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隐姓埋名的大国脊梁
宋文骢|五十载春秋风华,二十年丹心铸剑
●一架歼-10历经十八载岁月
世间所有优秀的人,做事时都是充满自信的,可他永远不会对自己说:“我已经做得够好了。”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他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暗暗地告诉自己:“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我要努力做到更好!”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哪怕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也会面临许多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他人,也来自自己。不是第一,要努力成为第一;成为第一,也要继续努力做到更好。
世界军事技术领域发展迅速,不学习、不进步肯定是行不通的。军队竞争的本质是战斗力竞争,而战斗力归根结底还是学习力的竞争。在这种危机面前,无论职位是什么,学历有多高,不重视学习就一定会落伍。要想在明天依然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有用人才,就当把学习力作为自己的稳固靠山。
2006年12月29日,新华社对外宣布:“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歼-10战斗机,已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这对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中国最传奇的武器,歼-10飞机终于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世界各大媒体都敏锐地捕捉到了“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这一特别信息。两年后,歼-10战斗机在珠海航展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多少国外的军事专家慕名而来,目睹歼-10的风采。
至于歼-10到底有着怎样的迷人魅力,以及它对于中国国防事业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对此,最有发言权的人,恐怕就是这位老人——宋文骢。
宋文骢,1930年3月26日出生于昆明。依山傍水的生长地,赋予了他灵气与智慧,但那时家乡的贫瘠和落后也让他难以忘却。中学时代,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17岁参加革命成为游击队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岁的他成为云南边纵部队的一名侦察员,曾冒着危险传送情报,立下战功。
1954年8月20日,宋文骢跨进了哈军工大门,他的人生就此转折,与飞机设计结下不解之缘。1960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宋文骢,走上了飞机设计的岗位。20世纪60年代初,他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中国飞机设计第一气动布局并在专业组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上级发文要研制出一种适合中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当年,56岁的宋文骢,被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从1984年研发歼-10正式立项以来,宋文骢及其他工作人员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历程。研发之初,不少领导都存在争议和怀疑,认为直接购买幻影2000或者苏-27更好,省钱省时省力。可是宋文骢从来没有动摇过,他对歼-10和苏-27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对比,最终说服了所有人。
歼-10飞机的研制,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84年确定初步设计方案;1986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立项;1986年7月宋文骢被任命为飞机总设计师;1987年6月完成飞机初步设计;1998年3月实现首飞;2004年4月完成设计定型,前后共经历了18年漫长的光阴。
●一“拖”二“熬”攻坚克难
在这18年的岁月里,宋文骢作为飞机总设计师,经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这种压力不仅仅是要攻克技术上的难题,还有一个更大的难关,就是经费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财政困难,许多军工单位都要“军民结合”,军费和事业费锐减,不少军工系统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歼-10的研制就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借了不少资金,真的是一“拖”二“熬”,才完成了飞机的初步设计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设计研制,原型机横空出世,可在进行发动机地面开车试验时,又遭遇了麻烦。发动机开车是由慢到快逐步加大推力的,在推力达到90%以后,进气口吸力已经非常大,空气形成白色的漩涡被抽进发动机里。这时,意外出现了,发动机的叶片出现了多处损坏。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发动机里面怎么会有多余的东西呢?在开车试验之前,工作人员是反复检查过的。
第一次试验失败后,工作人员仔细排查清洗,可是再次试验还是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最后,他们层层把关,进行地毯式排查,终于在第三次开车试验时成功了。
首飞不容易,而定型更是一道艰难的关卡,这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样的,必须经历艰难崎岖的过程。歼-10先后尝试了多项风险操作,飞性能、飞操稳、飞颤振、飞火控,是我国军用飞机从未有过的。2003年3月10日,歼-10终于“参军”。
然而,在交付部队使用后,设计定型的任务依旧艰巨。因为,飞机必须再经过一系列的试飞考验。从1998年到2003年这5年的时间里,定型飞机中的30多个高难度、高风险科目,逐一被攻克,歼-10飞机设计定型工作基本完成。
