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女性身份认同研究)
0.00     定价 ¥ 108.00
湖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53281
  • 作      者:
    傅美蓉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傅美蓉,女,1977年生,现为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2010年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性别理论、性别文化与文学批评的研究。曾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妇女研究论丛》《东南文化》《河南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博物馆场域下的性别表征、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公共空间与性别政治:博物馆的性别表征”等科研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性别是一种有误的再现,暗藏着男/女二元对立的结构。在这一再现系统中,男性被确立为主体,女性被再现为他者。如果说“反再现”为女性身份认同确立了逻辑起点,那么主体性则是建构女性身份认同的阿基米德点。女性主义虽然没有放弃主体概念,但已放弃了建构女性共同体的梦想。承认作为一种身份模式,处理的也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问题。对女性而言,或许只有走向“承认的政治”,将女性身份认同纳入正义范畴之中,才有可能通过实现性别正义来实现女性身份认同。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女性身份认同研究)》:
  如何在不同的语境分别使用“女性”“女人”与“妇女”?这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为了保持论述的客观性与中立性,笔者努力避免采用具有浓厚政治含义的“妇女”和菲勒斯文化规定下的“女人”,尽量采用描述性的“女性”。事实上,在社会性别再现中,“女性”并非纯客观的描述。在有关女性身份认同的实际论述中,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或为了某种便利,我们仍然不得不采用“妇女”一词或以“妇女”的名义来说话。这就意味着,在有关女性身份认同的论述中,不存在任何中性的立场。
  要探讨女性身份认同问题,首先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们曾经生活在以菲勒斯为中心的传统社会,今天我们依然生活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阴影下,而且短时间内也很难走出这阴影。如果把社会性别看成一种再现,我们将会发现一个支配社会性别的内在结构:男/女二元对立。在这一再现系统中,女性被降格为他者,男性则被升格为主体。换句话说,男性与女性并不必然对应着主体与他者。在逆转的情况下,女性也有可能成为主体,男性也有可能沦为客体。但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结构中,这种“逆转”的可能性被扼杀了。男性对女性的诸多塑造是一种有误的强制性再现,而女性本身往往无法抵御这种强制性再现的诱惑(如女性神话,贤妻良母对女性的潜在支配)。在菲勒斯话语体系内,甚至女性主义者也有可能被规训成服从的主体,虽然她们也能清楚地意识到性别意识形态的强制性。要确立或恢复自身的主体位置,女性首先必须将菲勒斯中心主义确立为革命对象,抵抗一切有关他者女性的误现。对女性主义来说,反再现是女性实现身份认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虽然为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确立了起点,但并未提供具体的操作策略。
  如果说反再现为女性身份认同确立了逻辑起点,那么解构则为女性身份认同的实现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策略。对女性主义而言,(对结构与中心的)解构与(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在以菲勒斯为中心的文化语境里,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绝不是“平地而起”的简单建构,而是包含着一系列拆解活动的复杂建构。只有借助解构策略,才有可能清除菲勒斯文化特权的残余,消除菲勒斯中心主义结构的阴影。在此,女性身份认同是被召唤出来的否定性存在,这种否定的身份认同为不在场的女性提供了实现身份认同的契机或中介。与反再现一样,解构在实际操作中亦不能达成女性主义建构的良好愿望。作为一种策略,一种精神,解构是女性身份认同的必经之“蜕”,同样注定要被超越或扬弃。
  对女性身份认同来说,主体是建构女性身份认同的阿基米德点。要想获得积极的身份认同,女性首先必须占据一个主体性位置,结束被再现的历史,作为主体来言说自己。然而,在幻象与真实之间,我们很难为象征秩序之外的女性主体安排或设定一种未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不跳出女性这座庐山,进入象征秩序,女性几乎不可能看清自身的“真”面目。因此,女性作为主体进入菲勒斯话语系统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女性身份认同的实现也是一个正在生成、显示、出现、展露的过程。不过,在后现代的解构氛围中,已然不可能建构一个整齐划一的主体,这就对女性主体身份认同的实现提出了新的要求。主体概念已经支离破碎,女性主义唯有放弃建构女性共同体的宏伟梦想。在全球化语境下,个体的身份认同开始呈现出不确定性。
  ……
展开
目录
绪论 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
一 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无处不在的女性身份认同
二 身份认同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反再现:女性身份认同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社会性别、再现与他者女性
一 社会性别是一种再现
二 他者:女性的再现与自我再现
三 社会性别与他者女性
第二节 性别研究视野下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再现——Identity:同一性、认同与身份
二 再现系统中的女性:女儿、妻子、母亲或其他
三 女性身份认同的再现诉求
第三节 清白的终结:女性与再现
一 “污名化”:男性对女性的误现
二 镜中之像:女性的自我误现
三 清白的终结:再现即误现
第四节 反再现:女性身份认同的革命性诉求
一 反再现:从《女权辩护》开始
二 《一间自己的房间》:再现与反再现的迷宫
三 从《第二性》到《性的政治》:反再现在行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解构:女性身份认同的必经之“蜕”
第一节 “同声相应”: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一 “不期而遇”: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相遇
二 “意气相投”: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相合
三 “分道扬镳”:走向政治实践的女性主义
第二节 从“寄生物”到“寄主”:女性主义批评的解构之图
一 作为“寄生物”的女性主义批评:解构,从女性阅读开始
二 嫁接复嫁接:解构在行动
三 作为“寄主”的女性主义批评:走向自我解构
第三节 女性身份认同的危机
一 身份问题的提出:谁在说话?为谁说话?
二 对再现权的质疑:谁能代表女性说话?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女性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第一节 路在何方:女性主体的建构
一 主体:从出场到隐退
二 女性主体:行走在幻象与真实之间
三 女性主体的未来
第二节 扑朔迷离:女性身份的多种面向
一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
……
第四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女性身份认同
第五章 承认:女性身份认同的终点?
结语 对女性身份认同的追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