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我的大学/经典译文
0.00     定价 ¥ 22.00
深圳龙岗图书馆
  • ISBN:
    9787541145506
  • 作      者:
    玛克西姆·高尔基
  • 出 版 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1868—1936),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杰出的代表”。

展开
精彩书摘

乔治总算出来了,摇摇晃晃地,双手捧着灯,灯罩不时碰着灯泡子。

“她睡下了。”

他把灯放到桌子上,若有所思地站在房子中央,也不看着我,说:

“呵,该说啥好呢?要是没有你,也许我就冻死了……谢谢你!你是谁啊?”

他侧耳倾听隔壁屋子里窸窸窣窣的声音,浑身哆嗦着。

“这是您的妻子?”我轻声问。

“嗯,我妻子。我的一切。我的生命!”他看着地板,声音不大,一字一顿地说道。然后双手又狠狠地挠起脑袋来。

“喝点茶吧,啊?”

他心不在焉地往门口走去,但又站住了,忽然想起他的女用人吃多了鱼肉,被送到了医院。

我提议我自己去烧茶炊,他点了一下头,表示同意,他显然已经忘记他的衣服已经脱去了一半,就半裸着身子,赤着脚啪嗒啪嗒走在湿漉漉的地板上,把我引进一间小厨房。他背靠着炉子,又对我说:

“要不是你,我早冻死了,谢谢你!”

忽然,他哆嗦了一下,睁大眼睛盯着我:

“要是我真死了,那她该咋办呢?天啊……”

他一边看着那个黑黢黢的门洞,一边飞快地悄声说:

“你看,她是个有病的女人,她有个儿子,音乐家,在莫斯科开枪自杀了,可她还在等他回来,都差不多等了两年了……”

后来,我们一起喝茶的时候,他前言不搭后语地讲了一些不寻常的话,他说这个女人是个地主,他本是个历史教师,给她儿子做家庭补习教师,后来爱上了她,于是她就离开了她丈夫(一个德国人,男爵)到歌剧院唱歌,尽管她的前任千方百计来破坏她的生活,可他们的同居日子还是过得很幸福。

他讲着讲着,眯缝起眼睛,紧张地打量着那个昏暗、脏兮兮的厨房里的某样东西,那里,炉子旁边的地板都已经烂穿了。他喝着茶,嘴巴不时被烫一下,脸皮也皱缩起来,眼睛直眨巴。

“你——是谁?”他又问我,“哦,面包师,工人。真奇怪,不像。这是咋回事?”

他话音显得有些不安,他疑惑地看着我,是那种受害人的眼神。

我简单说了下自己的情况。

“原来是这样的啊?”他轻轻叹了一声,“哦,原来如此啊……”

他突然兴奋起来,问:

“你知道《丑小鸭》《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说的是小鸭群里有只小天鹅,别的小鸭嘲笑它丑陋,可后来它长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吧?读过吗?”

他的脸扭曲了,开始义愤填膺地扯着他那嘶哑的、不自然的让我吃惊的尖嗓门叫起来。

“这个童话故事挺能诱惑人的!在你这个年纪,我也想过,为啥我不是天鹅呢?但是,你看……我本来该进神学院的,却进了大学。我父亲是个神父,跟我断绝了父子关系。我在巴黎学习人类不幸的历史——进化史。对,还写过文章,哎,这一切是咋个搞的呢……”

他一下子跳到椅子上,听了一下周围的动静,接着说:

“进化——这是人们为了自我安慰想出来的词汇!生活——没有理性,没有意义。没有奴隶制就没有进化,没有多数人服从少数人,人类就不会有进步。本想让劳动轻松、生活愉快,结果却适得其反,弄得生活更艰难、劳动更沉重。工厂和机器就是为了制造越来越多的机器,这个——真是愚不可及!工人越来越多,可是只有生产粮食的农民才是必须得有的。粮食——这才是通过劳动向大自然索取的一切。一个人需求得越少,他就越幸福,想法越多,那自由就越少。”

或许,这些并不是原话,但这种令人振聋发聩的思想我还是头一次听到,而且说得是那么一针见血。那人激动地尖叫一声,惊恐地盯着通往内室的门,听了一会儿动静,又愤愤不平地小声说:

“要知道,每个人要的其实并不多:一块面包、一个女人……”

一谈起女人,他的语气就变得神秘起来,那些用词我没见过,那些诗我也没读过——我忽然觉得他很像小偷巴什金。

“贝亚德贝亚德是13世纪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所钟情的女人,但丁曾在《新生》和《神曲》里描述过她。、菲娅米塔菲娅米塔是14世纪意大利那不勒斯王的公主,意大利著名小说家薄伽丘所钟情的女人。、劳拉劳拉是14世纪意大利诗人比特拉克钟情的女人,比特拉克曾经为她写下著名的十四行诗。、妮农妮农·德·兰克洛(1620-1705),17世纪法国巴黎的女贵族,和法国大作家伏尔泰、莫里哀、封德奈尔等有来往。。”他悄声说出一串名字,都是我不熟悉的,然后,谈到了一些多情的国王、诗人,一边用裸着的半截纤细胳膊打着拍子,一边朗读法语诗。

“这世界是爱情与饥饿的世界,”这是我所听到的一段热烈的耳语,我想起来了,这段话就印在《沙皇就是饥饿》那本小册子的标题下面“爱情和饥饿统治着世界”是席勒《世界的智慧》(1795年)中的诗句。《沙皇就是饥饿》的题词采用的是涅克拉索夫《铁路》中的诗句:“世界上有一个沙皇:这个沙皇很残酷,他的名字就叫饥饿。”,因此这段话在我头脑里有了特殊的意义。

“人们寻求的是遗忘和慰藉,而不是知识!”

这种观点彻底把我震住了。

我早上离开厨房的时候,墙上的小钟已经六点过几分了。我在灰色的晨雾中踩着雪堆回家,暴风雪仍在呼啸,我想起那个备受欺凌的人愤怒的尖叫,觉得他的话就好像堵在我喉咙的某个地方,很憋气。我不想回面包作坊,不想见人,就披着一身的积雪,沿着鞑靼区的街道一直晃荡到天蒙蒙亮、大雪里隐约出现行人身影的时候。

后来我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历史教师,也不想再遇见他了。可是后来我不止一次听人说生活没有意义、劳动毫无益处,说这话的有目不识丁的云游教徒,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有“托尔斯泰主义者”托尔斯泰主义主张“勿以暴力抗恶”,宣扬所谓“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其他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有教堂修士司祭、神学硕士、制造炸药的化学家、新活力论新活力论是19世纪末叶出现的一种唯心的生物学说,认为生物机能源于一种活力而不是物质。的生物学家等许多人。不过,他们的这些思想观点已经不像初次听到时那样令我震惊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龙岗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