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
0.00     定价 ¥ 58.00
湖州市图书馆
  • ISBN:
    9787559656070
  • 作      者:
    [英]玛莉安·克罗宁
  • 译      者:
    胡绯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企鹅兰登出品,英国《独立报》年度令人振奋之书。被译成20多种语言,并且正在被好莱坞一家大制片厂改编成故事片。BBC、《出版人周刊》《爱尔兰时报》等媒体力荐。

★17岁少女的百岁人生,五月病房的终点倒数与忘年倾诉。两位主人公,一老一少,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认识了彼此。借由17岁伦妮的视角,讲述83岁老人玛戈起伏动荡的一生。

★勇敢爱与平凡活,如何抉择才能无悔此生?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也就开启了与世界告别的倒计时。所以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虚度。

★文笔优美,洋溢着丰富的生命的色彩。文本没有强调主人公所得的疾病,也没有多写有关她们痛苦的不必要的细节。这部分被粗略地略过,以便为她们给彼此带来的勇气和快乐让路。


展开
作者简介

玛莉安·克罗宁,英国作家,出生于1990年,于沃里克郡长大。她在兰卡斯特大学学习英语与创意写作,并在伯明翰大学攻读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五月病房与玫瑰画室》是作者的处女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本温情,设定别致的治愈系小说,讲述了一段相差66岁的友情。两人的相遇让沉寂如死水般的生活,重新找回了热情和疯狂。

伦妮,17岁,生命在尽头,不知在医院度过了几年;玛戈,83岁,生命在尽头,因为衰老,没有亲人照顾,她在医院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月。两人在医院开设的绘画课上相识,此时她们的年龄之和正好是一百岁。一条“妙计”就此诞生:她们决定把这一百年的岁月画成画,每年一幅。

随之,玛戈坎坷动荡的一生逐渐展开,伦妮被亲人遗弃的真相水落石出。本来“等死”的两个人,因为彼此的出现,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死亡与活着的关系。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向人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那些最令我们感到不安的:为什么不好的事情会发生?为什么我们没有得到那份工作或是没有和那个人结婚?以及我们为什么会死?虽然最后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拉开了这本书的序幕,但本书仍然洋溢着丰富的生命色彩。

——BookPage


这是一个关于不同年代的人之间友谊如何发展的感人故事。

——BBC


玛莉安·克罗宁感人的处女作是对友谊、爱情和生命的欢乐颂扬。

——Publishers Weekly  


一个关于生命、爱和心碎的非凡故事。

——The Sun


为友谊而写的最美情书,让你又笑又落泪。

——Woman and Home


书中充满善良而性格古怪的角色,故事让你重拾对生活的信念。这部作品将带你思考这个问题:生命是由什么组成的?

——My Weekly, Book of the Week


这是一个精彩而令人心碎的故事,令读者难忘。

——ELLE

蕴藏智慧和善良的一本书。是我喜欢的阅读类型。

——作家JOANNA CANNON


情绪化的、有代入感的、智慧的、悲伤的。每个人都会喜欢这本书。

——作家JILL MANSELL


展开
精彩书摘

我迈开小碎步,走到她的课桌旁。 

“我叫伦妮。”我伸出一只手。 

她放下炭条,跟我握了握手。“很高兴见到你,伦妮。”她说,“我叫玛戈。”

她手上的炭渍在我的手背印下了她的指纹。 

“谢谢你,”她说,“那天你帮了我一个大忙。”

“不客气,”我说,“不值一提。”

“确实是大忙。”她说,“真希望能好好答谢你,可惜我名下也就只有几件睡衣和一块吃了一半的水果蛋糕。”

她做个手势,让我坐下。 

“你到这儿来干吗?”她问。我明白,她指的是“玫瑰画室”,但还是说实话为好,所以,我告诉了她实情。 

“据说,我活不了几天了。”我说。 

玛戈端详着我的脸,我们沉默了片刻。看上去,她似乎不信我的话。 

“是绝症。”我补上一句。 

“可你还……”

“还年轻,我知道。”

“不,你还……” 

“很倒霉?”

