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政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考纲解读
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联系和发展、认识和实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规律、真理等基本概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作用。
第一节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1.哲学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把世界观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能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经典例题
【单选】“你播种一种信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转化④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解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①②正确。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与物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经典例题
【单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
C.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答案】C。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用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来解释世界本原的哲学学说,是唯物主义发展的初历史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物主义发展的彻底、科学的形态。它从无限多样的物质中抽象出共同的特征,从哲学角度概括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这种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经典例题
【单选】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答案】A。解析:主观主义指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或本本出发,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B项不符合题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C项不符合题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题目中“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
2.唯心主义的类型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心”“意志”等)当成是第一性的,而把客观事物说成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自然界、社会与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的某种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它的产物。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查精神和物质、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做出了科学系统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第二节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与意识
(一)物质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由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指出了物质的本质的属性或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而意识却依赖于物质,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能够被人们所感觉、认识、反映。简言之,物质是可认识的。
第三,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一切物质形态的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绝对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却随着科学和实践的进步而经常变化,是可变的、相对的,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属性混为一谈。
经典例题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现象是()。
A.只有一部分是可以被认识的
B.绝大部分可以被认识的
C.没有不可认识的
【答案】C。
(二)意识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感知、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意识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意识起源问题的科学解决,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从意识的起源方面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原理的正确性。
2.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
从物质器官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从内容上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表现如下:
(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它们的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的。
(2)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却是客观的。
(3)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这种虚假的主观映象(如鬼神观念)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不是对存在的反映,而在于前者的反映是近似真实的,后者的反映则是虚假的。
经典例题
【单选】中国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不苟且、不将就、不敷衍,精耕细作、精琢细磨,体现专业、注重品质的精神。从哲学上看,这段话强调的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