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我的摄影创作法
0.00     定价 ¥ 72.00
湖州市图书馆
  • ISBN:
    9787536094086
  • 作      者:
    [日]植田正治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自诩为业余摄影师的guobao级摄影家

植田正治从中学三年级开始热衷于摄影,二战前在日本崭露头角。战后以家乡鸟取的天空、地平线、沙丘为背景,将拍摄对象当作静物一般布置后摆拍。该手法被称为“植田调”,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评价。植田正治的前卫艺术摄影对日本和世界摄影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他本人始终自诩为一名业余摄影师。本书中他多次强调自己不靠摄影吃饭的爱好者身份,从中可见他对摄影的纯粹态度 。

 

感受植田正治“拍摄的快乐”

与很多摄影师一样,植田正治喜欢研究相机、镜头、相纸、相机包,关注流行的题材、构图、装裱、冲印方式。他对经手的各种器材和拍摄手法的详尽讲解,可以让人完整地感受到他作为摄影师的快乐。植田正治在热情尝试新技术、新潮流的同时,也常常反思它们与摄影本质的关系,呼吁同行们不要忘记当初对摄影产生的那份热情。

 

只为自己而拍,用拍照表达自我

植田正治独树一帜的摄影风格,曾显得格格不入。在书中,植田回忆二战期间,报纸上号召摄影师也应该站起来,他担心自己再也不能自由地拍摄;1950年代,以土门拳为中心的现实主义风格盛行,植田的摆拍手法与其推崇的“绝对快照”背道而驰。植田用平和诚恳的文字,展现了在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的时候,他如何坚持在自己相信的道路上,只拍能够表达内心的照片。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70至80年代,植田正治在日本的摄影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讲述了他开始摄影创作的契机、自谦为“摄影爱好者”的原因、对当时流行的摄影风格的批评、自己偏好的拍摄手法和摄影器材等等。为了再现植田正治通过“语言”这一不同于摄影的行为构建的世界,考虑到他的叙述口吻的统一性、内容的重复性等,本书对这些文章进行了重构。

 


展开
精彩书摘

前言

20世纪70年代的摄影更热衷于揭示其历史起源,而不是开发表达的“新颖性”。事实上,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们提出了诸多摄影理论,美术馆、画廊也积极地对待摄影作品。被奉为大师的摄影师的摄影集经过新的阐释不断出版,同时代的摄影师在用摄影表达时,若不先思考一下“摄影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仿佛就无法按下快门。

这个现象主要是在当时引领世界摄影潮流的美国发展起来的,而美国射出的这一“箭”,也确实击中了日本。可以说,日本摄影界也把它当成了自己的问题。

1971年,山岸章二带头编写了一套摄影集—《影像的现代》(全10卷,中央公论社),其中第三卷就是植田正治的《童历》。这套摄影集并非单单展示同时代摄影师们的动向,它也在尝试回答一个问题—现在,摄影需要什么?

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摄影形成以来,作为业余摄影师的植田正治保持了一贯的摄影轨迹。而这样的他在20世纪70年代毫无疑问地成了一大“发现”。这个发现并不限于他是一名异端的表达者,也并不是说他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

植田正治的作品并非只因“表达”的新鲜感而凸显。他的作品直接证明了“摄影”的根源,在20世纪70年代转型时期是有必要的。从那个时期开始,植田正治的摄影行为总是给同时代的摄影潮流带去一种思考,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同时,他也向年轻的摄影师们发起挑战。

本书收录的文章以在20世纪70年代连载于摄影杂志的以下文章为基础:《植田正治摄影创作法》(朝日相机,1974年1月~12月号),《各位业余摄影师!》(相机每日,1978年1月~12月号),《续 各位业余摄影师!》(相机每日,1980年1月~12月号),《交换摄影讲义》(与一村哲也共著,朝日相机,1982年1月~12月号),《新?各位业余摄影师》(相机每日,1985年1月~4月号)。20世纪70至80年代,植田正治还发表了许多其他文章。为了再现植田正治通过“语言”这一不同于摄影的行为构建的世界,考虑到他的叙述口吻的统一性、内容的重复性等,本书对这些文章进行了重构。

 

20世纪70年代,植田正治的摄影揭示了摄影的本源,因而被时代所需要;而生于20世纪末的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也一定能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需要植田正治,需要他这样能够热烈地讨论摄影的鲜活样貌的人,这是种种摄影理论和摄影批评都绝对做不到的事情。

 

1999年2月

金子隆一

(摄影史学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