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部野生维管植物图鉴》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新疆北部(天山以北)地区的野生维管植物,共1602种(含29亚种,28变种),隶属于104科、569属。其中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的有825种(含种下分类等级),占《新疆北部野生维管植物图鉴》物种总数的51.5%;中国特有种80种(含12变种),其中新疆特有种64种(含9变种);新疆新记录10种,其中5种为我国新记录;编著者近期发表、联合发表的新种4种。每种植物均提供学名、原始文献、形态识别特征、生境、分布和凭证标本,部分物种附有别名、异名、模式产地,部分类群给出检索表。《新疆北部野生维管植物图鉴》展示植物彩色照片5299幅,部分物种为首次拍摄。《新疆北部野生维管植物图鉴》采用克朗奎斯特系统,对于《新疆北部野生维管植物图鉴》收录的物种,书后附有克朗奎斯特系统、APG Ⅳ系统、恩格勒系统科属对比表,以及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
LYCOPHYTES AND FERNS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
石松科 Lycopodiaceae
石杉属 Huperzia Bernh.
小型或中型草本,土生。茎直立或斜生,二叉分枝,茎和小枝上部常具芽苞。叶小型,仅具中脉,一型,螺旋状排列,全缘或具锯齿;孢子叶比不育叶稍小。孢子囊肾形,生于全枝或枝上部叶腋,2 瓣开裂。孢子球状四面体,极面观钝三角形,三边内凹,赤道面观扇形。新疆1 种;本书收录1 种。
小杉兰石杉xiao shan lan shi shan
Huperzia selago (L.) Bernh. ex Schrank et Mart., Hort.Reg. Monac. 3. 1829.
别名:小杉兰
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斜生,1-4 回二叉分枝, 枝上部常有芽胞。叶螺旋状排列,披针形,基部截形,下延,无柄,先端急尖,全缘,两面光滑,具光泽;孢子叶与不育叶同形。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不外露或两端露出,肾形,黄色。
生境:山地林缘,海拔2700-3000 m。
分布:沙湾、乌苏、新源、乌鲁木齐、昌吉等地;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浙江、四川、云南、西藏、台湾;太平洋岛屿、亚洲、欧洲、美洲。
凭证标本:迟建才1758 (BNU)。
石松属Lycopodium L.
小型或中型常绿草本,土生。主茎匍匐于地面或攀缘,侧枝2 至多回分枝。叶小型,交互对生、轮生或螺旋状排列,钻形或披针形,全缘,稀具锯齿;孢子叶与不育叶异形,孢子叶阔卵形或阔披针形。孢子囊穗圆柱状,单生于顶枝,具柄或无柄;孢子囊圆球状肾形,顶端开裂。孢子钝三角形、四面体球形至圆形,孢子壁表面具颗粒状纹饰或网状纹饰。新疆4 种;本书收录1 种。
多穗石松duo sui shi song
Lycopodium annotinum L., Sp. Pl. 2: 1103. 1753.
特征:多年生草本。茎匍匐,侧枝斜立,1-3 回二叉分枝。叶螺旋状排列,披针形,基部楔形,下延,无柄,边缘有锯齿,革质;孢子叶宽卵状,先端尖。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直立,圆柱形,无柄;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孢子圆肾形,黄色。
生境:针叶林缘,海拔1500-1800 m。
分布:布尔津、哈巴河;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甘肃、湖北、四川、台湾;日本、韩国、不丹、尼泊尔、印度、俄罗斯;欧洲、北美洲。
凭证标本:杨宗宗、马明3505 (BNU)。
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
卷柏属 Selaginella P. Beauv.
草本,土生或石生。植株直立、斜生或匍匐;多分枝,大多为二叉合轴分枝,主枝圆柱形或四棱柱状,下部生圆柱状根托,末端伸出根系。单叶,一型或二型,螺旋状排列或排成4 列;孢子叶穗状,分大、小孢子叶。孢子囊穗生于小枝顶端,四棱形或扁圆形;大孢子囊圆球形,内有大孢子1-4;小孢子囊肾形或倒卵形,内有小孢子多数。孢子表面纹饰多样。新疆1 种;本书收录1 种。
红枝卷柏 hong zhi juan bai
Selaginella sanguinolenta (L.) Spring, Bull. Acad. Roy.Sci. Bruxelles. 10: 135. 1843.
