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顺德”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从20世纪80年代的“顺德经验”到90年代的“顺德模式”,再到如今广东省唯一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顺德一直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既是争论的“交锋线”,又是实践的“试验田”。本书凝聚了作为中央党报的《经济日报》对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顺德38年来的观察与研究,既能为读者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探索史提供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也为当下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宝贵的经验。
顺德获批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在新时代,顺德肩负着更好地为广东探路的重大使命。如何从全国视野看顺德?顺德如何在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市竞合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城市方位?顺德在发展中还有哪些短板?顺德未来如何继续走在全国百强区前列?作者与专家学者对顺德开展与相关区域的比较研究,探寻顺德在新发展理念下的新发展路径。
顺德获批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在新时代,顺德肩负着更好地为广东探路的重大使命。如何从全国视野看顺德?顺德如何在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市竞合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城市方位?顺德在发展中还有哪些短板?顺德未来如何继续走在全国百强区前列?作者与专家学者对顺德开展与相关区域的比较研究,探寻顺德在新发展理念下的新发展路径。
第一章 缘 起
应时而生引领风气之先
顺德现象、顺德模式、顺德奇迹……回望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顺德”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从20世纪80年代的“顺德经验”到90年代的“顺德模式”,顺德一直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既是争论的“交锋线”,又是实践的“试验田”……“可怕”的顺德人用敢为天下先的实践和令人惊羡的实力,证明了自己并非浪得虚名。
为什么是顺德?
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自古就是一个物华天宝、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在明清时代,就因基塘农业、缫丝工业、金融商贸业的兴旺发达被誉为“岭南壮县”“南国丝都”和“广东银行”。早在19世纪初期,顺德就是珠三角缫丝集散地,史书中有“一船缫丝去,一船白银回”的记载。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使得顺德在多次的经济社会变革中,被历史推上了“领风气之先”的位置。
以基塘农业为例,这样的农业系统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智慧勤劳的顺德先民将低洼易有洪患之处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果树、甘蔗、桑树、花卉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如此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而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料,还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作为基塘农业系统的典范,顺德通过不断完善基塘农业种植方式,形成了系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衍生出独特的农耕、生态和人文文化,对当地乃至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如此创举,也成为顺德人睿智、敢为、勤劳的明证之一。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是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虽然已在孕育之中,可对于全国绝大部分地方而言,却并未预见改革开放的巨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毗邻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顺德,虽然没有划为经济特区,然而蛇口的阵阵春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阵阵新意,依然带给顺德人莫大的震撼。
不甘人后的顺德人,先知水暖,开始求变。
不得不说,顺德别具优势的侨乡资源,也是当地在社队企业基础上迅速发展出一大批乡镇企业的有力支撑。作为广东著名的侨乡,顺德人足迹遍布世界,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旅居港澳者居多。
顺德商品经济发达,地理条件和投资环境优越,历来是华侨投资较多的县份。顺德华侨家乡情重,他们惦记着故乡的亲人,关心着家乡的建设。清末民初,不少乡亲华侨陆续回乡兴办企业,在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等行业均有投资。新中国成立后,回乡投资的邑侨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华侨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愈加高涨,他们投资兴办企业,为家乡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早的一批乡镇企业投资者中,就有不少他们的身影。
如果说地域禀赋、人文血脉还只是顺德始终屹立在改革潮头的外因的话,那么顺德人融入血脉的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特质,则是顺德始终成为改革弄潮儿的关键密码。
顺德人用当地话评价自己,喜欢用三个词:“识做、搞掂、坚野”。其大意,“识做”是会干、懂得如何干;“搞掂”是善干、干得好;“坚野”是品质过硬。正因为有了“识做”的智慧、“搞掂”的能力、“坚野”的决心,顺德人才能始终低调务实、改革创新、敢为善成、开放进取、奋勇争先,让顺德一直挺立于时代的潮头浪尖,长期保持全国率先发展的优势。
“识做、搞掂、坚野”,是对“可怕”的顺德人精神特质最生动的注解。而顺德人“可怕”的标签,正是来自《经济日报》当年的一篇报道。
1992年5月10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北人南行记”栏目刊发题为《“可怕”的顺德人》的报道,据顺德相关部门“考证”,这是“可怕的顺德人”最原始的出处。此后,“可怕的顺德人”被人们不断引用、广为传播。“可怕”也成为顺德人勇于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性格“标签”。
在这篇报道中,《经济日报》试图借记者白描式报道,来回答这一问题。报道通过观察顺德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与众多顺德工业产品在全国“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现象,惊叹顺德人的“可怕”——
“国内第一台燃气热水器,据说是北京煤气具公司生产出来的(亦有别种说法,但不是广东生产,没有争论),南京快速热水器总厂最先形成批量规模(亦有他说,但不为广东则没有争论)。但后来顺德的神州、万家乐热水器上来了,南京的玉环牌、沈阳的沈乐满牌、广州的好运牌、成都的前锋牌都感受到巨大威胁。去年,仅神州一家,热水器产销量即达41万台,占当年市场销售量的五分之一,稳居第一。很可能用不了太长时间,目前在册的全国153家燃气热水器厂中的绝大部分厂家将荡然无存,‘幸存者’的处境亦十分艰难……”
无中生有,点石成金,没有任何家电产业基础的顺德,凭借毗邻港澳台的地理优势,凭借敢为人先、敢拼敢闯的无畏精神,在一张白纸上作出了最美的图画。时人惊呼:“给顺德人一把螺丝刀,他就可以做出任何家电!”
