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从春秋到盛唐
0.00     定价 ¥ 100.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48617631
  • 作      者:
    纪录片《中国》创作组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什么是“中国”?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源流与魅力?本书作为首部以“中国”为名的纸上纪录片,怀着对古代先贤的温情与敬意,以平实而诗意的语言,回顾与梳理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重大革新、思想流变和文化变迁;以电影质感的图片,还原历史场景,展现出独属于中国的美学色彩。

从这本书里,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从过去走向今天,从民族走向世界。在中国不断发展强大的今日,每个中国人,都应当读一读这段令人心驰神往的中国历史。


展开
作者简介

纪录片《中国》创作组包含了国内一流的导演、撰稿人、摄影指导和学术顾问。其中总制片人、总导演李东珅,曾导演过著名高分纪录片《河西走廊》,被评选为“中国蕞具影响力纪录片制作人”。联合总导演周艳曾执导《大国崛起》。总撰稿邓建永曾任央视《探索·发现》和《河西走廊》总撰稿。视觉总监、摄影指导罗攀,代表作《芳华》荣获第九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学术总顾问为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一级教授、秦汉史研究专家王子今。学术统筹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沙武田。此外还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晖、骆扬、权家玉、王庆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军、史党社;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迎春担任分集顾问。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从春秋到盛唐》是一部全新视角的中国历史纸上纪录片,以纪录片《中国》第一季的内容为基础,以思想和制度发展为主线,分为12个精彩故事,从春秋战国的思想维度,到秦汉大一统国家制度建立并完善,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大融合,催生出隋唐盛世的视角,配以数百幅精美插图,再现了中国历史的动人细节,勾勒出中华文明磅礴大气的发展脉络。书后还特别收录了《中国》创作团队的心得体会,让读者了解这部书的创作缘由和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品味“中国”之美。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特别注重思想创新、文化发明和高质量精神生产,回顾中国历史文化的杰出作品,也可以称作“文化中国”“思想中国”“科学中国”“智慧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子今


几千年中,中国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成长壮大,其原因何在?此作品尝试寻找其中的因缘,寻找一个中国的魂。我相信此种尝试立意深刻,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

——北京大学教授  钱乘旦


纪录片《中国》无疑是带有开创性的。选择从春秋战国的思想维度、到秦汉大一统国家制度建立并完善、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大融合、催生出隋唐盛世的视角,这既是主创者的主观认知,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事实。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方志远


对镜头语言现代性的探索,既可以跨越文化,也可以跨越时间。用当下艺术的手段描绘中国历史的复杂和微妙,本身是一次有时代特征的尝试和突破。

——导演  张艺谋


用光影和画面,描摹古中国的人文与自然,以独特的理解和想象,构筑起微茫中的雄浑,博大中的变幻,在忧伤和壮丽中引起无限幽思,直通两、三千年前的天和地。

——导演  陈凯歌


时代的巨变抵临当下,传统与现代交融发酵,极简且恢弘的影像表达抒写了历代中国人的气韵与风骨。

——导演  管  虎


纪录片《中国》,是一部影像化的中国“通史”,是了解历史发展的简明“大纲”。

——纪录片《中国》总制片人、总导演  李东珅

总导演  周  艳


我在写作中始终秉持着平实、朴素的叙述样态,不装,不矫情,不做作,真诚一点,感性一点,审慎而克制地蕴藏一些淡淡而美好的诗意。

——纪录片《中国》总撰稿  邓建永


《中国》是讲历史内在规律和大历史逻辑的纪录片,点亮引导中国历史大方向的灯塔式人物,勾勒历史平凡中的不平凡,一部大纲式影像版的中国历史呼之欲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沙武田


你了解孔子一生的生活和经历吗?知道他的感情、思想和为人处世吗?《中国》会给您一个立体化、近距离了解孔子一生的机会。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  晖


欲知“千古一帝”的真正面目,要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如何诞生,如何运转,又如何崩溃,请看纪录片《中国》。

——西北大学教授  史党社


这是一部以“人”为核心的历史纪录片。宏大叙事的历史场景,条文繁密的政治制度,波澜壮阔的社会演进,均被隐藏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背后。

——西北大学教授  李  军


览文明穹宇,群星璀璨;品《中国》历程,风云激荡!体验文明脉动,探寻历史规律,让我们一起宅兹《中国》!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李迎春


