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余丹红主编的音乐教育学科“世界音乐教育精品书系”之一,隶属于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音乐教育学团队项目。同属于该系列的还有已经出版的《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
《牛津音乐教育手册》(第一卷)从以下七个不同的视角,更全面地重新定义了“音乐教育”的意义:首先,第一篇通过在不同教学环境或个人属性中对哲学、心理学、文化、国际和环境问题的讨论,为手册的后续章节(包括第二卷)提供一个内容和环境框架。第二篇,以婴儿和童年早期的音乐学习和体验为主,认为“大部分婴儿和儿童的音乐行为都发生于与他人或自我的即兴交流中”。第三篇围绕着儿童中期的音乐学习和教学展开,这里的“音乐”更多指的是学校的音乐课程。第四篇,关注与12—18 岁青少年音乐经验相关的主要问题、概念、影响和讨论,将音乐在青少年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运用作为论述主题,引导我们去思考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第一卷的最后三篇主要强调了在器乐或声乐学习时,音乐技巧的获得对学习者音乐体验和积累的积极影响。第五篇展示了声乐教育在近几年的飞速变化和发展,包括心理学、声学、生物力学、神经肌肉学、物理学等知识对传统声乐教育实践的革新和启示。第六篇着重讨论和研究了器乐学习,提出“器乐学习无‘理想’学习方式,因材施教才是关键”的观点。第七篇从一个较广泛的视野对乐团音乐进行了概述。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牛津音乐教育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Education)旨在从教育和与教育相关的环境领域,对人类音乐经验、行为和发展进行一个全面和广泛的概括。这里的“教育环境”,可能是正式的(学校或音乐工作室)、非正式的(与朋友和家人一起玩的音乐游戏),也可能是一种伴随无意识音乐行为的其他环境(开车、逛街、看节目,或者玩玩具时)。但无论是哪种环境,都是人类用来接收和解读周遭声音刺激的必要元素,是极具教育意义的。“百家争鸣”是本手册在同一领域教育观点的呈现状态。希望读者能够充分利用本手册的内容特点,彻底汲取其精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