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实验:党领群治共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理念深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把社会管理和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强调“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党的十九大则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践表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发展,是党中央面对社会治理领域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作出的科学决断,是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社会治理,既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治理指向,也要以最广大人民为治理主体,构建起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适应的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而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从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从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到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可以说,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到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社会治理,适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把握、对人民需求变化的敏锐回应,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认识不断走向成熟。
(二)体制创新:多头管理到党领群治
在社会治理领域,伴随经济市场化、快速城市化、社会信息化等发展趋势,我国围绕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深化改革,初步建构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社会治理相关政策,开创了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辟一章部署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与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进行论述。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从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有效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以及国家安全体系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求,并提出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各地以深化政府体制改革为抓手,普遍形成了党政力量为引领的多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共建、协同共治、成果共享的新共识。尤其在赋权增能与减负增效的实践导向下,基层共建共治机制不断完善,党领群治的复合治理体制逐步形成,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稳步提升,有效解决了传统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中的多头管理问题。
(三)领域拓展:实体社会与虚拟空间并重
在传统基层治理中,社会治理主要基于实体社会运转而实施。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辅助下,基层社会治理的网络虚拟空间逐步生成,形成了线下和线上相互协同的智慧治理新趋势,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管理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因此,面对基层治理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要求不断增长的局面,各地按照“互联网+”的思路普遍出台了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互联网+政务”、网格化管理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电子政务大厅”等跨部门共治机制。在基层治理体系的技术建构下,促进多方资源共享,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实现辖区人、地、物、事、组织信息的多维整合,及时、有效、精准地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基层服务管理的智能化、前置化、精细化、人性化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