特征:具横走根状茎。茎红褐色或褐色,侧枝3-4 回羽状分枝。叶覆瓦状排列,质厚,背部呈龙骨状,边缘有睫毛,基部下延抱茎;孢子叶穗四棱柱形,孢子叶与不育叶近似,不具白边,大、小孢子叶在孢子叶穗下侧间断排列。大孢子浅黄色,小孢子橘黄色或橘红色。
生境:岩石上,海拔1000-1500 m。
分布:新源、昭苏;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蒙古国、尼泊尔、阿富汗、俄罗斯;喜马拉雅地区。
凭证标本:迟建才2877 (BNU)。
木贼科 Equisetaceae
木贼属 Equisetum L.
常绿或夏绿草本,土生或沼泽生。根状茎横走,有节,中空,分枝轮生于节上,节间有纵棱,棱上有硅质的疣状突起。叶二型;不育叶退化为细小的鳞片状,轮生于节上,鞘先端形成膜质鞘齿;孢子叶为六角盾状体,密集轮生,排成孢子叶球,生于能育茎顶端。孢子囊穗长圆形,轮生于孢子叶近轴面,成熟时纵裂。孢子圆球形,无裂缝,具4 条“十”字形弹丝,周壁薄而透明,表面具颗粒状纹饰。新疆9 种,本书收录3 种。
犬问荆 quan wen jing
Equisetum palustre L., Sp. Pl. 2: 1061. 1753.
特征:根茎直立和横走,黑棕色,节和根光滑或具黄棕色长毛。枝一型;节间绿色,下部1-2 节间黑棕色,无光泽,基部常丛生状;主枝有4-7 脊,脊背部弧形,光滑或有小横纹,鞘齿4-7,黑棕色,披针形,边缘膜质;侧枝较粗,圆柱状或扁平,鞘齿4-6,披针形,薄革质,灰绿色,宿存。孢子囊穗椭圆形或圆柱状,顶端钝,成熟时柄长0.8-1.2 cm。
生境:沼泽、水边,海拔1000-1400 m。
分布:布尔津、伊宁、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日本、韩国、蒙古国、巴基斯坦、俄罗斯;亚洲、欧洲、北美洲。
凭证标本:迟建才2959 (BNU)。
问荆 wen jing
Equisetum arvense L., Sp. Pl. 2: 1061. 1753.
特征:根茎斜升、直立和横走,黑棕色,节和根密生黄棕色长毛或无毛。枝二型;能育枝春季萌发,无轮茎分枝,脊不明显,有密纵沟,鞘筒栗棕色或淡黄色,鞘齿9-12,孢子散后能育枝枯萎;不育枝后萌发,主枝轮生,分枝多,脊背部弧形,无棱,有横纹,无小瘤,鞘筒绿色,鞘齿5-6,侧枝纤细,扁平状,脊背部有横纹,鞘齿3-5,披针形,绿色,边缘膜质,宿存。孢子囊穗圆柱形,成熟时柄长3-6 cm。
生境:水边、山地河谷、林缘、林间等处。
分布:富蕴、阿勒泰、布尔津、哈巴河、塔城、霍城、伊宁、察布查尔、巴里坤、奇台、阜康、乌鲁木齐、玛纳斯、石河子等地;中国大部分省区;日本、韩国、蒙古国、不丹、尼泊尔、印度、俄罗斯;亚洲、欧洲、北美洲。
凭证标本:杨宗宗0498 (PE)。
木贼 mu zei
Equisetum hyemale L., Sp. Pl. 2: 1062. 1753.
特征:根茎横走或直立,黑棕色,节和根有黄棕色长毛。枝一型;节间绿色;不分枝或基部有少数直立侧枝,地上枝有脊16-22,脊背部弧形或近方形,有2 行小瘤,鞘筒黑棕色或顶部及基部各有1 圈或顶部有1 圈黑棕色,鞘齿16-22,披针形,先端淡棕色,膜质,芒状,早落,下部黑棕色,薄革质,基部背面有4 纵棱,宿存或同鞘筒早落。孢子囊穗卵状,顶端有小尖凸,无柄。
生境:林缘、河谷,海拔1400-1600 m。
分布:青河、富蕴、布尔津、哈巴河、和布克赛尔、塔城、特克斯、霍城、昭苏、哈密、奇台等地;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湖北、四川;日本、韩国、蒙古国、俄罗斯;亚洲中部和西南部、欧洲。
凭证标本:迟建才1763 (BNU)。
瓶尔小草科 Ophioglossaceae
阴地蕨属 Botrychium Sw.
