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陈瑸与古田
0.00     定价 ¥ 80.00
湖州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5027645
  • 出 版 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陈瑸是古田历史上有名的县令。康熙帝誉之为“清廉中之卓绝者”,古田人民为之建生祠以祭祀。 陈瑸是广东海康(今雷州)人,于康熙三十九年三月至四十年九月任古田知县。清初的古田,由于受沿海残明势力侵扰、山寇作乱及耿精忠之变,社会状况极其复杂,被称为“闽中最苦最难之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佳的营养剂。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治吏的大背景下,阅读《陈瑸与古田》一书,可以获得许多为官与为人之道的启示!
展开
内容介绍
陈瑸(1656-1718),广东雷州市人,进士出身,康熙三十九年任古田县令。陈瑸任古田县令期间,雷厉风行,严惩贪腐,一举廓清政弊,完成古田历任历年积欠的粮赋。同时施教兴学,抚恤贫穷,大办实事,百废俱兴,政风民俗大为改观。其在任才一年多,因全府治绩最佳,便调往台湾任县令。去任时,全城街号巷哭,百姓相送数十里。陈瑸有许多廉政爱民的故事在古田流传。古田是陈瑸仕途的起点站,尔后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台厦兵备道、湖南巡抚,官终福建巡抚。死后获康熙皇帝赠礼部尚书,谥号“清端”。陈瑸是一位极其廉能、极为勤政爱民的一代良臣,与海瑞、于成龙齐名,被誉为“天下清官”。为挖掘和弘扬历史人物的轶事,传递正能量,2021年古田县政协对陈瑸在古田的事迹进行收集、梳理,编撰《陈瑸与古田》一书,详细介绍了陈瑸一生功德贤良,恩惠雷州。
展开
精彩书摘
陈瑸,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东湖村(今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人。清顺治十三年(1656)出生,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历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学道(学政)、分巡台厦兵备道、福建巡抚、署闽浙总督等官职。
陈瑸一生“廉能卓绝”,疏议废加耗、惩贪官、禁滥刑、置社仓、粜积谷、崇节俭、兴书院、饬武备,造福一方。康熙五十七年(1718)卒,追授礼部尚书,谥“清端”。陈瑸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与海瑞、丘浚合称“岭南三大清官”,屡受朝廷褒誉,康熙称他是“清廉中之卓绝者”。
顺治十三年(1656)五月二十三日,陈瑸出生于海康县东湖村。自幼好学,十一岁通《五经》,学识渐渊博,十二岁从贡生吴马期学举子业。陈瑸家贫,“马期教而兼养之”。陈瑸志向远大,才气纵横,马期“目为大器”。陈瑸励志苦学,“冬不炉、夏不扇。每日、夜支颐而读,所凭之几,左右肘迹积久洼然”。康熙十三年(1674),十九岁的陈瑸考取府秀才,后得到告老归乡的安徽休宁县知县、进士洪垂万(泮洙)的教诲。
康熙十七年(1678)起,陈瑸在当地边教书边读书,学业精进。康熙二十八年(1689),陈瑸考领贡生。康熙三十二年(1693),陈瑸中癸酉科乡试第三十四名举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连捷进士,传胪第三甲第三十一名,归班候铨。
康熙三十八年(1699)十月,陈瑸选授福建福州府古田县知县,次年三月抵任。当时的古田是“素称难治”之县,蠹书蠹役过多,按规定,当时古田县署六房正式书办只能有14名,朝廷按册发饷,但由于长期县治腐败,数量不断增加,到陈瑸上任时,胥吏竟有158名之多,他们“盘踞衙门,最为民害”。同时因胥吏盘剥,造成乡民抗逃赋税,又导致赋税积欠如山。陈瑸不畏惧腐吏豪强,决心整顿吏治,提出“兴利不如除害”。
陈瑸颁发、张贴《咨访利弊示》,表明“本县志不在温饱”,要“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有衣食者知礼义而重廉耻,将一邑之人心风俗渐敦古处,狱讼衰息”等心志。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省抚提出包括“除蠹书、蠹役”“清丁田”在内的《古田县条陈八事》,又提出以“税契收除”“归图归甲”等为内容的《条陈古田编审事宜十议》,着手改革与治理。
他举行留聘吏胥的考试,“留存七八十名……余则尽数汰裁,令其归农当差”,通过清除腐吏,使古田多年弊政得以消除。他澄清吏治,清丁田,均徭赋,百姓负担明显减轻,县衙财政好转,官库积欠得以清除。他还捐俸兴义学、修文庙、葺城墙。仅用一年半时间,他就把积弊丛生的古田治理得井井有条,史书记载:“邑中五彩云现”。
陈瑸清廉自律,公务出行仅“一主一仆相随”,生活极其俭朴,“自奉极薄,日啖老姜少许,羡余所入,悉以归公,秋毫不染”。陈瑸的廉政、勤政与善政赢得了百姓的爱戴,邑众倡建陈公生祠,被陈瑸苦口制止。
康熙四十年(1701)九月,台湾局势混乱,亟待能吏治理,经福建巡抚梅□(特殊字符)专疏特荐,按察使范时崇极力保举,陈瑸调任台湾知县。他离开时,古田的发展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沿村鸡犬有加”“通野桑麻逾旧”。陈瑸不取古田一物,仅“饮玉滩一杯水而去”,古田县民依依不舍,相送数十里而别。陈瑸走后,古田民众即建起陈瑸生祠,先后共修建五座。
康熙四十一年(1702)三月,陈瑸到任台湾。他同样遇到积弊重重的县情,首当其冲的仍是腐败官吏祸害百姓的问题。他下乡问民疾苦,详细研究后,向省抚呈送《条陈台邑事宜十二条》,通过改革政治,革除弊端,注重“兴学广教”,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以移风易俗。经过“建学设塾”等一番努力,彻底改变了社会风气,“民知礼让”,“骎骎乎海东邹鲁矣”。
康熙四十二年(1703)六月,台湾大旱,赤地千里。陈瑸设坛祈雨,疏文用辞恳切,中有“果或台地数值灾沴,某愿折阳算以活苍生”句,表示愿用自己的寿命来换取台湾人民的生机,陈瑸爱民如子,此见一斑。
P3-5
展开
目录
陈瑸生平事迹概述
治绩之著
一份特殊的祝寿礼
下车伊始 咨访利弊
治邑先治吏 牛刀初发硎
征赋“三把火” 大显奇功
陈瑸倡修文庙并建文昌阁
与众不同的《修庙碑记》
重教兴学泽百世
亲身说教启生童
陈瑸修葺城垣记
陈瑸与水口
取缔奸商 扶持“担回头”
陈瑸作序赞李斌
清廉之极
“清廉卓绝”的一代廉吏
陈瑸铁腕肃贪
贫到家 廉到家 公到家
家书抵万金
一个县令的担当
陈瑸征赋诗中的家国情怀
褒誉之隆
“四召一送”君臣义
——康熙与陈瑸的君臣对话录
三朝皇帝对陈瑸的褒扬
遗爱之深
一福建全省官吏祭陈瑸文
乾隆版《古田县志》中有关陈瑸的记载
一《肩》一《示》见清操
在古田我仿佛看到陈瑸的背影
陈瑸年谱简表
诗情之真
陈瑸古田诗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