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该学会自成立以来在影视理论研究、影视教学、影视学术国际交流、影视师资与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开展大量工作,为中国影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本书围绕“新中国 新时代:影视的历程与图景”的主题,秉承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传统,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宗旨,关注国内外影视艺术前沿话题,对影视艺术理论、历史与视线进行多元视角的观察与研究。本书包括37篇文稿,分为主题论坛、电影研究、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影视教育四个部分。
目 录
主题论坛
“生生美学”:对黑格尔“美学之问”的回应 曾繁仁 003
新中国戏剧与影视学学科 70 年发展纵览 胡智锋 何昶成 007
艺术学科暨戏剧影视学综合性发展与新文科建设思辨 周 星 任晟姝 020
从喜剧现实主义到荒谬现实主义的流变
——冯小刚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 张志庆 皇甫铮 036
数字人文研究:超学科方法论的一种认知与阐释 孟 建 胡学峰 044
儒家文化滋养生成的“鲁剧”之花 李掖平 055
电影研究
从新中国电影、新时期电影到新时代电影
——论新中国 70 年电影的历史发展 尹 鸿 069
求变·裂变·新变:改革开放 40 年与中国西部电影变迁 张阿利 吉 平 077
表现美好生活与走向超越
——新中国 70 年电影创作的发生、流衍及选择 丁亚平 090
微电影三题 李亦中 103
反思电影的再认识 寇立光 董莹莹 110
破冰与迭代:中国纪录电影创作与营销的困境和对策分析 马池珠 周 楠 117
论贾樟柯电影对新世纪中国文学艺术的启示 张丽军 129
文本意义空间开放性生成的“第三”路径
——以李安“父亲三部曲”为例 李 勇 姜 鹏 134
亮剑与突击:新主流大片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张新英 146
中国青春爱情片类型叙事研究 陈 咏 156
电影暑期档的民族化特征分析 王 锋 164
个体吟唱的现实主义
——关于张猛电影的思考 任 艳 173
化用经典猴王归来:《大圣归来》对“西游 IP”的移植性改写 曾正一 姚 睿 178
移动互联视域下电影制作的去中心化趋势 张默然 185
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年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嬗变
——基于媒介社会学框架之再梳理 欧阳宏生 朱婧雯 193
论中国网络剧的主要审美特征及精品化趋势 张智华 张 鲸 210
电视剧评论的全媒化及其特征与问题 张国涛 纪 君 220
关于文化类综艺节目高品质发展的若干思考 杨乘虎 227
以工匠精神讲工匠故事
——论电视专题片《大国工匠》的故事化 杨学明 郭辰峰 235
试论 2.0 时代献礼剧叙事的新策略 谢 筠 杨 露 246
基于大数据的“电视 + 社交”精准化运营策略 陈小萍 王 虎 254
跨文化传播中纪录影像的文化“深描”
——基于中外合拍纪录片的文本分析 邵雯艳 264
基于身体体验的文化遗产增强现实设计 张 啸 杨得聆 271
问题与进路:当前 IP 影视剧的运营要点与策略分析 金 强 刘 琳 285
中国式的“诗意栖居”图景:《向往的生活》中的生活诗学 黄勇军 龚 力 296
新媒体时代读书节目的创新方式探析
——以《一本好书》为例 孙亚茹 304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中产话语的审美文化症候 戴 硕 310
影视教育
新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70 年 姚国强 赫铁龙 323
新文科背景下影视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夏东锋 王建国 337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创新认识 张 燕 344
融媒时代职业院校传媒艺术教育的现状思考
——以影视编导专业诊改的调研为例 许海潮 348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