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
0.00     定价 ¥ 88.00
湖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696243
  • 作      者:
    关景明,马骁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为“中西医结合诊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之一,旨在强化临床医生及消化专业医学生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中西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诊疗规范的掌握。《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总论部分介绍了西医学消化系统的基础知识、中医学脾胃学说概述以及消化内镜的发展与应用进展和诊疗规范;第二章至第七章结合国内外*新指南与研究进展,系统地阐述了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及结直肠、肝脏、胆道、胰腺常见疾病的西医诊治规范与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第八章介绍了当今消化内镜微创手术的规范化处理方法。
展开
精彩书评
1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总论
  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直肠、肛门、肝脏、胆囊、胆管及胰腺构成。这些脏器的疾病相互关联,使得消化系统疾病复杂多变,常出现危、重、急症,需要消化专业医生将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生理、药理等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然而,随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弘扬与发展,中医中药在疾病的诊治、预防与康复方面,为西医学带来有力的补充与强化,中西医结合将是我国未来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且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广泛应用,新技术与方法的推陈出新,更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本章内容首先简单总结、归纳中西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内镜应用进展,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章节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内容。
  第一节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
  一、食管抗反流的生理功能
  食管是长约25cm的肌性管道,管径*宽处为2.2cm,上端在环状软骨与咽部相接,下端穿过膈肌约1.5cm与胃贲门相接。食管有上、下两个括约肌,静止压力高于胃或食管体部压力。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在咽与食管连接处,由食管环行肌(横纹肌)特别增厚所构成,产生一个高压带(5~16kPa)。静止时关闭,以防止空气经口腔进入食管及食管内容物反流到咽内;吞咽时开放,食团通过括约肌进入食管。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食管下端近贲门处虽然在解剖上并不存在括约肌,但此处有一段长3~5cm的高压区,此处的压力比胃内压高。在正常情况下,这一高压区能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起类似括约肌的作用,故将其称为食管下括约肌(LES)。当食物进入食管后,刺激食管壁上的机械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食管下括约肌舒张,允许食物进入胃内。
  生理状况下,吞咽时LES松弛,食物得以进入胃内;非吞咽情况下,也可发生一过性 LES松弛,出现少量、短暂的胃食管反流。由于下述抗反流机制的存在,避免了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一)抗反流屏障
  抗反流屏障是食管和胃交接的解剖结构,包括LES、膈肌脚、膈食管韧带、食管与胃底间的锐角等。LES是食管末端3~4cm长的环形肌束,其收缩产生的食管与胃连接处的高压带,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二)食管的清除作用
  正常情况下,一旦发生胃食管反流,大部分反流物通过1~2次食管自发和继发的蠕动性收缩将反流物排入胃内,即食管廓清。剩余反流物则由唾液冲洗及中和。
  (三)食管黏膜屏障
  反流物进入食管后,食管黏膜屏障凭借唾液、复层扁平上皮以及黏膜下丰富的血液供应,抵抗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
  二、胃酸的分泌和调节
  (一)胃分泌腺
  胃黏膜中有三种外分泌腺:①贲门腺,为黏液腺,位于胃与食管连接处宽1~4cm的环状区;②泌酸腺,为混合腺,存在于胃底大部及胃体全部,包括壁细胞、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③幽门腺,分泌碱性黏液,分布于幽门部。另外,胃黏膜内还含有多种内分泌细胞,通过分泌胃肠激素来调节消化道和消化腺的活动。
  (二)分泌细胞
  常见的内分泌细胞有:①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又称胃泌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样物质,分布于胃窦;②δ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和胃酸的分泌起调节作用,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③肠嗜铬样细胞,合成和释放组胺,分布于胃泌酸区内。
  (三)胃酸分泌的调节
  胃窦从食物感受到的信息促使幽门腺的 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大部分促胃液素经循环以内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胃体的肠嗜铬细胞,刺激其分泌组胺,组胺及少量促胃液素通过组胺 H2受体或缩胆囊素受体共同促进胃体壁细胞合成及分泌盐酸。胃窦 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对上述过程中涉及的3种细胞均有负性调控作用。
  (四)胃酸分泌过程
