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公教育2020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用书:综合
0.00     定价 ¥ 49.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19273682
  • 作      者:
    中公军考研究院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0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用书:综合》根据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要求编写,全书体系健全,内容精简。本书主要特色如下:
1.正文部分细致梳理知识点,重要考点后配有经典例题,便于考生复习。
2.本书配有知识拓展,给考生提供应试策略。
3.在每一部分开头,设有知识图谱,便于考生了解知识体系。
4.在每一章后面配有强化练习,便于考生巩固所学知识。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公版·2020军队院校招生文化科目统考复习用书:综合》全书严格依据考试大纲编写,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第二部分是物理,第三部分是化学。政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思想品德修养等。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与原子核,热学,光学等,涵盖了军队院校招生考试要求的考点。化学包括化学基础概念和基础原理,常见无机物,常见有机物,化学实验基础等。本书注重学科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设置了经典例题,依据考试真题,讲解核心考点,把握命题趋势,助力考生备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政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考纲解读

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联系和发展、认识和实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规律、真理等基本概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作用。

第一节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1.哲学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把世界观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能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经典例题

【单选】“你播种一种信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转化④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A。解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①②正确。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与物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经典例题

【单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
C.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答案】C。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2.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用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来解释世界本原的哲学学说,是唯物主义发展的初历史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物主义发展的彻底、科学的形态。它从无限多样的物质中抽象出共同的特征,从哲学角度概括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这种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经典例题

【单选】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答案】A。解析:主观主义指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感情、愿望、意志出发,从狭隘的个人经验或本本出发,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使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B项不符合题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C项不符合题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题目中“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
2.唯心主义的类型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心”“意志”等)当成是第一性的,而把客观事物说成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自然界、社会与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的某种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它的产物。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查精神和物质、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做出了科学系统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从世界观来说,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的,人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从认识论来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历史观来说,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第二节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与意识
(一)物质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由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指出了物质的本质的属性或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而意识却依赖于物质,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物质作为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能够被人们所感觉、认识、反映。简言之,物质是可认识的。
第三,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一切物质形态的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绝对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却随着科学和实践的进步而经常变化,是可变的、相对的,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结构、属性混为一谈。
经典例题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现象是()。
A.只有一部分是可以被认识的
B.绝大部分可以被认识的
C.没有不可认识的
【答案】C。
(二)意识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感知、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意识不仅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意识起源问题的科学解决,揭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从意识的起源方面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原理的正确性。
2.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
从物质器官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从内容上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的表现如下:
(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的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它们的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的。
(2)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却是客观的。
(3)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来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这种虚假的主观映象(如鬼神观念)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不是对存在的反映,而在于前者的反映是近似真实的,后者的反映则是虚假的。
经典例题

【单选】中国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不苟且、不将就、不敷衍,精耕细作、精琢细磨,体现专业、注重品质的精神。从哲学上看,这段话强调的是()。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政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考纲解读
第一节哲学基本问题
第二节辩证唯物论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五节历史唯物主义
强化练习
第二章政治知识
考纲解读
第一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节全面深化改革
第四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五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六节推进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节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第八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九节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强化练习
第三章经济知识
考纲解读
第一节商品、货币和价格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四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五节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强化练习
第四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考纲解读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节坚定理想信念
第四节爱国主义
第五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强化练习
第五章国防和军队建设知识
考纲解读
第一节人民军队
第二节习近平强军思想
第三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四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
第五节加强军队政治工作,聚焦能打仗、打胜仗
第六节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强化练习
第二部分物理
第一章力学
考纲解读
第一节质点的直线运动
第二节相互作用
第三节牛顿运动定律
第四节曲线运动
第五节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
第六节功和能
第七节碰撞与动量
第八节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强化练习
第二章电磁学
考纲解读
第一节电场
第二节恒定电流
第三节磁场
第四节电磁感应
第五节交变电流
第六节电磁波
强化练习
第三章原子与原子核
考纲解读
强化练习
第四章热学
考纲解读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第二节固体、液体与气体
第三节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
习题演练
第五章光学
考纲解读
第一节几何光学
第二节光的本性
强化练习
第六章单位与单位制
考纲解读
强化练习
第三部分化学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考纲解读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二节化学用语和常用计量
第三节分散系
第四节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五节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六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七节电解质溶液
强化练习
第二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考纲解读
第一节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强化练习
第三章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考纲解读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概述
第二节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强化练习
第四章化学实验基础
考纲解读
第一节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基本操作
第二节实验室常见事故的预防及处理办法
第三节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第四节常见物质的检验
第五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第六节物质测定实验方案的设计
强化练习
第五章化学与应用
考纲解读
第一节化学与健康
第二节化学与环境
第三节化学与军事
强化练习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