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芒康到类乌齐:丰富多样的康巴腹地景观
214国道跨越昌都的距离最长,连接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区域最多,景观呈“串珠”状分布。沿着214国道从芒康县到类乌齐县,干旱河谷、山峰雪山、红层地貌、森地草原、塔林寺院等景观渐次进入视野,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澜沧江干旱河谷:宜人宜居的地方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占据了藏东地理地形的半壁江山,三条大江流经的三大峡谷,也是三大典型的干旱河谷,这是昌都地区最突出的自然景观和地貌特点。
1987年,我第一次沿214国道进藏,途经德钦奔子栏时,看到金沙江峡谷两岸沙砾瘠壤,基岩裸露,灌丛稀疏,荒凉的环境让我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然而我又好奇,峡谷如此荒凉,为什么山顶却大面积生长着高大茂密的乔木?为什么河谷地带的台坎地郁郁葱葱,青翠的田园和绿树围绕着一栋栋独特的藏族民居?后来慢慢才知道,干旱河谷并非穷山恶水,它是大自然精彩的地质景观,其独特的地貌形态早已存在于我们这个星球上,亿万年来一直展示着独具一格的地质之美。
干旱河谷的形成有地质和气候的基础内因,主要还是暖湿气流在翻越峡谷两侧高山迎风坡时爬坡变冷引发降水,所以山顶降雨频繁,植被茂盛,乔木高大。另一方面,气流经背风坡下降变热,到达谷地时成为干燥炽热、焚燎植物的“焚风”;同时,谷地在阳光照射下,江河溪流受热蒸腾形成“山谷风”,非但没有增加空气湿度,反倒加剧了“风干”程度,造就植被稀疏、土壤贫瘠、基岩裸露、高温高热的干旱河谷。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干旱河谷却成为藏东地区人类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事实上,河谷谷底海拔低、气温高、氧气充足,峡谷两侧陡峭高耸,阻挡冷空气进入谷地,使谷地成为天然的避寒“保温带”。同时,谷底的水资源丰富,溪流沟壑中分布着有限的植被。在远古流水侵蚀而成的坚固河槽台坎地,以及冲积扇和洪积扇长期堆积形成的地质稳定的缓坡地,千百年来,当地人通过对其利用和改造,扩展面积、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广种植物等,建造出一方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等植物生长、宜人宜居的局部环境。
214国道大部分路段沿澜沧江干旱河谷延伸,沿线有台坎坡地的地方,就有田园民居、树木植被的分布,就有麦浪翻滚、瓜果飘香的景象。这不仅是优良的生存平台,在褐黄背景里,一块块绿洲、一片片民居,与雪山、峡谷、江河共同绘制出一处处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沿着澜沧江往下,如美镇是观赏干旱河谷自然景观的打卡地。芒康县澜沧江峡谷如美段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位于他念他翁山扎隆雪山南侧,地质复杂,坡壁陡峭,多隘谷地形,澜沧江水面到山峰的高差超过3000米,干旱河谷分带特征十分明显。从海拔4376米的拉乌山山口到海拔3911米的觉巴山山口,直线距离不足25公里,而公路距离却达到了60余公里。也就是说,在这段跨越峡谷的公路上,可以完整观赏“山顶白雪皑皑、乔木高大茂盛,山腰植被稀疏、土壤贫瘠,山下气候炎热、民居秀丽、农耕繁忙”的干旱河谷景象。
峡谷两侧的拉乌山和觉巴山,多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山顶常有积雪,多高山流石滩,零星分布着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在海拔3000~4000米的迎风坡分布着川西云杉、冷杉、红杉、高山栎等组成的针阔叶混合林,以圆柏为主的稀疏而低矮的森林则分布在阳坡。从海拔3000米的森林带下线到海拔2600米的澜沧江一带,眼望之处尽是裸露的黄壤砾石和风化石灰岩,稀疏生长着白刺花、岩生忍冬、毛球莸、鞍叶羊蹄甲和旱生禾本科草类植被。南北是陡峭的隘谷区,澜沧江水从北面的槽谷中奔流而出,流经纵长3公里的如美镇河槽台坎地中央,向南流入新的隘谷区。东北部有绒曲,西接澜沧江,东至拉乌山,是该地域唯一相对平缓的坡谷带。
春夏两季穿越绒曲河谷是一种美的享受,荒凉的河谷里荡漾着绿意,河谷两侧是茂盛的高山栎与冷杉混合林和绿茵茵的灌丛草甸,谷地上幢幢精美的民居,周围杨树青青,桃梨花开,青稞麦浪,牛羊遍地,几许的诗情画意。
坐落在峡谷最低处的如美镇海拔2600米,和沿线动辄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相比气候温暖得多,物产丰富,是高寒区抵御寒冷的理想地。四周被高山封闭,只有一条国道东西穿越,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及人员食宿休整和物资集散地。
澜沧江昌都段的下游便是芒康县,而纳西民族乡是峡谷深处的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没有“标准”可循,不同审美观有不同的解释,只是共同认为“桃花源”都是与外界联系少、局部自然环境好、物产丰富、宜人宜居的封闭之地。
澜沧江峡谷纳西民族乡南北段就是这样,它被红拉山隔断在峡谷深处,谷底平均海拔2200米,两侧却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只有214国道穿行其中。这一段是澜沧江流域纬度最低、气温最高、林线最低、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段。尽管山顶白雪皑皑,山麓却气候温暖、物产丰富。这段长65公里的澜沧江段,两岸零零落落地分布着芒康县的木许乡、纳西族民族乡、曲孜卡乡下辖的32个村一万余人。精美的藏族民居错落有致,柔美的田园里青稞、小麦、玉米、土豆绿油油,还有葡萄、西瓜、核桃、梨、石榴、桃树等组合丰富多样。不曾想到,亿万年形成的干旱河谷竟如此之美。
以澜沧江为界,东岸为云南,西岸为西藏。木许乡紧邻澜沧江,是干旱河谷的典型村落之一。放眼望去,村落之上尽是裸露的基岩,红褐色的土壤多含硅铁化物,利于吸热储温,使地表升温。而村里田园整齐,植被茂密,农作物丰富多样。
纳西民族乡和曲孜卡乡是这段峡谷中面积最大的台坎坡地,水资源丰富,沟壑纵横,气候干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曲孜卡乡还有温泉分布,因此成为干旱河谷里气候温暖宜人的康养地。
……
展开
我是西藏昌都人韩红,我的母亲、我的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昌都人、康巴人。昌都,位于藏东,是西藏东大门,是康巴风情不可错过的旅游目的地。小时候的建设路,如今热闹的昌庆街,新时代的昌都人正感受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然乌湖水和浪拉山,它们不断穿梭于我的梦里……它们给我力量,让我在城市的楼群中也能安心工作,报效祖国。希望大家通过这本《康巴腹地》了解我的家乡,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做客,放眼昌都,投资昌都,发现昌都,这里是——传奇昌都,卓卓康巴。
——歌手 韩红
昌都,是西藏连接青海、四川和云南的枢纽,多民族在这里相互交融,使康巴腹地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三条汇集于此的大河——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以及中国的南北向山系——横断山脉,使这里具有独特的“三江并流,平行岭谷”地貌特征,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您无论是想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一地区,还是选择一条精彩的进藏路线,这本书都是一部难得的宝典。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刘少创
提起西藏,我们首先会想到拉萨、纳木错,还有珠峰大本营,但是作为藏东门户的昌都却鲜为人知。这里丰富的自然景观能让背包客们饱览藏地风光。四条最主要的进藏线路同时经过昌都,这本书是最好的向导。
——职业旅行家 背包客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