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礼传家(第一辑)》:
在孔子思想的治理下,中国在数千年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家教传统,包括家谱、家训、家规、家礼,等等,这个体系的完整可以说是举世罕见。这里面,代表中国家礼方面的著作,影响最大的,甚至影响到整个东亚,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就是《朱子家礼》。我简单把《朱子家礼》的一些情况做个介绍。
首先,介绍一下《朱子家礼》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家知道,唐末五代时期,中国陷入长期的战乱,这个战乱导致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因为当时,很多大家族在战乱中解体,很多士大夫家庭,本来传承多代了,士大夫家庭或者被杀,或者因为战争,他的爵位没法沿袭,这样他的家教家礼也纷纷中断。到了宋初,有很多官宦之家,他也没有家礼了。中国古代规定,士大夫家有家庙,但是到了宋代,大多数士大夫家庭连家庙都没有了。朱熹做新安主簿的时候,发现当地的老百姓和士大夫结婚都没有婚礼,所以这些现象就促使朱熹来整理中国的家礼。
《朱子家礼》的出现还有一个动机,因为当时社会动乱,礼崩乐坏,人心又需要安慰,许多士大夫就转向佛教了,朱熹通过重建家礼,恢复儒家对家庭的影响,来与佛道相竞争。
其次,谈一谈《朱子家礼》的主要内容。它的内容体系非常完备,主要包括了通礼和冠婚丧祭,即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后来被称为国人人生的四大礼仪。通礼包括了祠堂、深衣制度,还有司马光的《司马氏居家杂仪》。其中,朱熹特别重视祠堂,祠堂本来不在家礼的开头,是在祭礼这部分,朱熹特别把祠堂提到了家礼的首位,而且特别做了说明。他说:“祠堂本合在祭礼篇,凡报本返始之心,尊宗敬祖之意,是有家名分之首,所以开业传世之也。”家礼培养人的抱本返始之心,尊宗敬祖之意,朱熹认为,祠堂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他说了一句话,要先立吾其大,就是先立祠堂。
祠堂虽然古已有之,但是到了朱熹,才把它推广到民间,把它制度化了。朱熹的祠堂制度非常完备,也很具体,包括祠堂的规制、管理者,规定只有宗子才有祠堂,世代只有宗子的神主才能安放在祖祠里。祖先牌位的安放、祭田的设置、祭祀的礼仪,皆由宗子负责。朱熹的祠堂制度有很多的祭祀活动。每天早晨宗子要晨业,早上天明马上去祭祀,包括族长在内的家庭成员,有事则报、出入则报。你要到外地去,如果超过一天,走之前,要给祖宗告知一下,祭祀一下,要焚个香,三天半个月都有详细的规定,出必告,返必面,《弟子规》和这个是完全一致的。“事死如事生”,这个规定是非常具体的。
朱熹还特别规定,遇上火灾、水灾、盗贼,这个时候,你不能先去抢救你的财产,要先把神主抢救出来,要先把谱牒抢救出来。另外,像春节、清明、重阳这些节日,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在祠堂有家祭。有一个非常完备的家祭系统。
实际上,祠堂也就是家庙。一直到宋代,也不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在上古,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老百姓不准建家庙。朱熹的祠堂制度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它就是家庙,实际上允许老百姓建家庙,祭祀祖先。当然,按五服祭,不祭始祖,这个保留了当时的特征,但是这个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经过朱熹的改造,祠堂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庙,因为他发展了一个宗祠制度,有了族帖,然后和家规、家法、乡村之治这一套,结合起来了,所以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婚冠丧祭的四大人生礼仪,我们一看,就发现它仍然是以祠堂为核心。比如冠礼、婚礼举行之前,先要到祠堂来告诉祖先,我家儿子要结婚了,我的儿子要成人了,然后举行礼,礼举行完了以后,再回到祠堂,再来把新媳妇领着,见祖宗,它是非常具体的。
祠堂是家礼的一个核心,因为这一切婚冠丧祭的人生礼仪,都是在祠堂这个平台上来进行。如果祠堂没了,家礼也就废了,因为它没有平台了。没有平台,礼仪是没法演出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