  胃壁细胞分泌盐酸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主要步骤:①组胺、乙酰胆碱和促胃液素刺激壁细胞上的各自受体;②壁细胞内,在环磷酸腺苷(cAMP)或钙离子介导下生成氢离子;③位于壁细胞分泌小管和囊泡内的 H+-K+-ATP酶(又称质子泵)将 H+从壁细胞逆浓度梯度泵入胃腔。此外,来自肠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方式影响壁细胞、G细胞和 D细胞的功能状态,其对胃酸分泌的综合调节作用变化甚大。
  三、肝脏主要的生理功能
  肝脏具有分泌胆汁,吞噬和防御,制造凝血因子,调节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产生热量等多种功能。在胚胎时期肝脏还有造血功能。
  (一)胆汁合成与分泌
  肝细胞能不断地生成和分泌胆汁,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每天有800~1000ml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若无胆汁的作用,摄入的脂肪将有40%从粪便中丢失,且伴有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胆汁还有排泄有害物质的作用。肝脏合成胆汁酸是一个具有反馈控制的连续过程,合成的量取决于胆汁酸在肠肝循环中返回肝脏的量。如果绝大部分的分泌量又返回肝脏,则肝细胞只需合成少量(0.5g)的胆汁酸以补充在粪便中的损失;反之,则合成量将增加。
  (二)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功能
  1.肝与糖代谢
  单糖经小肠黏膜吸收后,由门静脉到达肝脏,在肝内转变为肝糖原而储存。一般成人肝内约含100g肝糖原,仅够维持机体禁食24小时之用。肝糖原在调节血糖浓度以维持其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劳动、饥饿、发热时,血糖大量消耗,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循环血液。慢性肝病患者血糖会出现异常。
  2.肝与蛋白质代谢
  由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脱氨、转氨等,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循环血液供全身器官组织之需要。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由于血浆蛋白可作为体内各种组织蛋白的更新之用,所以肝脏合成血浆蛋白的作用对维持机体蛋白质代谢有重要意义。肝脏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所以患肝病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氨升高。
  3.肝与脂肪代谢
  肝脏是脂肪运输的枢纽。消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进入肝脏,以后再转变为体脂而储存。饥饿时,储存的体脂可先被运送到肝脏,然后进行分解。在肝内,中性脂肪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此反应可被肝脂肪酶加速,甘油可通过糖代谢途径被利用,而脂肪酸则可完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肝脏还是体内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合成的主要器官之一,多余的胆固醇随胆汁排出。人体内血脂的各种成分是相对恒定的,其比例靠肝细胞调节。当脂肪代谢紊乱时,可使脂肪堆积于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4.肝与维生素代谢
  肝脏可储存脂溶性维生素,人体95%的维生素 A都储存在肝内,肝脏是维生素 C、D、E、 K、B1、B6、B12,烟酸,叶酸等多种维生素储存和代谢的场所。
  5.肝与激素代谢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各种激素都保持一定含量,多余的则经肝脏处理而被灭活。当患肝病时,可出现雌激素灭活障碍,引起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不调及性征改变等。如果出现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灭活障碍,则可引起钠、水潴留而发生水肿。
  (三)肝脏的解毒功能
  在机体代谢过程中,门静脉收集来自腹腔的血液,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及微生物抗原性物质将在肝内被解毒和清除。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它能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使毒物成为比较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肝脏解毒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即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四)肝脏的防御和免疫功能
  肝脏是*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肝静脉窦内皮层含有大量的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库普弗细胞能吞噬血液中的异物、细菌及其他颗粒物质。在肠黏膜因感染而受损伤等情况下,致病性抗原物质便可穿过肠黏膜(称之为肠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而进入肠壁内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因此,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便成为肠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实验证明,来自肠道的大分子抗原可经淋巴液至肠系膜淋巴结,而小分子抗原则主要经过门脉微血管至肝脏。肝脏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可吞噬这些抗原物质,经过处理的抗原物质可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健康的肝脏可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五)肝脏的其他功能
  除上述功能外,肝脏还能调节循环血量。肝脏也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肝病时可引起凝血因子缺乏而造成凝血时间延长及有出血倾向。此外,机体热量的产生、水及电解质的平衡等,都需要肝脏的参与。
  四、肠道的免疫与屏障功能
  (一)肠道免疫
