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贵州中草药资源图典.第一卷
0.00     定价 ¥ 298.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53207087
  • 作      者:
    孙庆文
  • 出 版 社 :
    贵州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编写团队就开始筹划编撰《贵州中草药资源图典》,近20年来,编写团队成员几乎踏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野外实地调查行程超过80万公里,采集制作药用动植物标本3万余份,拍摄照片50余万张。通过对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历经2年的编写,并经反复修改才成此书。此书的出版有助于夯实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的基石,丰富中医药文化宝库,为地方中草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孙庆文,男,1978年8月生,教授,现任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省级重点学科“生药学”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苗医药分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用资源分会理事,贵州省民族医药学会理事,贵州省中医药学会理事,贵州省科技特派员。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科学全面展现贵州丰富中草药资源的著作。《贵州中草药资源图典》共计8卷,其中药用孢子植物1卷、药用种子植物6卷、药用动物和矿物共1卷。全套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收载贵州中草药资源近3500种,每种以文字的形式记述“植物名称”“别称”“植物形态”“生境及分布”“采收加工”“功能与主治”“附注”等信息,并配以精美彩色图片1~4张,整套书的图片达到7000多张。药用动物、药用植物部分的编排以分类学的“科”“属”为单位。

展开
精彩书摘

通常有子座,无柄或有柄,常可直立。子囊果为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内,通常暗色,有孔口(少数无孔口),有喙,单生或聚生。侧丝线形,分枝,成熟时有所消解。子囊单囊壁,壁薄,顶部常变厚并有顶环构造,遇碘变蓝色,大多柱形、棒状,较少球形,很少消解。子囊孢子单胞,呈褐色至黑色,卵形、椭圆形、纺锤形等,大多有芽缝,有时顶部有胶质的附属物,成黏团射出或溢出。

植物名称:黑柄炭角菌 Xylaria nigripes (Klotzsch) Cooke

别称:地炭棍、乌灵参

植物形态: 子实体中等,通常单生,但有时分枝,分散或丛生地上。其地下部分连接着白蚁窝,高3.5~16 cm,早期白色,后变黑色。柄长1.5~7 cm,粗1~5 mm,头部有纵行皱纹。假根从柄基部延伸在地下可达23 cm,末端连接着菌核。菌核暗褐色至黑色,卵圆形。子囊圆柱形,有孢子部分(30~36 μm)×(3.5~4.2 μm)。子囊孢子褐色,不等边,椭圆形至半球形,(4~5.7 μm)×(2.5~3 μm)。

生境及分布: 生长在鸡枞菌死亡后废的白蚁窝上。分布于石阡、江口、荔波及贵阳等地。

采收加工: 春季、夏季挖出地下菌核后,洗去污物和砂粒,风干。

功能与主治: 菌核入药,安神,止血,降压。主治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压,烫伤。

附注: 《新华本草纲要》收载品种。


木耳科 Auriculariaceae

子实体呈胶质、蜡质、肉质,干燥时呈革质。子实层通常单面生,在子实体的腹面。以产生被横隔分为4个细胞的担子为特征。子实体形态多样,从简单的菌丝层到发育良好的、有菌盖和菌柄,或珊瑚状的子实体。

植物名称: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 (L.) Underw.

别称:黑木耳、耳子

植物形态: 子实体一般较小,宽2~12 cm,浅圆盘形、耳形或不规则形,胶质,新鲜时软,干后收缩。子实层生里面,光滑或略有皱纹,红褐色或棕褐色,干后变深褐色或黑褐色。外面有短毛,青褐色。孢子无色,光滑,常弯曲,腊肠形,(9~17.5 μm)×(5~7.5 μm)。担子细长,有3横隔,柱形,(50~65 μm)×(3.5~5.5 μm)。

生境及分布: 生于山地或庭院中的榆、赤杨、柳等阔叶树种的朽木上。分布于贵州各地。

采收加工: 夏季、秋季采收,烘干。

功能与主治: 子实体入药,补气养血,润肺止咳,止血,降压,抗肿瘤。主治气虚血亏,肺虚久咳,咳血,衄血,血痢,痔疮出血,崩漏,眼底出血,高血压,子宫颈癌等。

附注: 《本草纲目》收载品种。产藏量较大,可开发利用。可引起木材腐朽。


木耳科 Auriculariaceae

植物名称:皱木耳 Auricularia delicata (Mont. ex Fr.) Henn.