纪录片《中国》,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个时代那些有能力主宰国家发展方向的人所作出的努力。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权家玉


纪录片《中国》从思想文化与政治制度两个层面为我们再现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的独特风貌,是新时代人对中华文明作出的又一次新诠释。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骆  扬


两千年以降,中华文明在碰撞中成长,在融合中前行,思想的火花不曾熄灭。

——陕西师范大学青年研究员  王庆昱


展开
精彩书摘

壹 春秋

公元前489年,在外游走数年的孔子,遭遇了人生中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事情听起来很有些荒谬。吴国攻击陈国,楚国发兵相救。原本这只是诸侯

国间的普通一战。楚昭王听说孔子此时正好在陈、蔡两国交界的地方,就派人去请他。

陈、蔡两国的主事大夫得知后,非常恐慌。

之前他们没有听取孔子的诤言,心里却知道孔子所讥讽的句句切中时弊。这样的贤人如果为楚国所用,恐怕会对自己不利。

为了不让孔子去楚国,陈、蔡两国派人将孔子一行围堵在荒野之中。

行动受阻,食物不足,弟子们病倒了很多,一个个脸上露出饥苦之色。

一天,两天,三天,围困没有丝毫放松的迹象。粮食就要断绝,大家都饿得

站不起来了。只有孔子,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照常讲经说道,诵书弹琴。一些弟子支撑不下去,三三两两地离开了。

子路对这个无妄之灾很是不悦,他忍不住去问老师:“君子也会有如此困窘的时候吗?”

孔子回答他:“君子即使身陷困境,也会有自己的坚守;小人若遇到困境,就只会胡作非为。”

虽然给子路的答案一如往常的坚定明确,但这一次的困厄实在性命攸关,非比寻常。

孔子的心中也并非没有疑问。

他逐一召来各个弟子,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我的主张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

子路说:“也许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也许是我们的智慧还不足,所以别人不肯放行。”

孔子反驳他:“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那伯夷叔齐怎么会饿死在首阳山?如果智者就能畅行无阻,那王子比干怎么会被纣王剖心?”

子贡接着前来应答。他说:“夫子的学说太渊博、太宏大了,所以没有国家容得下你。夫子可以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吗?”

孔子批评他:“不好好修习学问,反而降低自己去迎合,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最后一个作答的,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

颜回的话说到了他心里:“虽然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没修好夫子之道,是我们的耻辱;我们修好了夫子之道却未被采纳,是当权者的耻辱。”

孔子听完,欣然而笑。

时间又过去了一天,最后一点充饥的稀粥已经见底。陆续又有看不到希望的弟子选择离去。

这或许是孔子一生中对自己最为怀疑的时刻。现实的困境和内心的困境,一起包围了他。

和弟子们的交流,更像是他的自我拷问:“我的主张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

他应该无数次地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也应该无数次地回答过自己。

回望走过的道路,他想起了多年前洛阳城外的那个下午,老子的临别赠言仿佛预言了他必将遇到的磨难。

老子说:“聪敏深察之人离死亡很近,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辩者常常招致危险,因为他喜欢揭人之短。”

在招致危险并且离死亡很近的这一刻,孔子完全理解了老子的苦心。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离老子这么近过。

又一个黑夜降临。

被困数日的孔子,期望能从神秘的卦象中看到未来。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他的天命到底是什么呢?

主张一切顺其自然的老子,已经打算辞官隐世,云游四方。那是老子的理想。

孔子却始终关心着现实世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孔子主动选择的天命。

被围困的第七天,孔子派去向楚昭王求救的子贡,终于带着楚国的兵马回来了。

天亮了。此前所有的饥饿、困苦、挣扎、怀疑、隐忍、委屈、愤懑,顷刻间烟消云散。

整整七天七夜,恍若重生。

后世有言:上天若没有降生孔子,中国的历史将万古如长夜!

七日之围如同一个思想史上的寓言。孔子从未停止寻找出路,为受困的弟子,为受困的自己,也为受困的中国。

摆脱围困后,孔子打算前往楚国。楚昭王已准备将七百里地分封给他。那个南方的大国,会是他们可以立足的地方吗?