●传奇的人生,不灭的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的时间不算什么,可对于宋文骢来说,7000个日夜只有他自己知道是怎样度过的。在飞机设计过程中,他肩负着一份沉重的责任,冒着失败的风险,去探索、应用新技术和新理念;他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从未放弃过专业能力上的积累;在研究生涯中,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宋文骢是一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但他不可能独自完成整个飞机的设计。在这一点上,宋老具备了极强的协调组织能力,也有足够的胸襟和气量容下新人,扶持新人,帮助他们成长。优秀的品格修养、出色的格局胸怀,铸就了他在团队中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宋文骢从事了几十年的飞机研制工作,但由于保密等原因,父母和兄弟都不知道他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有一年,弟弟宋文鸿去看望他,无意间看到了书柜里有几本医学类的书籍,回去后就对家人说:“哥哥现在可能改行当牙医了。”当国家对歼-10进行适度解密后,一些报纸和杂志开始陆续公开报道宋文骢的事迹,并将其称为“歼-10之父”,这时家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几十年一直在默默地为国家研制战斗机。
2003年,宋文骢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他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之一,推选委员会委员给了他这样的评价:“五十载春秋风华,二十年丹心铸剑,他的心血和灵魂全部默默倾注给了共和国的蓝天卫士,熔做了他的体,化作了它的魂。”
2016年3月22日,宋文骢院士因病去世。
八十年的风雨人生,他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苦难,也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崛起腾飞的艰难;五十年来的默默耕耘,他始终保持着稳健和创新的步伐。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歼-10这样的先进型号,还留下了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那就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提炼和提升自己、为社会和国家奋斗、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宋老故去了,但他的精神始终留存,他怀着千里梦想,仍在路上。
南仁东|铸大国重器,一生为“天眼”燃尽
●“天眼”若有泪,定是为他而流
“国家的栋梁,不对,应该是世界的栋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之栋梁,我辈楷模。”
“夜空中最亮的星——它是中国心。”
“走好,在天堂可以离你想看的星空更近了。”
“以后再想起FAST可别忘了他。”
“我常常感到愧疚,如果我们不这么‘折腾’他,是不是师兄不会走得这么早?”
“……”
这些缅怀之词,都是献给同一位老人的,他用22年的执着和热情,让中国睁开了领先世界天文学界的“天眼”,而他却永远闭上了双眼。他,就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也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天眼之父”南仁东。
南仁东于1945年出生,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之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1994年开始,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他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6年9月25日,他主持的FAST终于落成启用。然而,就在FAST运行将满一年,第一批成果即将出炉时,72岁的南仁东却于2017年9月15日与世长辞了。这位把一生的心血都献给“天眼”,被尊为“天眼之父”的老人,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
同年11月,中宣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南仁东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曾经与他共事的同事、采访过他的记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这位战略科学家的突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与此同时,千万的网友也在各大媒体平台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深切缅怀。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行了,我就躲得远远的,不让你们看见我。”这是南仁东刚刚生病时说过的一句话。当时,他的学生兼助理只觉得是句玩笑,不曾想他最后竟然真的悄悄地走了。他还曾与家人说过:“我特别不希望别人记住我。”洒脱的老人独自驾鹤西去,并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这位为科学鞠躬尽瘁的老人,尽管格外低调,却依然不能免除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如果‘天眼’也有眼泪,一定会为您流下感激的泪、思念的泪、期待的泪。”
●用生命最后的22年实现一个梦想
南仁东在其人生最后的22年里,只干了一件事、实现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建成了直径500米、世界最大、最为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用生命铸就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在FAST落成启用那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为大科学工程发贺信。之后,“中国天眼”作为标志性科技成果,被写入2017年新年贺词,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很多人不知道,关于FAST的一切,最初只是南仁东心中一个朴素的想法。
那是1993年,南仁东参加了日本东京召开的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当时,参会的外国科学家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稳固西方国家在天文研究领域的霸主地位。这番话刺激并触动了南仁东,他暗下决心,要让中国在宇宙探索中迎头赶上,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研究出中国自己的大射电望远镜。
这是一个多大的挑战呢?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而他要建造的是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难度可想而知。
如此大的射电望远镜,要建在哪儿呢?