短短数年,顺德家电产品的产销量就跃居全国领先地位。到了1985年,全国20%的电风扇产量来自顺德,全国16%的中国名牌由顺德创造,全国最大风扇生产基地也在顺德,产值达到一个亿!
“村村点火”熔铸“顺德制造”
顺德村级工业园其实是发展乡镇企业演变而来的产物。这其中,有一条比较清晰的衍变路径——
从20世纪80年代的“摇头摆尾”(“摇头”,是指以电风扇、电饭煲、服装业为代表的轻工业;“摆尾”则是以渔业为代表的养殖业),到90年代又演化出“两家一花”(“两家”是指家电、家具,而“一花”,则是指花卉产业,实际上是指容桂镇的家电、乐从镇的家具、陈村镇的花卉)。进入21世纪,顺德总体开始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转型,走出了一大批全国驰名企业。
然而,一路走来,并不轻松。
在广州海关史展览大厅,至今还保存着一张编号为“顺德01号”的出口登记证。这张登记证的“主人”,就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大进制衣厂。大进制衣厂原名容奇镇制衣厂,这个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曾开启了外资进入中国的先河。
早在1978年5月,由顺德外贸进出口公司牵线,香港“牛仔大王”杨钊来到顺德容奇镇考察合作。之后,容奇镇和香港旭日集团悄悄合作建厂,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出口产品,主要生产长西裤,销往美国、香港等地。
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人们的思想依然在禁锢之中,大进制衣厂的建立,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基本上算是“把资本家请进来”的石破天惊之举。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的“红手印”可谓家喻户晓。如果说,安徽小岗村民的“红手印”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声,那么,1978年大进制衣厂开工,则算得上是中国商贸业对外开放的悄然剪彩。
“饮”了大进制衣厂的“头啖汤”,顺德外资企业纷至沓来。随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顺德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建立。各村社或纷纷自办社队企业,或招商引资建厂,“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就此形成。到了1985年,顺德仅电风扇厂就有14家,年生产能力881万台,产量占全国的20.6%,为国内最大的风扇生产基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顺德规模以上的企业已有600多家,沿着105国道分布在顺德境内。1984年,仅当时的容奇镇,工业产值已超过1.1亿元,人均收入1703元。在那个雪糕5分钱一支的年代,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万家乐,乐万家”……对于“60后”“70后”来说,这些广告词充满了青春的回忆。
两句广告词,一段蝶变史。20世纪80年代初,顺德家电最主要的拳头产品仍是风扇。不满足于此的当地人利用靠近港澳的优势,不断寻找新方向。
1983年,此前在容奇镇工业与交通办公室工作的潘宁看准商机,带领技术团队跑遍全国各地冰箱厂“拜师学艺”。当年9月,在一个简易工棚里,工人们用锤子、锉子“敲打”出中国第一台双门双温电冰箱,这就是容声冰箱的由来。
1988年,容声邀请香港著名艺人汪明荃代言。此后,汪明荃又代言了万家乐。两个品牌几乎在一夜之间红遍全国。
紧追潘宁,一个个令人津津乐道的创业故事不断涌现。
在汪明荃牵手容声这一年,在顺德杏坛铁工厂工作的罗小甲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研发出全世界第一台电子消毒碗柜。后来,他在政府扶持下成立公司,命名为“康宝”。电子消毒柜也成为世界家电业的一个全新产品。
当罗小甲忙于发明电子消毒碗柜时,梁庆德正在当地从事羽绒服行业。直到1991年,他到日本旅游时,在超市里第一次看到了微波炉这种新奇的家电。
回国后,在其他人不解的目光中,年过五旬的梁庆德毅然决定带领企业转型,进入微波炉领域。多年后,梁庆德创立的格兰仕成为全球微波炉霸主。
至上世纪90年代初,局面已经焕然一新。全国第一家生产分体式空调机的厂家、亚洲最大的吊式电风扇制造厂、全国规模最大的燃气具厂家、全国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厂家相继在顺德落成。
提起顺德,再也不只有“摇头摆尾”,而是有说不完的著名品牌。
据《顺德县志》记载,至1991年,顺德已有工业企业6187家,工业产值106.62亿元,其中年产值破亿元有25家,销售额超千万元的有262家。按当年产值评出的全国十大乡镇企业中,顺德以一县之力独占5席。
在中国家电制造行业,顺德是一个后来者。偏处岭南一隅,不沿海、非特区,直到20世纪70年代,工业基础仍十分薄弱。但仅仅过了20年左右,顺德就成了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出了全国16%的名牌产品,包括美的、万和、格兰仕、万家乐在内的知名家电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时间,顺德风头无两,全国瞩目。
至2018年,顺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003.6亿元,连续7年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位,并培育出两个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而这些产业的制造基地及其数万家配套企业,多数都置身于村级工业园中。
率先发展率先触摸“天花板”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的时间里,村级工业园曾是顺德乃至珠三角经济腾飞的“历史功臣”。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1985年曾前往香港考察,他看到香港的大厦里密密麻麻的“蜂窝工厂”,羡慕不已。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说,“我当时只想摇身一变,变成个孙悟空,把香港工业大厦里的‘蜂窝工厂’一口气吹到大陆上去。”
