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医学发明/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
0.00     定价 ¥ 25.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21417128
  • 作      者:
    [金]李杲
  • 出 版 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史大卓,男,1960年3月生,山东菏泽人。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常务副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全国政协委员。1993男7月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先后2次在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心血管病中心访问学习。
展开
内容介绍
  《医学发明》为金末元初名医李杲所著,由其弟子罗谦甫整理刊行,共9卷。该书在《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李氏脾胃学说的内涵。全书以医论形式为主,间杂部分方论。由于历史原因,原书缺漏甚多,给后世学习该书带来困难。本次整理,点评专家根据《古今医统正脉全书》节录之9卷本,结合残卷本,参考李东垣其他著述,进行补充、校注,使之趋于完整。新增了“点评”,是点评专家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对《医学发明》原文详析医理,阐明幽微,以达原书要义,对广大临床中医师和中医爱好者深入理解李氏脾胃学说,并应用于临床,甚有参考价值。文前增加了“全书点评”,对《医学发明》的成书背景、内容特点、主要学术思想、学习要点等给予归纳和总结,使读者对该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书末附有“方名索引”,方便读者查阅。《医学发明/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是中医药院校师生和临床中医师学习《医学发明》的案头参考书,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医学发明/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
  通,可以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大热之滞也,亦能泻大便。与大黄气味同者,皆可泻血滞,岂止防己而已。通草甘淡,能助西方秋气下降③,利小便,专泻气滞也。小便气化,若热绝津液之源于肺经,源绝则寒水断流,故膀胱受湿热,津液癃闭、约缩,小便不通,宜以此治之。其脉右寸洪缓而数,左尺亦然,其证胸中烦热,口燥舌干,咽嗌④亦干,大渴引饮,小便淋沥或闭塞不通,胫酸脚热,此通草主之。凡与通草同者,茯苓、泽泻、灯草、猪苓、琥珀、瞿麦、车前子之类,皆可以渗泄利其滞也。此虽泄气滞小便不利,于肺中有所未尽尔。
  予昔寓长安,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大坚硬如石,壅塞之极,脚腿坚胀,破裂出黄水,双睛凸出,昼夜不得眠,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其亲戚辈求治,病人始病不渴,近添呕哕,所服治中满、利小便之药甚多。细思《素问》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膀胱,津液之府,气化乃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闭,是无阴,阳气不化者也。凡利小便之药,皆淡味渗泄为阳,止是气药,谓禀⑤西方燥金之化,自天降地,是阳中之阴,非北方寒水,阴中之阴所化者也。此盖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北方之阴,肾水不足。膀胱,肾之室,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非膈上所生也,独为关,非格①病也。洁古曰:热在下焦,填塞不便②,是治关格之法。今病者,内关外格之证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乃可愈。遂处以禀北方之寒水所化,大苦寒气味者黄柏~知母各二两,酒洗之,以肉桂为之引用③,所谓寒因热用④者也。同为极细末,煎熟水⑤为丸,如桐子大,焙干,空腹令以沸汤下二百丸。少时来报,药服须臾,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痛,溺如瀑泉涌出,卧具尽湿,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故因记之。或曰:防己之性若何?曰:防己大苦寒,能泄血中之湿热,通血中之滞塞,补阴泻阳,助秋冬泻春夏药也。比之于人,则险而健者也。险健之小人,幸灾乐祸,遇风尘之警,则首为乱阶⑥。然而见善亦喜,逢恶亦怒,如善用之,亦可以敌凶暴之人,保险固之地。此瞑眩⑦之药,圣人有所存而不废耳。大抵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人身心为之烦乱,饮食为之减少。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治下疰⑧脚气,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真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复有不可用者数事:若遇饮食劳倦,阴虚生内热,元气、谷气已亏之病,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饮,是热在上焦肺经气分,宜淡渗之,此不可用二也;若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宜补以人参、葛根之甘温,用苦寒之剂则速危,此不可用三也。若下焦有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然后可审而用之耳。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夫人参之甘温,能补气之虚,羊肉之甘热,能补血之虚。羊肉,有形之物也,能补有形肌肉之气。凡气味与人参、羊肉同者,皆可以补之,故云属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形气者,有无之象也。以大言之,具天地两仪者也,以小言之,则人之阴阳气血也。以之养生,则莫重于斯。以天地物类论之,则形者,坤土也,人之脾胃也,乃生长万物也。地欲静,静则万物安。坤元一正之土①,亘古不迁者也。耕种之土,乃五行运用者也。动之有时,春耕是也。若冬时动之,令天气闭藏者泄,地气凝聚者散,精气竭绝,万化不安。亦如人之劳役形体,则大病生焉。故曰:不妄作劳则明。当静之时,若劳役妄作,则百脉争张,血脉沸腾,精气竭绝,则九窍闭塞,卫气散解。夫以人参、甘草之类治其已病,曷若救其未病,为拔本塞源②之计哉。
  《内经》云:志闲少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减其思虑,省语养气,庶几③于道,何病之有。如或不慎,病形已彰④,若能调其脾胃,使荣气旺,清气上升,则四脏各得其所。以气论之,天地人三焦之气各异。损其脾者,益其气。损其脾胃,调其饮食,适其寒温。黄芪之甘温,能补皮毛之气;人参之甘温,能补肺之气;甘草之甘温,能补脾胃之中经营⑤之气。肺主诸气,气旺则精自生,形自盛,血气以平。故曰:阳生则阴长,此之谓也。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是阳主生也。若阴虚单补血,血无由而生,无阳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药,其以此欤。乃补气、补血之大略也。
  ……

展开
目录
全书点评
序一
序二
序三
卷一
医学之源
十二经并胃气流注论《针经·营气第十六》
六部所主十二经脉之图《至真要大论》
经脉流行逆顺《针经·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病有逆从治有反正论《至真要大论》
手足经上下同法论
六经禁忌仲景
辨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
三焦统论《三十一难》
三焦病《针经·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同上

卷二
本草十剂

卷三
中风同堕坠论《针经·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留于腹中畜积不行《针经·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卷四
浊气在上则生□(特殊字体)胀《阴阳应象大论》
呕咳气喘《阳明脉解》

卷五
饮食劳倦论《调经论》
四时用药加减法
滑脉生□(特殊字体)疝《四时刺逆从论》

卷六
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五常政大论》
太阴所至为蓄满《六元正纪大论》
诸脉按之无力所生病证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至真要大论》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至真要大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至真要大论》

卷七
小便不利有气血之异《三难》
损其肾者益其精《十四难》
脉辨当吐不吐者死《十四难》
两肾有水火之异《三十六难》
七冲门《四十四难》

卷八
脚气总论

卷九
中风有三
病分昼夜气血衰旺论
身热有五不同论
脾肺受寒痰嗽用药法
面色白而不泽
五邪相干谓贼实微虚正也
淹疾疟病
治病必须求责
方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