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一二三 香蒲科Typhaceae
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具匍匐状的根茎;茎直立,不分枝。叶互生,2 列,条形或剑形,基部具鞘。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密集呈苞片叶状,圆锥花序、总状花序或穗状花序,雄花生于雌花上部;花小而多,无花被;雄蕊1 至多数;雌花具短梗,基部有多数白色丝状长毛,子房上位,1 室,胚珠1 粒,具长柄,花柱1 枚。果实为小坚果,纺锤形、椭圆形,细小,果皮膜质。种子椭圆形,光滑或具凸起,具1 枚粉质胚乳。
1 属,约18 种,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及热带地区。中国1 属,约11 种,大部分产于北部和东北部,法定药用植物1 属,4 种。华东地区法定药用植物1 属,4 种。
香蒲科仅香蒲属1 属,法定药用植物主要含黄酮类、脂肪酸类、生物碱类、甾体类等成分。黄酮类包括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如山柰酚-3-O-β-D- 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rutinoside)、槲皮素-3-O-新橙皮苷(quercetin-3-O-neohesperidoside)、柚皮素(naringenin)、香蒲新苷(typhaneoside)、表儿茶精(epicatechol) 等; 脂肪酸类如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榈酸乙酯(ethyl palmitate)、棕榈酸甘油酯(glycerylpalmitate)等;生物碱类如尿囊素(allantoin)、烟酸(nicotinic acid)、海绵凤尾碱(zarzissine)等;甾体类如β- 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yl palmitate)、香蒲甾醇(typhasterol)等。
1. 香蒲属Typha Linn.
属的特征与科同。
分种检索表
1. 雌雄花序紧密相连;雌花无苞片。
2. 叶片较窄;雌花基部白色丝状毛稍长于花柱,柱头匙形 香蒲T. orientalis
2. 叶片较宽;雌花基部白色丝状毛明显短于花柱,柱头呈披针形 宽叶香蒲T. latifolia
1. 雌雄花序间隔有一段距离;雌花有小苞片。
3. 花药长约2mm;雌花小苞片比柱头短 水烛T. angustifolia
3. 花药长1.2~1.5mm;雌花小苞片与柱头等长或稍长 长苞香蒲T. angustata
1036. 香蒲(图1036) Typha orientalis Presl
【别名】东方香蒲(浙江、安徽),毛蜡烛(安徽),水蜡烛(江苏苏州)。
【形态】多年生沼生草本,高1~2m。根茎粗壮。叶片带状,长40~70cm,宽0.5~0.8cm,先端渐尖稍钝头,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鞘口边缘膜质,直出平行脉多而密。穗状花序圆柱状,雄花部分与雌化部分紧密相接,雄花部分长3~6cm,雌花部分长6~12cm,果时直径约2cm;雄花具2~4 枚雄蕊,基部具1 柄,花药长2~2.5mm,花粉粒单生;雌花无小苞片,长7~8mm,基部白色丝状毛短于柱头,但长于花柱;柱头匙形,不育雄蕊呈棍棒状。小坚果长1mm,表面1 纵沟。花期6~7 月,果期8~10 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池塘边或湖泊浅水中。分布于华东各地,另华中、华北、西北、东北均有分布;日本、菲律宾和俄罗斯也有分布。
【药名与部位】蒲包草根,根茎或根。蒲黄,花粉。
【采集加工】蒲包草根:初夏采挖,洗净,晒干。蒲黄: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碾轧,筛取花粉。
【药材性状】蒲包草根:地下茎呈长带状、带状或短段状,直径1~2cm,中空,常为压扁状。外表浅棕红色或淡灰褐色,具粗纵皱纹,有的外皮破裂而纤维裸露,节明显或不甚明显,节间长数至十余厘米,体轻、质韧,纤维性强,不易折断。根簇状,细软,在根茎分生处较密生,其他部位稀疏,长可达10cm 以上。气微,味淡。
蒲黄:为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漂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气微,味淡。
【质量要求】蒲黄:色黄,细滑粉状。
【药材炮制】蒲黄:揉碎结块,过筛。炒蒲黄:取蒲黄饮片,炒至表面微焦时,取出,摊凉。蒲黄炭:取蒲黄饮片,炒至浓烟上冒,表面棕褐色时,微喷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
【化学成分】花粉含黄酮类:异鼠李素(isorhamnrtin)、泡桐素(paulownin)、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3-O- 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rutinoside)、异鼠李素-3-O- 新橙皮糖苷(isorhamnetin-3-Oneohesperidoside)、槲皮素-3-O-(2′-α-L- 鼠李糖基)- 芸香糖苷[quercetin-3-O-(2′-α-L-rhamnosyl)-rutinoside]、山柰酚-3-O- 新橙皮糖苷(kaempferol-3-O-neohesperidoside)[1], 香蒲新苷(typhaneoside)、柚皮素(naringenin)[1, 2], 异鼠李素-3-O-α-L- 鼠李糖基-(1 → 2)-β-D- 吡喃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α-L-rhamnosyl-(1 → 2)-β-D-glucopyranoside]和异鼠李素-3-O-(2′-α-L- 鼠李糖基)-α-L- 鼠李糖基-(1 → 6)-β-D- 吡喃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2′-α-L-rhamnosyl)-α-L-rhamnosyl-(1 → 6)-β-Dglucopyranoside][1];甾体类:5α- 豆甾烷-3, 6- 二酮(5α-stigmastan-3, 6-dione)[2], β- 谷甾醇(β-sitosterol)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3];烷醇类:D- 赤藓醇(D-erythritol)[2]和6- 三十一烷醇(6-hentriacontanol)[3];脂肪酸酯类: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榈酸乙酯(ethyl palmitate)和棕榈酸甘油酯(glyceryl palmitate)[3]。