共同面对过生死考验,让师生们更加珍惜同行的每一段路。

孔子越来越像是一个精神领袖。他们还不知道,楚国的王宫里正发生一段对话。

大臣向楚昭王提出:楚国祖先受封时,封地只有五十里。孔子总在重申周朝法度,倘若任用他,楚国还怎么能堂堂正正地拥有现在这方圆几千里之地呢?给孔子封地,加上贤能的弟子辅佐,这可不是楚国之福。

楚昭王于是作罢。

没过多久,这位赏识孔子才能的楚国国君就死了。

意望又一次幻灭。

途经一处渡口时,孔子遇到了一个让他此生都很难忘掉的人。

这个人名叫接舆,看起来行为乖张。人们称他为“楚狂人”。

接舆大摇大摆地从孔子面前走过。一边走,一边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凤凰啊凤凰,你的德行为什么衰落至此?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迎头赶上。

孔子很想叫住他,跟他聊上几句。

但接舆没有给他机会,头也不回就走掉了。

在很多解读里,接舆是那个来给孔子当头棒喝的人:过去的时代虽然美好,但终究是要过去了,不如面对未来吧。

经过了陈蔡之围的孔子,对很多事都不在意了。触动他的,或许是接舆唱的最后一句: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罢了,罢了,现在从政的人都岌岌可危。

孔子已经失去对政治的热情。之后,他拒绝了在卫国做官的弟子子路的执政之请,并告诫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也许从来就只有礼乐这一件事。在世人眼中,孔子又何尝不是一位狂人呢?

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孔子终于回到鲁国,回到属于他的杏坛。当年跟随他出游的弟子多已学成出仕,孔子在家乡继续开课授徒。相传,他一生弟子三千,有贤人七十二。

但这些都难以安慰暮年的孤独。

悲伤的事情一件件接踵而至。他最心爱的弟子颜回突然病死,陪伴他最久的子路死于战乱,唯一的儿子也先他而去。

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孔子沉迷于《易》,他翻来覆去反复研读,以至于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他似乎从中看到了超越个体人生的、更加复杂的宇宙和自然。

这部四十多年前在老子的图书馆里一扫而过的著作,现在他终于能体会到其中玄妙。他也终于,懂得了老子。

公元前479年,病重已久的孔子等来了弟子子贡。

他从病榻上慢慢起身,迎上前去。

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远远地冲子贡喊道:你为何来得这样迟啊!

这一年,孔子73岁。


【七日后,孔子去世。】


岁月苍茫。曾经,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黄昏,孔子独自来到大河岸边。看着川流不息的河水,他发出了一声悠远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像流水一样消逝。

孔子知道生命的有限和遗憾。终其一生,连孔子自己都未必意识到,他肩负的使命有多么宏阔。

他以一己之力游说天下,进而创生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后世称为“儒家”的学说由此开启。他所编撰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著作,被奉为儒学经典。

孔子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非议和质疑,承担了太多误解。他在生前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成功,甚至一再失败。然而,这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光荣。

正是他的那些在当时不被理解、不被需要、不被欣赏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年。

这些思想,如同一条亘古不绝的大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川流不息,不舍昼夜。

一个彬彬有礼的时代结束了。后人用“春秋”二字,为这个时代命名。

几乎在同一时期,人类迎来了一次非凡的思想大爆发。

伟大的思想家集中涌现,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他们提出的思想命题与伦理原则,缔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有人将其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就在那个伟大的时代,在亚洲东部的中国,老子和孔子双星闪耀。他们站在中国思想史的原点,成为后来者仰望的高山。

在没有了老子与孔子的岁月里,寒暑易节,春种秋收,大地依旧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行。历史也在跌宕起伏的纷争中,继续向前伸展。


展开
目录

序一 在《中国》中获得澎湃的骄傲和平静的自信

《中国》总出品人 张华立

序二 为了《中国》

《中国》总制片人、总导演 李东珅

《中国》总导演 周艳

一 春秋   14

二 众声   42

三 洪流   70 

四 一统   98

五 天下   126

六 视野   154 

七 南渡   182

八 融合   210

九 佛变   238

十 关陇   266

十一 基业   294

十二 盛世   322

创作手记

阐释中华文化根脉的影像大历史——《中国》纪录片的历史观和叙事表达

《中国》学术统筹 沙武田  351

以温情与共鸣,致敬浩荡无边的中国

《中国》总撰稿 邓建永  359

关于《中国》拍摄的若干回忆

《中国》视觉监制、摄影指导 罗攀  369

后记  37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