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以潘茂名的成长作为主线,抓住矛盾冲突和细节描写,让小读者们体会成长的苦与乐。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促进其成长变化的内外因素,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蜕变过程。
2.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里,中医药的价值需要重新认识,也需要传承与创新。潘茂名用中医药治病救人,赢得后世爱戴:书里丰富而浅显的中药药理学知识,能对少年儿童起到“增进认识”的作用。
3. 故事里的瘟疫肆虐、鼠疫横行,潘茂名不顾自身安危救民于危难,为岭南人民做出表率。从古至今,医务工作者都是一样的——用自己的无疆大爱温暖每一位病人,用自己的无私奉献实现献身医学的理想。童心不改,仁心永驻,少年儿童需要这样一部既好看又耐读的作品。
当太阳还在浮山岭山腰攀爬的时候,当山脚下的潘坡村还笼罩在薄雾中的时候,潘家大院里的知了已经放开喉咙高声鸣唱了。
“小名,起床了!太阳晒到屁股了,还睡!还睡!”潘爸爸在院子里喊着,声音比知了还要响亮。
潘茂名一骨碌坐了起来。这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额头宽宽的,眼睛大大的,清亮的眸子里透着股机灵劲儿。他侧着耳朵听了一会儿,眼珠子骨碌一转,嘴角一咧,唇角上方就露出两个浅浅的小酒窝。
他跳下床,赤着脚跑了出去。他并没有跑到爸爸的身边,而是直接跑向院子角落。
那里有株一人高的龙眼树,低矮虬曲的枝干上蜷伏着五六只知了。知了们并排而坐,一会儿独唱,一会儿合唱,旁若无人地唱着叫着,吵醒了整个夏天!
“小名,阿爸阿妈采药去了,你吃完早饭,就到里屋去,让阿爷教你读书。”潘爸爸说。
“知了。”潘茂名随口应了一声,眼睛盯着龙眼树。
“小名,记得到你阿爷屋子去啊。”潘妈妈拿着碗,从里屋出来,对潘茂名喊道。
“知了。”潘茂名随口应着,眼睛并没有从知了的身上离开。
潘爸爸和潘妈妈背着药篓子,出门了。
一个时辰后,潘爸爸和潘妈妈背着沉重的药篓子,满载而归。
看见院子里空无一人,潘妈妈笑了:“小名晓得努力了,去跟阿爷读书了。”
“这小子,他、他就在树上!”潘爸爸眼中闪着怒火,朝龙眼树走去, “你还不下来,还不背书去!
潘茂名赶紧从树上溜下来,朝爸爸妈妈嘻嘻一笑:“阿爸,阿妈,我终于看到了,知了一唱歌,脖颈就拉长,肚子也绷得紧紧的。原来,它们不只用喉咙来唱,还用肚子来唱咧。”
“你这是不务正业!”潘爸爸朝他的屁股上啪地打了一巴掌。
潘茂名朝潘爸爸吐个舌头,扮个鬼脸,往里屋冲去。
他的脑海里装满了知了:知了身上那些密集的绒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一根根竖起的金丝线,那些透明的翅
膀上竟然有着蜘蛛网一样的斑纹……
潘爸爸一直瞪着他,直到他蹦蹦跳跳的背影闪进里屋,仍然生着闷气:“顽劣之子,不可教也……”
不过,下一秒,潘爸爸的话就被闯进院子里的人打断了。
“潘医生,潘医生,快给我家小六子看看,他从今天早上起就不断地呕吐,什么都不吃。”一个大叔扶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走进来。小男孩脸色苍白,嘴唇赤红,无精打采。
潘爸爸看一眼小孩,说道:“别急别急,小六子没大碍,应该是感冒了,属于外感风热吧。为了确诊,还是进里屋去,让潘爷爷看看吧。”
两个大人扶着小六子,走进了里屋。里屋很宽敞,是个客厅,或者说是间诊所也行。潘坡村很有名气的大医生潘爷爷,就在这里给乡村父老看病。
这个客厅也是潘茂名的私塾。爷爷不看病的时候,就在这里教潘茂名读书认字,当然,教科书就是著名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那两本书现在就搁在潘爷爷看诊桌的右上角,书页已经泛黄了,边角破破烂烂的。不过,书被读得破旧,那是爷爷和爸爸经常翻阅的结果,至于小小的潘茂名呢,他更喜欢到院子里翻看花草树木和各种会叫会跳的虫鸟。
此刻,潘妈妈正扶着潘爷爷,让他能坐起来,而潘茂名则蹲在旁边,抬起爷爷的腿,放在布鞋上面。
潘爷爷腿脚不灵活,这两年更严重了点,潘爸爸和潘妈妈干脆在桌子旁铺了一张小木板床,让爷爷躺在床上就可以给人看病。
潘茂名看到小六子进来,立刻站起来,哇哇大喊:“哇,小六子,你怎么就来了呢,我正想着下午找你到河里摸虾子呢。走,我们现在看看去。”
序言
小调皮
转变
遇见穷宇
拜师
山中岁月
茅山道长
瘟疫来袭
仁医的日常生活
旱灾
夏涝非天灾
鼠疫的阴谋
阻挠
真相大白
意想不到
仁医的选择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龙岗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