【药理作用】1. 抗动脉粥样硬化 花粉混悬液可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大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丙二醛(MDA)含量,提示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紊乱、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2. 抗肿瘤 花粉醇提取物对移植肺癌Lewis 细胞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瘤率为48.3%,并可明显提高肺癌Lewis 细胞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提高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荷瘤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2]。3. 促凝血 花粉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可明显缩短家兔凝血时间(CT),增加血小板(PLT)计数、缩短凝血酶原时间(PT)[3]。4. 抗凝血 叶提取物可以延长小鼠凝血时间,能通过降低纤维蛋白酶释放纤维蛋白肽的速率,抑制纤维蛋白聚集,从而达到抗凝血的效果,防止附壁血栓形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4]。5. 抗氧化 花粉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可明显恢复性地升高汞损伤大鼠神经细胞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增加神经细胞突触,修复细胞形态[5]。
毒性 花粉醇提取浓缩液对小鼠单次灌胃给药后未见明显异常,*大耐受量> 100g/kg,相当于临床1 次口服量的100 倍[2];叶提取物对小鼠经口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460g 生药/kg[4]。
【性味与归经】蒲包草根:甘,凉。蒲黄:甘,平。归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蒲包草根:治腹内生瘤及各种肿瘤。蒲黄:止血,化瘀,通淋。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
【用法与用量】蒲包草根:60~90g,煎汤代茶。蒲黄:煎服5~9g,包煎;外用适量,敷患处。
【药用标准】蒲包草根:上海药材1994;蒲黄:药典1977—2015、浙江炮规2015、新疆药品1980二册和台湾2013。
【临床参考】1. 产后及人工流产术后出血:炒花粉15g,加川芎、益母草、贯众各10g,五味子6g,水煎2 次取液300ml,早晚分服,每日1 剂,连服4 剂[1]。
2.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花粉9g(包煎),加黄芪30g,党参、海藻、柴胡各9g,丹参15g,加水1000ml,煎取400ml,分2 次饭后服,每日1 剂[2]。
3. Ⅲ期压疮:创面清创后擦干,撒灭菌后的蒲黄压疮散(花粉100g,加黄连、大黄、白及各10g,研极细末,过100 目筛,高压灭菌),再用凡士林纱条覆盖,*后用伤口敷料平整覆盖创面,每日换药1次,10 日后根据创面愈合情况,2~3 日换药1 次[3]。
4. 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花粉25g,加丹参20g,旱莲草、藕节各30g,牡丹皮、生地、郁金各15g,荆芥炭、栀子各10g,川芎、甘草各6g,水煎取汁300ml,分2 次服,4周为1 疗程[4]。
5. 口腔溃疡:花粉12g(包煎),加生甘草6g、五倍子10g,水煎2 次取汁,三餐进食后,先用生理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用药汁漱口,30min 内禁食、禁饮,一般用药1 周;或花粉外敷口腔溃疡处[5]。
【附注】孕妇慎服。
药材蒲黄尚有较多其他化学和药理文献,但无法溯源到本植物,或仅说明是香蒲科花粉,故未采纳。
【化学参考文献】
[1]张淑敏. 蒲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2008,39(3):350-352.
[2]刘斌,陆蕴如. 东方香蒲花粉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1998,33(10):587-590.
[3]刘斌,陆蕴如. 东方香蒲花粉化学成分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2):43-44.
【药理参考文献】
[1]姜利鲲. 中药蒲黄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影响[D].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李景辉,陈才法,李雯雯. 蒲黄醇提取物对C57BL/6 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13-10815.
[3]罗光,宋斌,李希贤. 蒲黄止血作用的研究及其有效成分的初步提取[J]. 吉林医科大学学报,1960,(1):80.
[4]吴梦华,王丽君,邓拥军,等. 香蒲叶对凝血机制的影响及一般药理实验[J].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1997,8(1):60.
[5]陈才法,缪进,顾琪,等. 蒲黄提取物对汞损伤SD 大鼠原代培养神经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22(5):321-323.
【临床参考文献】
[1]张云风. 蒲黄汤治疗产后及人流术后出血临床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9(19):121.
[2]刘晓谷,王莉,钱鹏,等. 蒲黄小复方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50 例[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6):87-89,107.
[3]刘鹏,王震,张涛,等. 蒲黄压疮散治疗Ⅲ期压疮的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9):2063-2065.
[4]杜战国. 生蒲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