小型夏绿草本,土生。根状茎短,直立,具肉质粗根。叶二型,均出自总柄,基部有鞘状托叶;不育叶三角形、五角形或披针形,稀1 回羽状;叶脉分离;孢子叶出自总柄基部、茎中部或不育叶的中轴,有柄。孢子囊穗聚生成圆锥状;孢子囊无柄,圆球形,沿小穗两侧成2 行排列,不陷入囊托内,横裂。孢子四面体,3 裂缝,外壁具小疣状纹饰。新疆1 种;本书收录1 种。
扇羽阴地蕨 shan yu yin di jue
Botrychium lunaria (L.) Sw., J. Bot. (Schrader) 1800(2):110. 1801.
特征:根状茎具簇生肉质根。总叶柄长4-12 cm,多汁草质,无毛,基部具托叶状总苞片,宿存;不育叶片宽披针形,圆头或圆钝头,1 回羽状,羽片4-6 对,对生或近对生,下部几对扇形、肾圆形或半圆形,基部楔形,无柄,向顶部的羽片较小,合生;叶脉扇状分离,不明显;孢子叶自不育叶片的基部抽出。孢子囊穗2 至3 回分叉,窄圆锥状,直立,无毛。
生境:林下、高山草甸,海拔1800-3800 m。
分布:哈巴河、乌苏、霍城、乌鲁木齐、博乐等地;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青海、四川、云南、西藏、台湾等;太平洋岛屿、亚洲、欧洲、北美洲。
凭证标本:迟建才、马明2300 (PE)。
瓶尔小草属 Ophioglossum L.
小型夏绿草本,土生,稀附生。根状茎短,直立,肉质。叶二型;孢子叶与不育叶出自同一总柄;不育叶为单叶,不分裂;叶脉网状,中脉不明显;孢子叶出自不育叶柄的基部,具长柄。孢子囊穗顶生,顶端具不育的小凸尖。孢子近球形,3 裂缝,外壁具网状纹饰。新疆1 种;本书收录1 种。
瓶尔小草 ping er xiao cao
Ophioglossum vulgatum L., Sp. Pl. 2: 1062. 1753.
特征:根茎短,直立,具肉质粗根,横走,生出新植株。叶通常单生,总叶柄深埋土中;不育叶为卵状长圆形或狭卵形,先端钝圆或急尖,基部急剧变狭并稍下延,无柄,稍肉质至草质,全缘,网状脉明显;孢子叶自不育叶基部生出。孢子囊穗高出不育叶。
生境:林缘草地,海拔1200 m。
分布:巩留;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欧洲、北美洲。
凭证标本:迟建才2949 (BNU)。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粉背蕨属 Aleuritopteris Fée
中小型常绿草本,土生或石生。根状茎密被鳞片。
叶簇生;叶柄和叶轴黑色、栗色或红棕色,有光泽,具鳞片或无;叶羽状分裂或1-3 回羽状分裂,背面常被白色、乳黄色或黄色腊质粉状物;叶脉分离,羽状。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叶脉顶端;孢子囊彼此分离,成熟后汇合;假囊群盖边缘全缘或啮蚀状或撕裂成睫毛状。孢子球状或球状四面体或四面体,3 裂缝,周壁纹饰多样。新疆1 种;本书收录1 种。
银粉背蕨 yin fen bei jue
Aleuritopteris argentea (S. G. Gmel.) Fée, Mém. Foug.5: 154. 1852.
特征:根状茎先端被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红棕色、有光泽,基部疏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片五角形,羽片3-5对,基部3 回羽裂,中部2 回羽裂,上部1 回羽裂,基部1 对羽片直角三角形,小羽片3-4 对,基部以窄翅相连,下部第二对羽片不整齐1 回羽裂,基部下延成楔形,有不整齐裂片3-4 对;叶上面褐色、光滑,叶脉不明显,下面被乳白或淡黄色粉末。孢子囊群较多;囊群盖连续,窄,膜质,黄绿色,全缘。
生境:干旱山坡石缝,海拔1400-3900 m。
分布:阜康、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石河子等地;中国广布;日本、韩国、蒙古国、不丹、尼泊尔、俄罗斯。
凭证标本:杨宗宗2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