南仁东认为,FAST最好建在大山深处的山谷洼地,能有效远离电磁干扰。为了寻找合适的台址,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花费了12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中国西南的所有大山,踏遍了大山里所有的洼地。在实地勘察了80多个洼地后,最终选择了贵州平塘的大窝凼。
选址的艰辛只是建设FAST坎坷之路的开始,如此庞大的项目,资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FAST立项,南仁东四处“化缘”,无论是什么会、在国内还是国外,他逢人就介绍大望远镜项目,不厌其烦地把一个概念向不同的人解释无数遍。2007年,南仁东的努力总算有了成效,FAST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这份喜悦没有持续太久,2010年,FAST索网的疲劳问题又带来一场风暴。
FAST远观像一口大锅,其实是由4000多块镜片精密拼接成的一个整体反射面,控制镜片的就是兜在镜面下方的钢索网。南仁东和同事们设计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可是,FAST不同于一般的索网,它不但要承受1600吨的重量,还需要像弹簧一样来回伸缩,带动镜片灵活移动,精确地追踪天体。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FAST所需要的钢索,无论是抗拉强度还是使用寿命,都远超国家工业标准。他们从不同厂家购买了十几种钢索,却都不能满足望远镜的需求,查遍国内外相关的论文资料,即便是最好的实验数据,也只能达到预期要求的一半。
那个时候,台址已经开挖了,设备基础建设迫在眉睫。如果钢索做不出来,整个工程就没有办法继续。那段时间,南仁东焦虑到了极点,每天都在念叨着钢索。几经思虑,南仁东突然意识到,超越性的技术是等不来的,也是买不来的,既然没有现成的,那就自己做吧!
技术攻关战开始了!南仁东带领团队不断地设计方案,咨询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他日夜奋战,每天与技术人员沟通,想办法在工艺和材料上找突破口,待在车间一周又一周。历经700多个日夜的煎熬,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他们总算是改进了钢索的制作工艺,成功通过了抗疲劳实验,研制出了满足FAST工程要求的钢索。
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钢索,给了FAST坚固而灵活的“骨架”;这种自主创新的技术,成功应用到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中,让国家和人民受益匪浅。此时,22年已经过去了,这对南仁东而言,可谓是一场“长征”了。期间的艰辛曲折,唯有经历的人,才会懂得。
在FAST竣工落成的当天,南仁东站在FAST圈梁上,望着“初长成”的大望远镜,憨厚地笑着,欣慰地说:这是一个美丽的风景,科学风景。22年,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他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的骄傲。“中国天眼”不负众望,截至2018年9月,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44颗新的脉冲星,实现了中国望远镜“零”的突破。
●淡泊名利,只为成就国之重器
2016年9月,就是“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之后的他,依然带病工作,虽然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可他还是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一位研究员,在追忆南仁东时说:“FAST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现在,经过20年的努力,FAST终于建成了,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虽然南老师没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没能等到他应得的荣誉、奖励,但我想他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
其实,不止一位报告人提到:1994年,年近50岁的南仁东在日本担任客座教授时,待遇比国内高出很多。有人计算过,那时他在国外一天的报酬,相当于在国内一年的工资。可即便如此,南仁东还是坚持要回国,因为他追求的不是名利、财富、荣誉,而是让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站起来的脊梁!
多年来,FAST的创新技术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获得了各种奖励。可是,属于南仁东个人的荣誉却屈指可数。2017年5月,他获得了“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章”,那是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个人荣誉了。可即便如此,他却还说,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太沉重,自己难负盛名。他认为,这样的奖励不该属于一个人,而应该属于一群人。
南仁东是FAST团队中最勤奋的人,基本没什么节假日,每天都要处理上百封工作邮件。他时常会给同事们算一笔账:“如果因为工作没做好,FAST停一天,就等于国家白扔了12万。”他怀揣的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国家的利益。
最理解南仁东的人莫过于他的夫人。南夫人和他一样低调,一直婉拒所有访问。后来,她写给国家天文台台长的一段话,在时代楷模录制现场公开播出,感动了无数人:
“我的先生南仁东就是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普通一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他,使他点点滴滴平凡的工作和生活折射出不平凡的光辉;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他,养成他淡泊名利、坚持真理、一诺千金、善良勤劳的优秀品格;是无数科学泰斗教育和影响了他,给予他渊博的学识,铸就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南仁东在仰望星空时,脚步踏得如此踏实;凭借坚定的信念,追逐梦想,心无旁骛。他不为艰辛而止步,不因诱惑而动摇。二十余载“天眼梦”,梦圆了,他却悄然离去,但他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宏伟的“中国天眼”,还有他那宽广的人生格局和坚韧的人生态度。我们相信,南仁东先生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会永远印刻在国人的心中。
林俊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