中江、李景林、颜炳罡等出席会议并提交论文。孔子后裔从不同行业领域展现诗礼传家的优秀家风的论文。本次研讨会的研讨成果将成为今后家风、家训与家规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与指导。
展开
精彩书摘
  《诗礼传家(第一辑)》:
  在孔子思想的治理下,中国在数千年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家教传统,包括家谱、家训、家规、家礼,等等,这个体系的完整可以说是举世罕见。这里面,代表中国家礼方面的著作,影响最大的,甚至影响到整个东亚,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就是《朱子家礼》。我简单把《朱子家礼》的一些情况做个介绍。
  首先,介绍一下《朱子家礼》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家知道,唐末五代时期,中国陷入长期的战乱,这个战乱导致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因为当时,很多大家族在战乱中解体,很多士大夫家庭,本来传承多代了,士大夫家庭或者被杀,或者因为战争,他的爵位没法沿袭,这样他的家教家礼也纷纷中断。到了宋初,有很多官宦之家,他也没有家礼了。中国古代规定,士大夫家有家庙,但是到了宋代,大多数士大夫家庭连家庙都没有了。朱熹做新安主簿的时候,发现当地的老百姓和士大夫结婚都没有婚礼,所以这些现象就促使朱熹来整理中国的家礼。
  《朱子家礼》的出现还有一个动机,因为当时社会动乱,礼崩乐坏,人心又需要安慰,许多士大夫就转向佛教了,朱熹通过重建家礼,恢复儒家对家庭的影响,来与佛道相竞争。
  其次,谈一谈《朱子家礼》的主要内容。它的内容体系非常完备,主要包括了通礼和冠婚丧祭,即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后来被称为国人人生的四大礼仪。通礼包括了祠堂、深衣制度,还有司马光的《司马氏居家杂仪》。其中,朱熹特别重视祠堂,祠堂本来不在家礼的开头,是在祭礼这部分,朱熹特别把祠堂提到了家礼的首位,而且特别做了说明。他说:“祠堂本合在祭礼篇,凡报本返始之心,尊宗敬祖之意,是有家名分之首,所以开业传世之也。”家礼培养人的抱本返始之心,尊宗敬祖之意,朱熹认为,祠堂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他说了一句话,要先立吾其大,就是先立祠堂。
  祠堂虽然古已有之,但是到了朱熹,才把它推广到民间,把它制度化了。朱熹的祠堂制度非常完备,也很具体,包括祠堂的规制、管理者,规定只有宗子才有祠堂,世代只有宗子的神主才能安放在祖祠里。祖先牌位的安放、祭田的设置、祭祀的礼仪,皆由宗子负责。朱熹的祠堂制度有很多的祭祀活动。每天早晨宗子要晨业,早上天明马上去祭祀,包括族长在内的家庭成员,有事则报、出入则报。你要到外地去,如果超过一天,走之前,要给祖宗告知一下,祭祀一下,要焚个香,三天半个月都有详细的规定,出必告,返必面,《弟子规》和这个是完全一致的。“事死如事生”,这个规定是非常具体的。
  朱熹还特别规定,遇上火灾、水灾、盗贼,这个时候,你不能先去抢救你的财产,要先把神主抢救出来,要先把谱牒抢救出来。另外,像春节、清明、重阳这些节日,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在祠堂有家祭。有一个非常完备的家祭系统。
  实际上,祠堂也就是家庙。一直到宋代,也不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在上古,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老百姓不准建家庙。朱熹的祠堂制度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它就是家庙,实际上允许老百姓建家庙,祭祀祖先。当然,按五服祭,不祭始祖,这个保留了当时的特征,但是这个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经过朱熹的改造,祠堂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庙,因为他发展了一个宗祠制度,有了族帖,然后和家规、家法、乡村之治这一套,结合起来了,所以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婚冠丧祭的四大人生礼仪,我们一看,就发现它仍然是以祠堂为核心。比如冠礼、婚礼举行之前,先要到祠堂来告诉祖先,我家儿子要结婚了,我的儿子要成人了,然后举行礼,礼举行完了以后,再回到祠堂,再来把新媳妇领着,见祖宗,它是非常具体的。
  祠堂是家礼的一个核心,因为这一切婚冠丧祭的人生礼仪,都是在祠堂这个平台上来进行。如果祠堂没了,家礼也就废了,因为它没有平台了。没有平台,礼仪是没法演出的。
  ……
展开
目录
贺信、致辞
牟钟鉴先生贺信
晁福林先生贺信
王中江会长致辞
孔德墉会长致辞
主旨演讲
乡绅、乡规、家规与中国古代社会
家风传承与孔氏宗亲的文化意义
漫议家风
诗礼传统铺就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家风
《朱子家礼》与家教家风建设
立身治家之道——《颜氏家训》的主旨及其现代意义
教家立范:传统家训教化的经验与借鉴
关于新谱研究的几个问题——意义·规模·方法
家风、家规、家训、家教
诗礼传家一脉长——孔子后裔的祖训与家风
诗礼传家的内涵及价值
孔子的家教及其影响——从“庭训”说起
家风濡染,玉汝于成——由古代家风引发的反思
孔氏后裔廉政家风的传承——以孔仅和孔奋为例
“不学诗,无以言”——清代前中期孔氏家族诗人交游论略
曲阜孔氏家风与党员干部家庭建设
18世纪中日家训比较
孔子研究
孔子生年月日及形貌
孔子“孝”论的三个维度
世人如何看孔子
《孔丛子》与先秦孔氏家学的酝酿与演化
孔氏家学与《尚书》学关系考论
从《史晨碑》看孔子在汉代的影响
情性·德性·德行——孔子仁学思想的特色
儒学研究
论孝与仁
《大学》本义新探
颜之推“礼缘人情”说对礼法的革新
《传习录》克私功夫论初探
儒家忧患意识浅论
大学生亟待提升国学素质
孔裔谈孔
文宣公孔宜对儒家入世哲学的运用
曲阜世泽长,淳邑家声远
追考平阳儒学曾有的辉煌
孔氏昌弼公后裔迁徙及融入藏族演变过程初探
作者信息
《诗礼传家》稿约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