“不,”玛戈依然审视着我,仿佛依然不买账,“如此生气勃勃。”

皮帕走到课桌边,在我们面前摆上几支画笔。“两位在聊些什么?”她问。 

“死亡。”我告诉皮帕。 

皮帕皱起了眉头——皮帕恐怕该去上几节团建培训课,学学如何对待死者和濒死者。要是连“死亡”这个词都听不下去,她在医院的这份工作可撑不了多久。  

皮帕在桌边蹲下,拿起一支画笔。 

“这个话题很宏大啊。”她终于开了口。 

“不要紧。”我说,“之前,我曾花了一整天经历悲伤的七个阶段,所 

以已经一举搞定了。” 

皮帕用画笔戳着课桌,笔头的刷毛形成了滴溜溜圆的一圈。


在瑞典厄勒布鲁念小学的时候,我不小心撕掉了一本教科书的一角。当时,我和一个现在已经记不起名字的男生在比赛,看谁翻书翻得更快。于是我拼了命,结果可好,其中一页干脆被撕掉了一个角。班主任吼了我,又罚我去校长办公室——依我猜,可能是因为我看上去不肯认错吧。被送去校长办公室的路上,我感觉活像是要被送去警察局,我认定爸爸妈妈会收到通知,恐怕我从此就没好日子过啦。我的手心直冒汗:全校都在上课,我却沿着过道走向校长办公室,这感觉十分诡异,活像踏进了某种禁区。 

女校长有着虎背熊腰的身材、一头寒光闪闪的银发,紧抿的双唇总爱涂鲜艳欲滴的口红。我想象着她吼我的一幕,好不容易才忍住没哭出声。

我来到校长办公室,她正在开会,前台让我在校长办公室外的一张绿色椅子上坐下等待。谁知道,左侧椅子上已经坐了一个男生,比我大好几岁,名叫卢卡斯·尼伯格。 

“你惹祸啦?”他问我(当然,他讲的是瑞典语,不是英语)。 

“是啊。”我感觉下巴微微发颤。 

“我也惹祸了。”他说着拍拍身边的椅子。看上去,被罚待在校长办公室外面,他似乎既不慌,也不怕,反而有点自豪的样子。我坐到他身旁,顿时松了口气。毕竟,有人跟你一样麻烦缠身,简直让人安心不少。卢卡斯和我成了一条船上的人,感觉比独自上路强得多。

而在医院里,当玛戈打破沉默,说出那句话时,这种感受再次涌上了我的心头——刚才,玛戈俯过身,对我低声道:“我也活不了几天了。”有那么一会儿,我凝望玛戈蓝莹莹的双眸,只觉得分分钟会跟她变成同牢难友。 

“其实,细想一下吧,你不能算是快死了。”皮帕终于搁下画笔,开口插嘴道。 

“是吗?”我问。 

“是啊。”她说。 

“那我可以出院回家吗?”我问。 

“我的意思是,这一刻,你并没有死。事实上,这一刻,你明明活着。”

玛戈和我双双向皮帕望去。“你的心在跳,你的眼睛在看,你的耳朵在听。你坐在这间教室里,活得好端端的。所以,你怎么能算快死了呢,你明明活着嘛。”    

她又向玛戈望去:“你们两个都是。”

皮帕的话好有道理;可惜,又全无道理。 

于是,玛戈和我两个人,双双“活得好端端的”,坐在静谧的玫瑰画室里画星星,都画在正方形画布上。我还忘了涂自己那幅画布的边缘,害得自己生了一肚子气,因为后来皮帕把大家的画作挂上了墙。玛戈的星星画在墨蓝色背景上,我的星星画在黑色背景上;玛戈的星星画得很对称,我的星星画得很不对称。而在静谧之中,当玛戈小心翼翼地用金色给她那颗黄色的星星勾边时,我的心中突然涌上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用不着急着告诉她任何事,不用急,不急。 

小时候,我一度热爱画画。我有一个装满蜡笔的旧婴儿配方奶粉罐、一张专供我画画的塑料桌。不管画得有多烂,我都会在画作一角签上我的大名和年龄,因为学校曾经带我们去过一家画廊,老师曾一次次向我们展示画作底部角落的落款。当时,我一度认为:凭我的无双才华,有朝一日,我的画或许也会在画廊展出,因此,我的大名和日期万万不能少。才五岁零三个月,我就已经照着家用录像带封面画了一只歪瓜裂枣的斑点狗,难道不足以让艺术界拜倒在我的才华之下吗?圈内人会谈起某些熬到二三十岁才展露才华的著名画家,然后会说:“人家伦妮·佩特森画出这幅作品的时候,才五岁零三个月,居然已经如此才华横溢了吗?”拜虚荣心所赐,我用能找到的最细的画笔,在我的星星画作的底部,写下了几个黄字:伦妮,作于十七岁。看见这一幕,玛戈也落了款:玛戈,作于八十三岁。我们把两幅画并排摆在一起——正是一片暗色中的两颗星。 

我对数字不敏感。长除法也好,百分比也好,我反正都不太喜欢,我弄不清自己的身高体重,想不起爸爸的电话号码,虽然我知道我一度记得。 

不过,此时此刻,我面前的两个数字却至关重要;在我所剩无几的日子里,它们也将始终重逾千斤。 

“不要说出去哦,”我轻声告诉玛戈,“我们两个人加起来,刚好一百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