  人体是一个共生微生物的载体,有超过人体细胞总数十倍的微生物广泛分布在人体表面的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部位,其编码的基因在数量上远超乎人类自身编码的基因,达150倍以上。在肠道中就有上千种微生物定植或路过,消化道居住的大量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微生物群。
  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与其所处的宿主——人的微环境共同构成了肠道微生态。人与肠道微生物通过协同进化形成互相依赖的共生复合体,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人体和其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也是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成熟的重要根源之一;肠道微生态能影响脂肪的储存、改善线粒体活性调节能量代谢,可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交流对其调控,影响宿主的脑行为,促进血管生成,参与骨密度调节。同时,肠道微生态的稳定对人类保持肠道上皮的完整性、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
  肠道在接触大量的食物和肠腔内微生物共生的过程中,其屏障防御体系起了重大的作用,可有效地阻挡肠道内500多种浓度高达约1011/ml的肠道内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肠腔外组织、器官移位,防止机体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
  (二)屏障功能
  肠黏膜屏障是将肠腔内物质与机体内环境相隔离,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与肠蠕动共同构成。
  机械屏障指由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与菌膜三者构成的完整屏障,在执行肠屏障功能中*为重要。化学屏障由胃酸、胆盐以及肠黏膜上皮分泌的黏液、消化液及肠腔内正常寄生菌产生的抑菌物质构成,可灭活经口进入肠道的大量细菌。免疫屏障由肠相关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肝脏库普弗细胞和浆细胞产生的分泌型抗体(sIgA)及免疫细胞分泌的防御素等构成,肠道是人体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生物屏障是指对外来菌株有定植抵抗作用的肠内正常寄生菌群。肠道蠕动如同肠道的清道夫。肠黏膜屏障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双向调节的作用。肠道微生态影响机体的营养、代谢、免疫、发育及衰老等,与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免疫相关病、肿瘤等许多慢性疾病有关。肠道微生物具备如下功能,即代谢功能、营养功能、宿主免疫功能、肠道防御功能。
  五、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胰腺是分泌器官,具有外分泌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主要指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人体血糖的调节有很重要的作用;外分泌功能主要指分泌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糜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
  (一)胰腺的内分泌功能
  胰腺体积小,但含有多种功能的内分泌细胞,如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促胃液素、胃动素等的细胞,这些细胞分泌激素除参与消化吸收物质之外,还负责调节全身生理功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其中*为重要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五种内分泌细胞包括 A细胞、B细胞、D细胞、F细胞、D1细胞。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F细胞分泌胰多糖,D1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肠肽。
  1.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包括:促进糖的利用,降低血糖;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促进机体生长。
  2.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
  胰高血糖素的主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 1
第二节 中医脾胃学说概述 6
第三节 消化内镜常规诊断与治疗 10
第二章 食管疾病 17
第一节 胃食管反流病 17
第二节 贲门失弛缓症 23
第三节 食管癌 28
第三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 36
第一节 胃炎 36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43
第三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48
第四节 胃癌 53
第五节 上消化道出血 61
第四章 小肠及结直肠疾病 68
第一节 炎性肠病 68
第二节 缺血性肠病 77
第三节 肠易激综合征 82
第四节 结直肠癌 89
第五节 肠结核 95
第五章 肝脏疾病 100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100
第二节 药物性肝损伤 106
第三节 酒精性肝病 110
第四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16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肝病 122
第六节 肝硬化 135
第七节 原发性肝癌 146
第八节 肝脓肿 156
第六章 胆道疾病 162
第一节 胆石症 162
第二节 奥迪括约肌功能障碍 174
第三节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 177
第七章 胰腺疾病 185
第一节 急性胰腺炎 185
第二节 慢性胰腺炎 195
第三节 胰腺癌 202
第八章 消化内镜手术围手术期处理 210
第一节 早期胃癌ESD围手术期处理 210
第二节 治疗性ERCP围手术期处理 214
第三节 EUS-FNA围手术期处理 218
第四节 贲门失弛缓症POEM治疗围手术期处理 219
第五节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切除围手术期处理 22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