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上编 王季烈的曲论与曲谱编订
第一章 生平与著述
第一节 生平简介
第二节 曲学著述
第二章 《集成曲谱》的编订
第一节 清宫戏宫之争与《集成曲谱》的编订
第二节 乐谱校订举隅
第三章 曲唱理论
第一节 乐理与字音
第二节 口法与宾白
第四章 谱曲论与主腔说
第一节 谱曲论的发展
第二节 次序论与板式说
第三节 腔格论与主腔说
第五章 “曲谱”与“宫谱”
第一节 “曲谱”辨析
第二节 “宫谱”新考
下编 王季烈曲论三种辑校
整理说明
一 《螾庐曲谈》
卷一 论度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论七音笛色及板眼
第三章 论识字正音
第四章 论口法
第五章 论宾白读法
卷二 论作曲
第一章 论作曲之要旨
第二章 论宫调及曲牌
第三章 论套数体式
第四章 论剧情与排场
第五章 论词藻四声及衬字
卷三 论谱曲
第一章 论宫谱
第二章 论板式
第三章 论四声阴阳与腔格之关系
第四章 论各宫调之主腔
第五章 论腔之联络及眼之布置
卷四 余论
第一章 论传奇源流
第二章 传奇家姓名事迹考略
第三章 七音十二律吕及旋宫之考证
第四章 词曲掌故杂录
附录
二 《度曲要旨》
第一章 度曲须先知音韵论
第二章 论形同义异之字音
第三章 论字形相似易误之音
第四章 论入声字之音
第五章 论抵颚、鼻音、闭口诸韵必须区别
第六章 论收噫呜二音之诸字
第七章 论各韵中易混之字音
第八章 论字音须分头腹尾
第九章 论唱法及习曲之门径
第十章 论宾白
第十一章 昆曲之养生
第十二章 昆曲之正俗
附录
三 《孤本元明杂剧》提要
一 《破窑记》
二 《单刀会》
三 《裴度还带》
四 《哭存孝》
五 《五侯宴》
六 《陈母教子》
七 《东墙记》
八 《渑池会》
九 《襄阳会》
一〇 《赵元遇上皇》
一一 《金凤钗》
一二 《圯桥进履》
一三 《蒋神灵应》
一四 《庄周梦》
一五 《贬黄州》
一六 《降桑椹》
一七 《伊尹耕莘》
一八 《智勇定齐》
一九 《三战吕布》
二〇 《老君堂》
二一 《剪发待宾》
二二 《黄鹤楼》
二三 《玩江亭》
二四 《升仙梦》
二五 《九世同居》
二六 《锁魔镜》
二七 《千里独行》
二八 《博望烧屯》
二九 《飞刀对箭》
三〇 《雁门关》
三一 《衣袄车》
三二 《射柳捶丸》
三三 《刘弘嫁婢》
三四 《云窗梦》
三五 《病刘千》
三六 《十探子》
三七 《黄花峪》
三八 《卓文君》
三九 《冲漠子》
四〇 《灵芝庆寿》
四一 《十长生》
四二 《神仙会》
四三 《赛娇容》
四四 《海棠仙》
四五 《流星马》
四六 《王兰卿》
四七 《洞天玄记》
四八 《太平仙记》
四九 《独乐园》
五〇 《僧尼共犯》
五一 《临潼斗宝》
五二 《伐晋兴齐》
五三 《孟母三移》
五四 《吴起敌秦》
五五 《乐毅图齐》
五六 《暗度陈仓》
五七 《骗英布》
五八 《衣锦还乡》
五九 《聚兽牌》
六〇 《大战邳彤》
六一 《定时捉将》
六二 《捉彭宠》
六三 《云台门》
六四 《薛苞认母》
六五 《桃园结义》
六六 《单刀劈四寇》
六七 《杏林庄》
六八 《单战吕布》
六九 《三出小沛》
七〇 《石榴园》
七一 《庞掠四郡》
七二 《陈仓路》
七三 《五马破曹》
七四 《怒斩关平》
七五 《娶小乔》
七六 《东篱赏菊》
七七 《魏徵改诏》
七八 《智降秦叔宝》
七九 《四马投唐》
八〇 《鞭打单雄信》
八一 《庆赏端阳》
八二 《登瀛洲》
八三 《阴山破虏》
八四 《龙门隐秀》
八五 《南极登仙》
八六 《浣花溪》
八七 《破风诗》
八八 《紫泥宣》
八九 《午时牌》
九〇 《打董达》
九一 《打韩通》
九二 《曹彬下江南》
九三 《开诏救忠》
九四 《活拿萧天佑》
九五 《破天阵》
九六 《十样锦》
九七 《大破蚩尤》
九八 《认金梳》
九九 《女真观》
一〇〇 《女学士》
一〇一 《女姑姑》
一〇二 《岳飞精忠》
一〇三 《大劫牢》
一〇四 《闹铜台》
一〇五 《东平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