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我与曲艺七十年
0.00     定价 ¥ 68.00
深圳龙岗图书馆
  • ISBN:
    9787556305155
  • 作      者:
    倪钟之
  • 出 版 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倪钟之,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研究员,毕生从事中国曲艺及民俗学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七十年成长史,而是津门曲坛七十年的缩影。《我与曲艺七十年》其内容已含括:从曲艺前身——“十样杂耍”的各个茶社与剧场的状况、演员“撂地”到进剧场的历史、分配制度.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承,甚或人们耳熟能详的演员在历次运动中的境遇与表现。读来亲切、翔实、生动、感人。探颐了津门曲坛的发展脉络;突出了曲艺人对事业的追求;填补了曲艺发展史的空白;彰显了传主本人深奥的功底。这是一部读之有趣儿、动情和引人无限思考的史书。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与曲艺七十年》:
  我们仍乘原来的人力车返回,四个杠夫也和我们一起回来,因为过城防的证明在祖母手里。他们不抬棺材反而走得很慢,好在坟地距城防很近,进了城防就分开了。两辆胶皮车加快了脚步直奔我家。进门要先“迈火”(从一个点燃的火盆上迈过去),刚迈完火,就见那杠夫头儿又回来了,掏出钱来问我一位舅奶奶:“这是怎么回事?”。这杠房的一切都是这位舅奶奶一手操办的,他们很熟。舅奶奶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不是说好了吗,这钱多了!”原来是祖母付钱时慌乱中点错了,人家给退回来了。舅奶奶问明情况,开玩笑地和他说:“你们怎么还不分了呢?”那人说:“是有人主张要分,我一看不对,没让分。那样做也对不起您啊,再说人家寡妇失业的,我哪能办这种事!”由此可见,当时劳苦人的诚实
  自曾祖母去世后,她那侄子(我的那位五爷)也找房结婚和我家分开了。他娶的这位五奶奶很丑,两人总吵嘴,后来不辞而别去了重庆,直到我结婚后才回来
  这时我家的生活就更困难了。从曾祖母没去世时,我家就搬进河北关上的一个大杂院里。五爷结婚和曾祖母去世都是在这大杂院里。我们住的是里外间的两间草房,里屋迎面是个土炕,与外屋有隔扇门。外屋是水缸、炊具,可以做饭,中间放一可以支起的圆桌,春秋季节可以全家吃饭,但那时很习惯是在炕上放一长方桌(即讲究家的“炕琴”),全家围坐吃饭。只有春秋两季才在外屋吃饭。夏景天的晚饭总是把这长方桌儿放在院里吃饭,谁家吃什么饭都能看得见。谁家做了新鲜差样的,都要给邻居端一点,吃饭时还可互相聊天,过得也十分愉快。特别是谁家没吃晚饭,全院都知道,必然有人送来什么吃的,保证饿不着
  我记得在外屋靠隔扇门旁有两摞樟木箱子,从地面摞到屋顶多是我家不常穿的衣服和衣料之类,贵重的和常穿的放在炕上被隔子的中层柜门里,下层的几个抽屉放些贵重物品,我记得还有许多当票。从我记事时起,那些喝估衣的及街头吆喝买破烂的都是我家的常客,有的人已经很熟了。每当家中生活无着时,便喊他们来从箱子里找出什么旧衣服或衣料卖掉一两件,几年的光景箱子里的东西就卖空了,后来连箱子也卖了。就这样,从摞到屋顶的两摞箱子落到平地,家里只有两个箱子存放一些该穿的换洗衣服,最后连那两个箱子收破烂的也不放过,死说活说非把那两个箱子也买走了
  外屋门旁靠墙是一张连三桌,桌上供着神像“五大家”。神像旁是一个很大的柜子,柜子里是台阶形,排成三排摆有很多灵牌,起码有五六十个,据说那位武职官也在内。我记事以后,不知本家的什么人来和祖母商量:“你们家生活不好,老祖宗也跟着受罪,请到我们家去供吧!”祖母不肯,只说:“以后再说吧!”。后来她告诉我:“这东西咱得留着,这是咱家本是倪家正支正派的证明。
  ……
展开
目录
序言
一、我的童年
二、在三义庄的岁月
三、求学时代
四、步人社会
五、在和平区曲艺杂技团的日子
六、十年岁月
七、在文化馆的年代
八、组建天津实验曲艺杂技团
九、北方曲艺学校十四年
十、退休以后
后记
整理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龙岗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