事实上,改革开放后,由于香港与内地工资、地价的差异,大量港资来到珠三角,他们将工厂建在村子里,星星点点遍地开花,和香港的“蜂窝工厂”一般无二。
那时顺德乡村工业加速发展,自建厂房发展企业成为潮流,人们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来形容村子里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一位在顺德工作多年的领导干部这样评价顺德村级工业园的历史功过:早年,村级工业园对推动顺德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少大企业、骨干企业,都是从村级工业园里走出来的。但是发展到现在,村级工业园无论是从它的产业产能,或是环境设施、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
的确如此。这些村级工业园里聚集了超过1.9万家中小微企业,正是这一个个小工厂,富裕了顺德百姓,配套了顺德制造,培育了体系完整的产业链条,孵化了美的、格兰仕等一大批知名企业,造就了以制造业闻名的“广东顺德”品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顺德创造了GDP增长648倍,年均增长率18%的奇迹。
比如龙江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是“中国家具制造重镇”和“中国家具材料之都”。那时,为了提升村民收入,龙江在一定的区域划出土地出租,很多家具企业就这样散落在村户之间,永大丽星、斯帝罗兰等知名家具企业都是在这里起的家。
村级工业园见证了顺德GDP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突破500亿元、1000亿元,第二个10年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的历程。在中国官方发布的一份全国中小城市综合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中,从2012年起,顺德连续9年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名。
但率先发展,也率先遇到发展的“天花板”。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高耗能、低产出、环境恶化、管理落后、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也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创造顺德经济辉煌,扮演了珠三角制造业摇篮角色的村级工业园,逐渐成为发展桎梏,不仅挤占了大量空间,还成为“散乱污破”的代名词。
土地资源接近开发极限。顺德区约50%的土地被高强度开发,远超国际公认30%的警戒线;13.5万亩村级工业园的面积相关1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顺德的总面积才806平方公里。
顺德面临着低端产能无法出清,高端产业无法布局甚至“一亩难求”的尴尬。有些高端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不得不将新工厂建在了别的市县。
生态环境接近忍耐极限。“我早就看着不顺眼了,低矮破旧,时而出事故、发生火灾,时而冒臭气……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健康生活和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顺德区龙江镇新华西村党委书记陈江华深有感触地说。
企业自然集聚形成的为数众多的村级工业园逐渐成为历史的包袱、发展的沉疴,土地“挂起”现象严重,发展参差不齐、土地权属复杂、安全环保突出、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交织,阻碍了人才和创新要素的引入,制约着顺德迈向新时代、走向现代化。
统计显示,382个村级工业园,用地面积占已投产工业用地的70%;但仅贡献27%的工业产值和4.3%的税收。高消耗、低产出、管理落后,村级工业园既制约美丽乡村建设,也造成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不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018年年初,佛山市委副书记、时任顺德区委书记的郭文海在调研中发现,有20多家企业近几年离开了顺德,其产值加起来超过500亿元,企业离开的原因是土地空间无法满足增资扩产的需要。
郭文海意识到,对顺德来讲,村级工业园改造是一场必须打,又必须打赢的攻坚战,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按照规划,到2022年,村级工业园将彻底退出顺德的历史舞台。
虽然“不能拖着破旧的村级工业园进入新时代”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广东顺德干部群众中已经有了一定共识,但要动一块毫无章法地搭建了40多年的“大积木”,要碰一个盘根错节地延展了40多年的“利益体”,涉及全区10个镇街的382家村级工业园、数万家各类企业、数十万就业人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到底怎么改?结果会怎样?又会产生什么连锁反应?没有经验可循,难度可想而知。
顺德人在面对村级工业园改造时,没有被困难和问题吓倒,没有让困难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而是毅然决然,迎难而上,敢闯敢试,在改革创新中突破困难。
序一/1
序二/5
上篇 顺德村改的全景式透视
第一章 缘起/002
第二章 决策/012
第三章 模式/037
第四章 共赢/057
第五章 重塑/070
第六章 启示/087
中篇 顺德村改的理性思考
第一章 为高质量铺路/107
第二章 破除利益陷阱/116
第三章 和谐发力村改/123
第四章 创新绿色家园/131
第五章 村改激荡思辨/139
下篇 见证“顺德时代”
第一章 现象思考/144
第二章 发展聚焦/193
第三章 顺企见证/278
后记/385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