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论文出版项目概要(2019)》:
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个人意识的本质内涵,集中体现在英国启蒙学者的经济、政治学说之中,是启蒙理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究其理论渊源,个人主义源于启蒙学者的抽象人性论。先验主义是英国启蒙学者人性学说的鲜明特色,将人性视为既定的、永恒的是其共同特征。英国启蒙学者人性学说的另一普遍特征就是把资产阶级狭隘的人性论上升为适用于一切阶级的普遍真理,将人性的共性与个性混为一谈,这也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通病。在马克思看来,人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才能正确把握人性的本真。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社会现实的考察,揭示了个人主义本质,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产阶级意志中的客观反映。
自由主义国家意识表现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对立,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共同体意志之上,试图通过限制国家权力来实现个人利益。将马克思国家观与自由主义国家观比较,似乎两种理论都蕴含着消灭国家的倾向,但是马克思国家消亡论的核心是消灭国家的阶级属性,恢复国家的社会性,而自由主义者鼓吹的有限政府理论却恰恰相反,企图剥夺国家作为社会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而仅仅将国家视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马克思的国家消亡理论导向共产主义社会而自由主义有限政府论则导向无政府主义。
自由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意识也造成了社会道德领域的异化与扭曲。启蒙理性所蕴含的自由平等与现代性社会所表现出的异化现实格格不入。人的自由沦落为资本的自由。自由对于资产阶级而言就是自由剥削、自由攫取剩余价值,而对于工人阶级而言只是获得了出卖劳动力的自由。资产阶级的平等局限于狭隘的政治平等,而在经济领域则表现出巨大的不公平。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一切不平等的罪魁祸首。而拜物教也是现代性社会文化的典型特征。马克思对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揭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宗教外衣,揭示了拜物教现象的本质。
马克思从自由主义个人意识、国家意识、道德意识三个方面展开了对现代性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证了自由主义阶级意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社会意识领域的客观反映的事实,实现了现代性社会批判中社会存在批判与社会意识批判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明确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的现实路径。
基于对技术、社会运行机制、意识形态的三重批判,马克思开出了根治现代性社会弊病的药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与现代性结合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二者的分离同样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所谓超越现代性社会并不是对现代性所蕴含的现代生产力的否定,而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因此,所要扬弃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作为现代性社会所创造的人类物质文明成果则应当保留与传承。以社会主义现代性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是超越现代性社会的现实路径。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与英国工人运动对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马克思重构现代性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以莫尔、欧文、汤普森为代表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都意识到了现代性社会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他们对现代性社会的重构方案仅仅止步于社会改良层面,并不期望从根本上变革社会制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方案中缺失了工人阶级这一革命主体,其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就在于割裂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阶级之间的联系。以宪章派、社会民主联盟、社会主义同盟、费边社为代表的英国工人团体在与资产阶级的长期斗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迫使资产阶级做出了一定让步,马克思、恩格斯也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这些工人团体都存着一个通病,那就是无法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意识撇清关系,这最终导致了工人团体内部统一战线的破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