植物形态: 子实体一般较小,直径1~7 cm,耳形或圆盘形,胶质,无柄,着生腐木上。子实层生里面,淡红褐色,有白色粉末,有明显皱褶并形成网格。外面稍皱,红褐色。担子3横隔,棒状,(40~45 μm)×(4~5 μm)。孢子透明无色,光滑,弯曲,圆筒形,(10~13 μm)×(5~6 μm)。

生境及分布: 生于阔叶树的腐木上。分布于剑河、榕江、从江、三都、望谟、罗甸及贵阳等地。

采收加工: 夏末采收,烘干。

功能与主治: 子实体入药,补气养血,润肺止咳,止血,降压,抗肿瘤。主治气虚血亏,肺虚久咳,咳血,衄血,痔疮出血,崩漏,眼底出血,高血压,子宫颈癌等。

附注: 《本草纲目》收载品种。在香菇段木栽培中,往往作为一种害菌出现。


展开
目录


藻类植物

念珠藻科 Nostocaceae  002


真菌类植物

肉座菌科 Shiraiaceae  004

炭角菌科 Xylariaceae  005

木耳科 Auriculariaceae  006

珊瑚菌科 Clavariaceae  010

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013

口蘑科 Tricholomataceae  031

蘑菇科 Agaricaceae  037

丝盖伞科 Inocybaceae  047

牛肝菌科 Boletaceae  048

红菇科 Russulaceae  054

鬼笔科 Phallaceae  058

硬皮地星科 Astraeaceae  060

地星科 Geastraceae  061

硬皮马勃科 Sclerodermataceae  062


地衣类植物

肺衣科 Lobariaceae  066

石蕊科 Cladoniaceae  068

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  070

梅衣科 Parmeliaceae  071

苔藓类植物

疣冠苔科 Aytoniaceae  074

蛇苔科 Conocephalaceae  075

地钱科 Marchantiaceae  077

泥炭藓科 Sphagnaceae  079

葫芦藓科 Funariaceae  080

真藓科 Bryaceae  081

珠藓科 Bartramiaceae  083

羽藓科 Thuidiaceae  084

灰藓科 Hypnaceae  085

金发藓科 Polytrichaceae  086


石松类植物

石松科 Lycopodiaceae  090

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  101


蕨类植物

木贼科 Equisetaceae  120

瓶尔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  124

松叶蕨科 Psilotaceae  133

合囊蕨科 Marattiaceae  134

紫萁科 Osmundaceae  135

膜蕨科 Hymenophyllaceae  140

里白科 Gleicheniaceae  147

双扇蕨科 Dipteridaceae  153

海金沙科 Lygodiaceae  154

蘋科 Marsileaceae  158

槐叶 科 Salviniaceae  159

瘤足蕨科 Plagiogyriaceae  161

金毛狗蕨科 Cibotiaceae  166

桫椤科 Cyatheaceae  167

鳞始蕨科 Lindsaeaceae  168

碗蕨科 Dennstaedtiaceae  171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185

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  236

肠蕨科 Diplaziopsidaceae  262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263

岩蕨科 Woodsiaceae  289

蹄盖蕨科 Athyriaceae  290

球子蕨科 Onocleaceae  321

乌毛蕨科 Blechnaceae  322

肿足蕨科 Hypodematiaceae  327

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328

肾蕨科 Nephrolepidaceae  389

三叉蕨科 Tectariaceae  390

骨碎补科 Davalliaceae  396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400

植物名称索引 466

中文名索引 48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